生性耿直的年輕人很容易就討厭豆制品,那大約是因為討厭豆制品的善變吧。
我的某個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女朋友,從小就有著在幼兒園里被迫喝豆漿的陰影。當時我國牛奶尚屬貧乏,為了少年兒童的身體健康,看上去類似牛奶的濃濃白白的豆漿就成了每一天早餐的主旋律。兇神惡煞的食堂阿姨站在猶如巫婆藥缸的大鍋前面,冷不丁地一伸勺子,就在你的小碗里加了一層飄來蕩去的濃稠的液體。只不過,跟真正的牛奶相比,它看上去有點黃,滋味又不夠正,并且不知道是為了小孩子的健康,還是為了節約資源,豆漿里甚至不放糖。于是,“每天喝一碗”的“牛奶類似物”就這樣成了她和當時大多數小孩的噩夢。
長大了,這個小女孩仍然討厭豆制品。而那份厭惡中,除了那揮之不去的讓人難以接受的豆腥味,更多的是對豆制品奴顏媚骨的批判吧。女孩說,你看,豆制品總是缺乏自己本來的味道,它永遠跟別的食物在一起,充當其跟班,或者干脆就是替身。在百葉結燒肉中,它訕訕地吸著肉的味道;在豆腐魚肚湯里,它亦步亦趨地模仿著魚肚的質感;更氣人的是,有時候它竟然還會假裝自己是一只三黃雞,或者是一塊牛排!這也確實是。在素食中,尤其是在中國人的素食系統中,很少有人認為素即是蔬的。那些想要修身的,養性的,成仙的,卻很少是發自內心地想要吃素的。豆制品本來就是想要做神仙的人發明的奇怪食物,擁有著亦真亦幻的介于蔬菜和肉之間的口感,所以很自然地就被拿來派大用場了。那些既想要吃好,又想要思想高尚的人,就好像他們所吃的這一塊豆腐皮或者豆腐干一樣,吸滿了油脂,卻又忍不住地假裝清高,其實呢,背后的他們都在屬開眼笑呢。
所以呢,我問,那么哪種食物的品格是你喜歡的呢?
交朋友想了想說,可能是筍吧。筍從來不會顫巍巍,晃悠悠,它總是站得筆直,而且那股清香的味道,會感染每一種與它配合的食物,讓它們也不由自主地超凡脫俗起來。所以,如果我面前有一碗百葉結燒肉,一碗筍燒肉,那對前者來說,也許我就光挑肉吃了,而對后者來說,我一定會拼命地吃里面的筍的。
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不懷好意地說,如果你在安吉或者莫干山住上一個月,也許你也會改變對筍的看法,因為在我小的時候,便有那樣的經歷,在那里除了筍還是筍,當地人甚至用大塊的癱軟的筍干來模仿著做出筍牛肉、筍牛筋、筍牛丸。筍在那個環境中也身不由己地失去了自己的好品格,不自覺地扮演起了傳統素食中豆制品的角色來了。
食物的最可貴品質莫過于堅持原昧,但原味,有的時候太容易輸給背叛,在這一點上,人和食物倒也是頗為相似的呢。
(編輯:瀟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