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華人導演李安選址古鎮新場作為他拍攝根據張愛玲小說改編的電影《色戒》外景地,隨著大導演所帶來的人氣指數,古鎮新場以她風韻猶存的驚艷之景漸漸走進人們的視線,隨之而來的是小鎮紛至沓來的旅游熱潮。作為家鄉人,在此我想通過我自己質樸的語言和原創的圖片以文影并茂的形式把美麗的故鄉介紹給大家。
新場的名稱中有一個“新”字,雖說是新場但一點兒也不新,相反卻是那么的陳舊,陳舊得是那么的古樸而雅致。她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地域文化特征,小橋、流水、人家、白墻、黑瓦是那么的經典。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發展, “經典”正在面臨著消失,所剩下的已經不多,而我身邊的這座古鎮,她四面碧水,一方綠地,幾道小河交叉著,清凌凌流過。也不知流了多少年,流到九百年前的北宋年間,流出了一個漂亮的小村;流到元代,流成了一個晶瑩的小鎮:又向前流了幾百年,小鎮一路采秀擷芙,把宋埠元橋、明磚清瓦帶到了今天。千年古鎮新場,她歷經滄桑,是浦東地區保存最完好的江南古鎮,是上海浦東地區剩下的小江南。
具有千年歷史的新場鎮,至今仍保留著比較完整的水鄉古鎮格局。3公里長的明清時期的老街、20萬平方米的清代、民國時期的建筑群、20多幢三進門以上的明清大宅院……這些都被譽為上海江南水鄉風貌的“處女地” “浦東原住民生態博物區”。上海市文管委新近公布的635處不可移動文物,新場古鎮就占了30處。
著名的南山禪寺,寺旁兩棵參天銀杏古樹都有700歲了,佐證著建于元代大德10年的古寺歷史。古寺很靜,香煙裊裊,可隨意進入。廟是新翻修的,基礎及梁柱卻有不少老的。其中有間小屋,是元代的古物。有意思的是,這個僅0.69平方公里大的小鎮,佛教(南山禪寺)、道教(東岳觀)、基督教(新場耶穌堂)均留下了建筑遺存。
踏入古鎮老街,有老式的江南民宅和店鋪與窄巷,新場的洪橋邊上,有“江南第一”之譽的茶樓。沿河而造的老宅大多是舊時大戶人家的宅子,大門面對著彎彎曲曲的窄巷,兩旁都是老式的江南民宅和店鋪,靜靜的,偶有婦孺孩童走過,也都是淳樸的鄉村情色。沿河而造的老宅大多是舊時大戶人家的宅子,幾乎每個宅子都有風火墻,十幾米高,四五十米長,有的長達六七十米。站在高處眺望,蔚為壯觀。內宅多在三進以上,雕梁畫棟。老宅背后通向小河,有私家的駁岸,那駁岸的基石據專家說色澤淺白的是元代遺物,石砌的臺階從河面直接通入宅院,上有屋檐遮雨,這奇特的格局他處罕見。老宅多有私家的橋(現在都是公用了),跨河通向后花園,好一幅民間上河風情圖。
古鎮歷史上最有名望的大戶是張、葉、周、朱、閔、奚等人家,至今說得出是從哪個姓氏傳下來的宅子尚有近20處。如建于明末清初的奚家廳,沿街的儀門仍可看出當年氣派。另一座明末清初的房子是位于新場大街302號的潘宅,前后5進,每進都有天井,第二進正斤的柱子為泥金木柱,頗為考究。清后期和民國的住宅更多,如張信昌宅第、新場大街281弄內的日照堂、鄭家廳等都頗有品位。有的房子,中西合璧,彩色花玻璃、進口馬賽克等,融于雕梁畫棟間,時代特征鮮明。
古鎮有“十三牌樓九環龍,小小新場富蘇州”的歌謠,“環龍”即是古橋??膳c朱家角等著名江南古鎮媲美。傳說在新場受恩橋石頭灣沙中曾發現石筍,深不見底,所以過去新場鎮又名“石筍里”。如今遺存的石拱橋有:洪福橋、千秋橋、白虎橋、揚輝橋、玉皇閣橋、永寧橋、盛家橋。而民謠中對“十三牌樓”的贊詞,可見新場的牌樓是很有特色的。據介紹,新場歷史上有牌樓不止十三個。明代縣志記載的就有:貢元坊、旅勝坊、熙春坊、興文坊、余慶坊、蒞政坊、中和坊……等等,到解放時尚有六七座。現在僅存大半個貞節牌坊了。值得一提的是,新場老街十字路口原先有座牌坊,是明代太常寺卿朱國盛及祖朱螳、父朱泗所建,以紀念他家三代都當上了二品官,故名“三代二品坊”,牌樓額題“九列名卿”,左右分別有“七省理漕”和“四乘問水”的題額,雕刻精美,人物、器物、車馬、花鳥栩栩如生,有“江南第一牌樓”之美譽。
漫步后市河畔,不得不說那連成一片的石駁岸風景線。沿岸的水埠頭、船碼頭大多依舊完整,令人贊嘆的是,這明清留下的石駁岸,砌進了拴船用的“牛鼻”(也叫“牽牛”)的石塊,每隔一段就有一塊,有的鑿有兩個對稱的小洞。有的則是鼓出一對小孔,其形狀之多樣、雕刻之精美、花紋之鮮明,被文物專家稱為稀世珍寶,這見證了當年因鹽興市的繁盛情景,正如《光緒南匯縣志>所寫:“新場歌樓酒肆,商賈輻輳,倭寇入侵,匪擾后,屋舍焚毀,名跡就湮,今雖復成市,寥落處猶多?!?/p>
旅游是當地政府發展經濟的“軟黃金”,新場古鎮作為上海浦東最后一塊文化遺產寶地,它的江南水鄉風貌群保存的完整性、原真性,不管是從歷史文化角度評價,還是從旅游休閑角度觀賞,在浦東都是獨一無二的。所以我們應該保持舊貌,修舊如舊,使新場真正成為“上海浦東原住民文化的生態博物區”從而享譽世界!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