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王氏莊園,是因為電視劇《天下糧倉》。王氏莊園是《天下糧倉》的外景地,除此之外,《天下第一樓》《風云初記》《大決戰》《熱土》《青春之歌》等影視作品中很多場景都曾在此拍攝。
去之前,照例在網上查看了歷史資料:王氏莊園坐落在順平縣腰山鎮南腰山村,是華北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大地主兼巨商的豪門巨宅,也是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當年,王氏世祖漢軍正黃旗王錫袞隨多爾袞入關,受封于順平縣南腰山村,跑馬圈地,占據了方圓百余里的土地,成為當時定州、蠡縣、高陽、博野等地有名的豪門望族。王氏家族經營飯莊、錢莊、綢緞莊、當鋪達20多處,積累了巨大財富。清順治四年,王錫袞大興土木初建莊園,后來又陸續建成占地3萬多平方米,擁有50多套宅院、500多間房屋的莊園。而在當地,人們傳說是王氏第四代族人王佩上腰山村北霧山刨荊根,刨出了大量金銀寶貝,王家才得以發跡。
我們到達腰山的時候是中午,游人很少。走入景區大門,是一條長長的甬道,一路掛滿大紅燈籠。當初整個莊園由北向南三道內街隔成四大部分,依次為北園、中園、南園、場院。目前修復開放的南園在整個莊園的最南部,也是莊園現有的主要景觀。雖然只是整個王氏莊園的一小部分,卻已經讓人驚嘆不已。
南園沿街高墻有正門、側門各兩個,墻內宅院分為東路“夢和堂”、中路“仁和堂”兩部分。當時平日只由兩側門進出,只有遇重大活動時,才開正門。參觀也從側門進入,從莊門口的布局圖上看,整個建筑格局呈四方形。一條內街將南園分為南北兩院。南院當年是主人的場院,建有糧倉、店鋪、賬房、收租院、車馬院等,北院就是院落建筑。
先去的是“稼春園”,應該是當年的“場院”,用來碾揚谷物、翻曬糧食的地方。院內地面有整齊的兩排水井,大屋子里展示著古老的農具,石磙是用來碾壓谷物的,非常大,當時只有王家用這樣的,而一般人家都是用小的;扇車我是第一次見,像個大風車,是漢代發明的一種農械,也就是現代的風選機,用于把谷物的皮和谷粒分開。據說當年王家壟斷了北方棉花市場,建有一個大棉紡和棉花加工作坊,所以在另一個院子里,我們又看到了軋花機、彈花機、紡線機、織布機等等。
莊園內的建筑坐北朝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內有東西排列的四合院兩排,百余間房屋建筑。從仁和堂正門望去,正院所有門全在一條縱軸線上,而院落的所有門廊則全在一條橫軸線上,這時我才理解了什么是“庭院深深深幾許”。四合院各院落前后貫通,左右相連,不熟悉的人進去了很容易轉向,我是前后轉了幾圈最后看了布局圖才弄清基本結構的。兩路中間有個大院叫榕花院,是家人舉行大型活動的場地和戲樓所在地。據說當時站在保定的西城墻上,就能看到莊園內張燈結彩的繁華景象。在抗戰期間,天津南開大學曾駐王氏莊園,還在里面建了一座禮堂。
王氏莊園的建筑,最重要的特點之一是精美的雕刻。正好碰上一個旅游團,導游在介紹雕刻,我們就跟著蹭了一把。建筑上的雕刻以“福、祿、壽”為主題,分為磚雕、石雕和木雕。仁和堂是王錫袞的住處,磚雕十分出色,正廳有人物、牡丹、桂圓、獅子和金錢豹,表達的是動物和人和諧相處、富貴團圓的意思。角柱雕刻有十余個小動物,上部有“馬上封侯” “輩輩封侯”,下部有老虎、金錢豹、壁虎、白菜、蟈蟈,意思是傾國之財。一塊磚雕上,有人在拉弓射箭,公雞正在打鳴,意為功成名就;角柱石雕還有“三羊開泰” “松鶴延年”等,真可謂精雕細琢、栩栩如生。
據導游介紹,王氏莊園建筑技巧高超,磨磚對縫的運用相當講究,要求外大里小,里面抹灰,外面嚴絲合縫,為了粘結牢固,白灰膏里還摻入了雞蛋清和糯米汁。在當時,一個工匠一天只能磨一塊磚,一個窗花木雕需用幾十個工時,可見及其考究精細,工程相當浩大。專家考察后認為,王氏莊園是仿照故宮和王爺府建造,宏偉的建筑與寬闊的院落及園林式的景致互為映襯,既有王府氣派的高貴、清雅,又兼具北方民居的渾樸、粗獷的獨特氛圍,是我國北方民居建筑的極品。道光二十年,王家開始敗落,王氏家族和莊園的興衰,折射了一個時代和一個民族的興衰:王氏莊園的房屋建制、裝飾運用、生活場景,都凸顯了封建社會大家族的禮教習俗,是研究清代民風民俗的珍貴資料。
走累了,坐在院落的石階上小憩,品味一磚一瓦,一椽一柱中濃厚的歷史味道。十月的天空高遠明朗,青灰色的石墻平整古樸,精美的屋檐在眼中高低錯落,正是午時,燦爛的陽光照在古老的院落上,青磚碧瓦,樹影婆娑,仿佛時光流轉,回到從前……
(責編:劉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