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白兔拼命奔跑。烏鴉問它:“小白兔,你為啥跑得那么急?歇歇吧。”
“我不能停,我要看看這條道的盡頭是啥樣。”小白兔回答,繼續奔跑著。一會兒,烏龜問它:“你為啥跑得這么急?曬曬太陽吧。”小白兔依舊回答:“不行,我急著去路的盡頭,看看那里是啥模樣。”
一路上,小白兔從不停歇,直到有一天,它猛然撞到了路盡頭的一棵大樹樁,“原來路的盡頭就是這棵樹樁!”小白兔喟嘆道。更令它懊喪的是,此時的自己已經老邁:“早知這樣,好好享受那沿途的風景,該多美啊……”
如今,在職場中拼搏的都市白領正像小白兔奔跑一樣:為不遲到,他們步履匆匆;為趕時間,他們在快餐店里狼吞虎咽;為不錯過客戶和老板的召喚,他們讓手機24小時開著……他們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腦海里只有“快一點,再快一點”的概念。
快節奏生活在給都市白領帶來豐厚物質回報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心靈的焦灼、精神的疲憊以及健康的每況愈下,這些“和時間賽跑的人”終于發現,眼前的“快”已使自己離健康的生活越來越遠……
前不久,雅虎中國網站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進行了一次參與人數達30萬的白領生活狀況調查。結果顯示,白領們最期望的休閑方式是和家人相處、和朋友聚會、讀書看報、看演出和健身。專家分析認為,這反映出人們想擺脫現代生活的節奏,讓生活慢下來的期望。
事實上,一股以“慢”為主題的風潮近年來正在全球興起:慢餐、慢讀書、慢運動、慢學校……這一系列新鮮事物正在悄然走進人們的生活中。這種“慢生活”,與其說這是一場運動,不如說是人們對現代生活的反思,對健康、對生活的珍視。
首先是心理的健康。根據調查,憂郁癥已經成為繼癌癥和心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疾病,并且發病年齡在不斷下降。其原因,正是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狀態中,沒有人可以傾訴煩惱,生活不規律且節奏太快。一旦慢下來,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品味生活,豐富閱歷,從而達到減壓的目的。
其次是生理的健康。長時間處于高壓和快節奏之中,人的感官、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肌肉等都出現緊張反應,導致失眠、健忘、噩夢頻繁、焦慮增多等。讓生活節奏慢下來,帶來的是壓力的降低、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的恢復。
第三,能讓身體的運轉更正常。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緊張中,身體就會習慣于這種狀態。一旦緊張因素消失,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反常現象,腎上腺素大量減少,使器官失控,導致各種疾病。“慢一族”倡導在生活中有機會就慢下來,正是一種循序漸進地改善生活、促進健康的好辦法。
讓生活節奏慢一些,發達國家當然是有這樣的物質基礎,那么,對發展中國家來說,這是否只是一種奢望呢?其實,“慢”并不是要否定“快”,而應當是針對“快”的某些弊端作出的有益修正和補充。“慢生活”不是支持懶惰,放慢速度也不是拖延時間,而是讓人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張弛有度,應當是“慢生活”的真諦。
其實,“慢”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慢慢運動、慢慢吃、慢慢讀、慢慢思考……“慢”與個人資產多少并無太大關系,只需保持一種平靜與從容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