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坐門診的時候,一旦有患者被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會很擔憂地問一句:“這病能治好嗎?”可見,該病的難治性在人們心中已經扎下了很深的根。
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都是進展性的。除了造成患者關節疼痛、腫脹、畸形、骨質疏松以外,還會出現心臟、肺和血液系統損害。以前,因為其治療困難,患者痛苦,被稱為“不死的癌癥”。
類風濕關節炎真的不能治愈嗎?回答是否定的??v觀類風濕關節炎診療的發展,不難看出,近20年來,該病的研究已經取得明顯進展。診療理念已經由診斷疾病、緩解癥狀、減輕患者痛苦,發展到早期診斷、抑制病情發展、完全治愈疾病。
實驗室檢查中,除傳統的類風濕因子外,近年來又發現了多種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乃至病因研究均有意義的自身抗體,如抗環狀胍氨酸多肽抗體和抗角蛋白抗體。它們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早期診斷及預后判斷有重大的意義。
免疫及生物治療的應用,給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插上了新的翅膀。免疫及生物治療包括:針對細胞表面分子及細胞因子等的靶分子免疫治療,如Enbrel,IL1受體拮抗劑等;以去除血漿中異常免疫球蛋白及免疫細胞為主要目的的免疫凈化療法,如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及去淋巴細胞治療等;以免疫重建為主的干細胞移植。這些方法有針對性地干擾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及病變進展的主要環節,可能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原則應包括四個方面:
1.早期治療,盡早應用慢作用抗風濕藥或稱病變修飾抗風濕藥,以控制類風濕關節炎病變的進展。
2.聯合用藥,聯合應用幾種慢作用抗風濕藥可抑制免疫或炎癥損傷的不同環節產生更好的治療作用。
3.方案個體化,應根據患者的病情特點、對藥物的反應等選擇個體化治療方案。
4.功能鍛煉,在全身治療的同時,應強調關節的功能活動。
近年來,隨著慢作用抗風濕藥的正確使用以及新療法的不斷出現,已使類風濕關節炎的預后明顯改善。若能早期診斷、正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均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治愈。
編輯/楊春霞
>>鏈接
常見慢作用抗風濕藥
慢作用抗風濕藥是1993年WHO將風濕病藥物進行分類時提出的名字,它代表了過去所稱的改變病情藥、二線藥、免疫抑制劑、細胞毒藥物,包括氯喹、羥氯喹、金制劑、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氨甲喋呤、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環孢菌素A、雷公藤等。
此類藥物能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和體征產生逐漸的抑制作用,并能延緩或阻止病情發展,約4~6個月治療療效穩定,患者血沉、血漿蛋白等往往能有效地恢復正常。這些藥物可在醫生指導下聯合應用,可達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