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溫州官員看來,溫州主動融入海西,可以實現與臺灣的產業對接。
促進“先行”聯動,推進兩岸經貿協商機制的形成、兩岸產業合作基地的構建、兩岸共同市場合作平臺的搭建,已成為海西20城市的共同訴求。
“我們委里增設了海峽西岸辦公室。”乍一聽,這一機構還以為是福建省內所設,但它卻是溫州市發改委的一個專門工作機構,負責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事宜,已成立了1年多。

在2006年9月舉行的“海峽西岸區與部分省區合作座談會”上,時任溫州市發改委副主任姜增堯表示,海西發展規劃提出要“延伸兩翼,對接兩洲(即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拓展一線,兩岸三地”等思路,都與溫州未來的發展方向不謀而合。為此,在溫州市“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其它政府報告中都已明確提出,要“主動加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加強與周邊地區的合作”。
這不但可以與福建加強聯系,還可通過福建加強與珠三角聯系。“福建是長三角與珠三角中間的一個節點,對臺優勢無可比擬。”在溫州官員看來,溫州主動融入海西,可以實現與臺灣的產業對接。
與政府官方間的對接相比,一向以靈敏著稱的溫州商人則早已嗅到了來自海西的商機。
改革開放后,溫州人創造了全國矚目的“溫州模式”,而福建寧德由于受種種因素制約,經濟發展滯后,成了中國東南沿海黃金海岸線上的一個“斷裂帶”。
“那時候,早晨從溫州出發,經常晚上都到不了寧德,甚至還到不了相毗鄰的福鼎。所以,閩浙之間雖然只隔一個分水關,很多人卻稱之為‘鬼門關’,誰敢把錢往那邊投呢?”一位溫州企業家回憶過去感嘆道。
2003年后,福寧高速公路的暢通,改變了溫州與寧德相連卻相隔的狀況。當年底,溫州至閩浙分水關的高速公路也通車了。溫州人突然發現,早晨吃完早飯,驅車不用1個小時就能到福鼎。“到寧德投資去,到海西創業去!”成了溫州許多客商的共識。
福建貝斯特工業品公司在國內特種皮革行業是數一數二的名牌。原先在寸土寸金的溫州,公司的廠房是租來的。
2005年,該公司董事長張純彬到福鼎征地30多畝投資。其在溫州的一些重要上游企業,都到福鼎來投資了。靠溫州最近的寧德,目前勞動力、土地、天然良港、煤電和核電項目等,都是吸引溫州投資者的重要原因。
據福建當地媒體報道,2003年以來,溫州市已有5萬多人、300多家企業在寧德各縣市落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其中包括7位溫州市首屆優秀創業企業家、5位溫州功勛企業家,7家溫州市50強企業。

不只是溫州,海峽西岸兩個先行區的建設,讓周邊城市都發現了機遇。
在江西,贛州市借福建對臺的“五緣”優勢,通過辦“贛臺鄉鎮長農業懇談會”、“贛臺經貿合作研討會”,已引入臺商興辦農業企業30余家。在撫州,向莆鐵路的效應開始顯現,一個占地80畝的集裝箱倉儲物流中心即將開建;在汕頭,融入海西,擴大對臺經貿合作,推動對臺“三通”,已擺上日程;在浙江衢州,“衢州-武夷山三日游”被作為重點推介的旅游線路,一個占地近20畝的閩浙贛皖四省邊際旅游集散中心已動工……
海峽西岸港口條件和區位優勢得天獨厚,與東岸的高雄、臺中、基隆港遙相呼應。在江西,“借道出海”正成為江西人的一句時髦話。福銀高速公路和向莆鐵路的修建,讓江西由此成為中部六省第一個因區域聯盟而直接出海連接全球的省份。而溫福、福廈、廈深高速鐵路將連接區域內的9個港口城市,福州、廈門、泉州、溫州、汕頭不再是鐵路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