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網站曾做過一次調查,對于觀眾希望“女主播在節目里應當充當什么角色”的這個問題,網友投票結果是“智慧提問”以48.38%的優勢壓倒了美貌、溫柔和尤物居首位。而對于“女主播最需要具備的素質”這一問題, “有知識修養、現場控制能力夠強、反應快”獲得認同最多。這說明,除新聞播報外的電視主持人已經進入了“脫口秀”時代。
脫口秀“TALK sHOW”,顧名思義,也就是談話類節目,要求主持人和嘉賓現場發揮,脫稿演繹。近幾年,中國觀眾們對電視TALK sH0w并不陌生,《魯豫有約》、《鏘鏘三人行》、《一虎一席談》、《楊瀾訪談錄》等脫口秀類的談話節目早已家喻戶曉。
陳魯豫從最初的綜藝主持到開創全新的“說新聞”播報法,再到如今《魯豫有約》的訪談節目主持人,頻頻給觀眾制造新鮮刺激。
楊瀾1998年在鳳凰衛視中文臺,開創名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離開鳳凰衛視后,楊瀾主持大型談話節目《天下女人》,在她智慧、幽默的提問中,嘉賓們的生活哲學及獨特魅力盡展觀眾。

姓名:陳魯豫
籍貫:北京
生日:1970年6月12日
星座:雙子座
學歷: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畢業,主修國際新聞。
經歷
1993年擔任中央電視臺《藝苑風景線》節目主持人
1996年加盟鳳凰衛視,主持《音樂無限》、《音樂發燒友》
1998年4月主持《鳳凰早班車》、《一點兩岸三地談》、《VIP會客室》
2001年開始打造《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
獲獎
1994年獲“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
2000年當選為《2000中國電視榜》年度最佳女主持人
2001年當選為“最佳新聞節目女主持人”
2002年鳳凰網《2002年鳳凰衛視十大觀眾最喜愛節目評選》第二名
2005、2006連續兩年獲《新周刊》“年度電視節目主持人”大獎及年度最佳談話節目主持人獎。
出版
書籍《陳魯豫·心相約》,電子期刊《豫約》陳魯豫——“中國的奧普拉”
魯豫,以《魯豫有約》節目開創了頗具中國特色的“脫口秀”,她被美國CNN網站評為“奧普拉”,同時發文對魯豫大加贊揚。
美國名嘴奧普拉溫弗瑞的脫口秀節目有口皆碑,無數名人上她的節目露臉,阿湯哥“跳沙發”的經典一幕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如果我能從觀眾身上得到真正的反饋,那就再好不過了。”37歲的魯豫如是說。而她之所以會想到創辦《魯豫有約》這檔節目,還是源于她10年前的美國之行,那時的她天天看奧普拉的脫口秀,并最終萌生了要自己做脫口秀節目的想法。
面對外界的溢美之詞,以及拿她和奧普拉比較,魯豫顯得很平靜。“是恭維了,因為奧普拉是我的偶像。如果有人說:喔!你像奧普拉,那代表你的表現還不錯吧!”即便如此,魯豫也不敢稱成功,只是稱自己是“取得了一些小成績的主持人。”當被問及《魯豫有約》為何能得到國際主流媒體的重視時,魯豫十分真誠地說:“中國已經成為國際上不容忽視的力量,大家希望了解中國,就需要了解中國方方面面的人,于是可能就注意到在中國的電視圈有這樣一個人做這樣一個節目,但與其說是對我,對《魯豫有約》的關注,不如說是對中國的關注。”
飛翔,為了成就夢想
每次看到她的時候都令我想起多年前主持央視《藝苑風景線》那個女孩子,齊耳短發,圓圓的臉蛋。當時有些嬰兒肥的魯豫完全是一副鄰家妹妹的樣子,看起來機靈聰明,卻又不乏親切平和,非常的討人喜愛。后來她在《鳳凰衛視》中文臺,從主持音樂節目《音樂無限》開始,到《鳳凰早班車》、《一點兩岸三地談》、《VIP會客室》以及為她量身訂做的訪談節目《魯豫有約說出你的故事》等一連串節目,魯豫以人情味成功開創親切形象,深受觀眾歡迎。從說新聞到說故事,成就了一個新式陳魯豫。
這個曾有著嬰兒肥的小姑娘,為尋找自己的夢想,從央視飛向鳳凰衛視,辛苦打拼,就這樣一步一步地從坎坷、辛勞、眼淚、歡笑中走到了今天,脫掉稚嫩的羽毛,變成了散發理性光芒的一只美麗鳳凰。
離開,是為了尋夢
人的經歷是無法改變的,只有經歷過之后,才會在她的身上出現積淀,積淀越豐厚,這個人的份量越令人刮目。魯豫在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讀書時就已經體現了她的才華。
1993年,魯豫尚未畢業,即被中央電視臺選中擔當《藝苑風景線》的主持人。而她國際新聞方面的才華是到了鳳凰衛視后才得以施展的,例如《香港回歸》、 《干禧之旅》、《戴安娜王妃葬禮》、《美國總統大選》以及911事件、伊拉克戰爭等報道,讓人們見識了魯豫駕馭重大新聞的能力。
1994年,魯豫榮獲“中央電視臺最受歡迎的十大節目主持人”稱號,而這一年的年底她卻選擇了離開。說起那段時間,她說自己感到迷茫,想改變自己,卻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于是和幾個朋友一起到了美國。從夏威夷到西雅圖,從紐約到佛羅里達。
1995年,魯豫在美國第一次“邂逅”了奧普拉。“邂逅”奧普拉是她悠閑時玩遙控器的結果。魯豫突然看到電視上有一群女人,跟著一個身體超重的黑女人又哭又笑。這個黑女人就是當時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奧普拉。魯豫當時就想,做主持人就做這樣的!
從“說新聞”到“說故事”
1996年初,魯豫回到了北京,考入了鳳凰衛視。1998年,陳魯豫擔任新創資訊節目《鳳凰早班車》主持人,以“說新聞”而不是“讀新聞”的主持風格,在溫和與輕松的氣氛中,娓娓道出當日世界最新消息和財經資訊。
從“說新聞”到“說故事”,可以說,陳魯豫屬于能一直掌握著“話語權”的主詩人。她出色的理解能力,將人物和故事之間黏合到一種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狀態:她自然清新的主持風格,開創出談話類節目的新角度,挽救了談話節目枯燥或用力過猛的呆板面目,也為此成就了一檔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人物訪談節目——《魯豫有約》,此節目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好評如潮。
魯豫:鳳凰臺是我最大最美的夢
在一次晚會上,魯豫深情地說:“我和鳳凰的關系,很像是感情非常好的愛侶,互相欣賞,彼此信任,相互扶持,一起見證……”“我覺得鳳凰臺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它給你一個舞臺,而且不給你限制。你不是有能力嗎,那你就盡量釋放你的能量。對每一個主持人來說,這都是最大、最美的一個夢!”
初到鳳凰衛視中文臺的時候,魯豫主持的幾檔娛樂音樂節目面對的是很年輕的觀眾,而當時她的主持風格和她的本色大相徑庭,但是鳳凰衛視畢竟給了她一個盡情施展才華的舞臺。一直到接手了《鳳凰早班車》,魯豫才發現找到了最適合自己和自己最想要的東西。屏幕上侃侃說新聞的魯豫,沉穩而篤定,不緊不慢,言語精練卻言之有物,那是一種用自信來打底的從容。
夢想從未動搖過
如果說多年前的魯豫,把成為“東方奧普拉”當成夢想的話,那么多年后的她,離這個夢想已經非常的近了。現在的她,已經有了一個最接近奧普拉溫芙蕾脫口秀節目水準、屬于自己的節目和制作團隊。但魯豫很明白,她其實只想成為一個更讓自己滿意的自己。不過成為奧普拉的這個夢想,魯豫從來都沒有放棄,在她做娛樂節目時就積聚著,一直到她有了自己的人物訪談節目《魯豫有約》。
主持《魯豫有約》的幾年中,她傾聽了近兩百個人的故事,成了一個很“富有”的人。魯豫說:“一個人是什么樣的,更多的應該是天生的。聽別人的故事,不能改變他本來的樣子。這幾年我的狀態,幾乎就是個傾聽者。如果一定要說那些故事和講故事的人改變了我什么,我覺得就是一句話,人生其實沒什么過不去的!”
全能女主播的煉成
魯豫是多才多藝的,綜藝、新聞和訪談通吃,雖說是綜藝節目出身,但卻因為“說新聞”而出名。要問她當年是怎么“靈光閃現”說新聞的,其實歸根結底,也是無奈使然。她說當年《時事直通車》所有的記者和編輯加起來不到10人,做節目捉襟見肘。當時臺里只給這個節目兩個人,陳魯豫和主編。當時的方式就是,報紙來后,主編快速與陳魯豫看完報紙,排一個順序單,就開練。這樣不得已而為之的方式,卻成就了一個新式陳魯豫,創造了一種電視的表達方式說新聞。問她新聞說得好好的,為什么又跑去做訪談節目,她說:“我一直很喜歡說話。人就是這樣,當你發現找對了位置,你的很多潛能就能被激發出來。豐富起來”。
2002年她決定離開“早班車”,發揮自己更多的潛能:“其實我一直都想做人物訪談類節目,離開‘早班車’是一個比較主動的選擇。2002年1月1日。一檔名叫《魯豫有約》的全新周播節目在鳳凰誕生,魯豫如愿以償當起了訪談節目主持人,她又一次開始挑戰自己。
性格決定命運
魯豫的性格不急不躁,萬事總是自己拿主意,不易為外界所動。而做新聞的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素質了。魯豫的父母都是國際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從小就給了她充分的自主機會,考中學考大學時填志愿,從來都是魯豫自己拿主意。父母越是放手,魯豫越是不會放縱自己,提醒自己每一步都要走好。
同事們評價她說,不管外界怎么變,她都堅持自己的路、自己的原則。魯豫這一位被看作有著勞模般績優主持人把鳳凰的特色發揮到了極致。她讓人們知道,說新聞不需要字正腔圓,她使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事件本身。她在與來賓談話時,眼神中充滿了體貼和信任。
“我在電視領域做了十年,觀眾們對我非常熟悉,彼此之間已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這種信任也是我做這檔節目的基礎。”
坦言欣賞“普京”式的男子
公眾人物都會自然而然的保護自己的隱私,魯豫也一樣,她不愿把私人生活作為媒體炒作的談資。但對愛情和婚姻她自有一番獨到的看法。她說 “人們常說,現代人的情感越來越易變了。我覺得感情變化很正常,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重要的是在兩人相處時能真誠相對,我不能接受情感中有欺騙的成分。沒有個人會拒絕真實的愛情。也許沒有一生一世的愛情,但一定有一生一世的友情。所以,我格外看重友情。”其實很多時候,魯豫是感性的,特別重情誼。這一點,很符合她的雙魚(上升)雙子座的性格。至今,她還掛念著許多過去的同窗。
魯豫欣賞人品出色、有幽默感的男子。她承認,成功男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我原來并不覺得普京是個很有魅力的男人,可在舉行俄羅斯總統就職典禮那天,普京穿過長長的通道的那一刻,我忽然覺得他光芒四射。所以,成功的人能吸引異性,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當你和成功的人走近了,他的光環會慢慢卸下來,這時候,生活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就顯得尤其重要,比如人品、待人接物的方式,還有生活習慣等等。”
雙子座的感性與新聞人的敏感
當一個人用她洞悉人生、包容一切、信任、體貼、鼓勵的目光注視你時。還有什么是不能告訴她的?這樣的眼神勝過千言萬語,那是一種對生活的思索,是一種對生命的關切,勝過一切咄咄逼人的追問。魯豫正是具備了這樣的眼神。如果一個人的眼神中出現了滄桑、深邃、以及別的些東西,一定是經歷帶來的,或是一段真實的人生,或是一場精神的歷練,心里沒有,眼睛里注定沒有。
而作為新聞人,魯豫又有著敏銳的新聞觀察力,從對每個被訪人物的分析與話題把握上,不難看出,她對細節的把握和節奏的掌控恰到好處,為節目增加了許亮點。

姓名:楊瀾
生期:1968年3月29日
星座:白羊座
血型:AB
學歷:哥倫比亞國際傳媒碩士
經歷:
1986年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大學
1990年成為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主持人
1996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太學國際傳媒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6年與上海東方電視臺聯合制作的《楊瀾視線》節目,
1997年7月加盟鳳凰衛視中文臺
1998年1月推出訪談節目《楊瀾工作室》。
2000年成立陽光衛視
2001年被聘為審奧大使
2005年主持針對中國都市女性觀眾的大型談話節目《天下女人》
榮譽:
1994年獲得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1996年被選入英國《大英百科全書世界名人錄》
1997年7月,被選為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校董,
成為這所美國長春藤名校有史從來最年輕的董事。
1999年和2001年被評選為“亞洲二十位社會與文化領袖”之一,和“能推動中國前進、重塑中國形象的十二位代表人物”之一。2001年度海內外十位有影響力的《中國婦女》時代人物之一2002年被評為“中國企業女性風云人物”之一
出版
散文集《憑海臨風》,電子期刊《瀾》
楊瀾“瀾式”抒情方式
無可爭議,楊瀾是當今中國最出色的女性之一,也是最出色的媒體人之一。她美麗、聰慧、優雅、知性。還不到40歲,就已經實現了許多人一生都無法實現的人生夢想——考入名牌大學——獲得好工作——嫁給好丈夫——生了好兒女——開創了好事業。而且她的精彩人生才只是剛剛拉開了序幕而已。
形容女人可以用很多詞語:美麗、優雅、大方,但是對有些女人來說,這些詞語未免顯得有些蒼白,比如楊瀾。很少能有女人可以像楊瀾一樣,占據我們記憶這么多年。一轉眼十幾年,她紅,并一直紅著,而且紅得寵辱不驚。
可能許多人還記得1990年,一個清純恬靜的長發女孩出現在《正大綜藝》中,有別于播音員機械式的、略帶青澀的聲音和純純的學生氣息一下子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也使她備受矚目,楊瀾迅速走紅。緊接著是春節晚會上初露頭角的楊瀾,笑容就像那春天的陽光。
有人說,楊瀾像一個傳奇。可以說,楊瀾的幸運是從1990年《正大綜藝》全國尋找主持人開始的,正是《正大綜藝》,把她送上了一個又一個更高的平臺,讓她獲得了全球性的知名度和注意力。
楊瀾時期的《正大綜藝》,曾經是央視一個極為火爆的節目,它改變了位叫楊瀾的女大學生的命運,并讓全國的電視觀眾認識了一種全新的綜藝節目形式。
留美生活兩年,被楊瀾自喻為是自己人生中效率最高的兩年,在這兩年時間,她找到知心愛人并與之結婚生子,取得學位,人生大事在這兩年得以最大限度的完成。
鳳凰衛視的兩年對楊瀾意義非凡,這時期的楊瀾已經有了質的變化。她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當她在鳳凰衛視聲名漸起時,她又創辦口日光衛視,從陽光衛視轉移到陽光文化。她的每一次起跳都會帶給大家一個新鮮的內容。
名字入選英國《大不列顛年鑒》
1996年3月間的一次聚會,楊瀾認識了一個報刊的記者,簡單交談了幾句后。該記者對楊瀾身上散發出來的神秘氣質感到疑惑不解,該記者請楊瀾吃飯,想進一步的了解一下。楊瀾告訴該記者,自己在中國是做電視主持人的。4年以后到美國來留學。
兩天之后,美國第一大報《紐約時報》刊登了介紹楊瀾過去電視生涯以及現在留學情況的報道。報道刊登出來后,紐約瘋狂了。幾周以后,美國第一新聞主持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丹·拉瑟用了另外一種修辭來評價楊瀾。他說“楊瀾,光彩照人,令人難以忘懷。”
1996年8月,英國大百科全書通知楊瀾,她的名字被收入《大不列顛年鑒》。
加盟鳳凰衛視
《鳳凰衛視》的兩年主持生涯對楊瀾意義非凡。這時期的楊瀾已擁有了世界級的知名度,多年的傳媒工作經驗,重量級的名人關系資源,可以說,在鳳凰的兩年歷練,她已經留好了戰略發展的管線。
1997年底,楊瀾加盟了剛剛創辦不久的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1998年1月正式開播的《楊瀾工作室》在兩年時間里一共采訪了120多位名人。其中包括澳門特首何厚鏵、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著名學者季羨林、著名華語作家李敖、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等等。這些都是時代頂尖人物,與之同行,楊瀾受益良多。“我在鳳凰衛視做了兩年,我覺得鳳凰臺的主持人非常專業。觀眾是非常挑剔的,他希望你每次出現都光彩照人,不會去想你是不是昨天晚上剛從美國回來,是不是在倒時差,這是每個主持人都要面對的。”
楊瀾在鳳凰衛視的日子里。除了剛開始制作的《楊瀾工作室》外,還以另外一種熱情,制作《百年叱咤風云錄》。楊瀾暢快地把自己的人生哲學剖析開來。以平凡而瑣碎的話語,解讀自己那無時不拓拔在文化潮流之顛的人生經歷。
讓英特爾總裁出乎意料的中國記者
在《鳳凰衛視》的兩年里,楊瀾的日子是愉快的,雖然工作上很辛苦,但《鳳凰衛視》有比較寬松的選題和談話空間。在這個寬松的環境里,楊瀾的性情得到了釋放,楊瀾用自己在美國學到的電視手法,以自己的獨特視角,對社會問題、文化現象,以及其他的敏感現象都盡可能大地給電視觀眾打開了一個窗口。
楊瀾接觸過很多被大家稱為社會精英和名流的人物,像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著名學者季羞林、華語作家李敖、查良鏞、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崔琦等等。楊瀾說:“可以說,他們都是我人生管道的一部分。不少人在節目之后和我還保持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除了會給我帶來一些具體的幫助之外,精神上的獲益也不可忽視。”
接受過楊瀾采訪的英特爾總裁安迪·格魯夫(AndrewGrove)曾總結說:“我來中國有兩件事出乎意料,一件就是看到了聯想的第百萬臺電腦下了生產線,第二件就是沒有想到在中國有楊瀾這么出色的記者。”
承認失敗,學會堅強
2000年3月,楊瀾離開《鳳凰衛視》,收購了良記集團,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自此,開始跨入商界。資本市場上,傳媒概念正如日中天,陽光衛視的出現適逢其時,是時勢造英雄的絕佳樣本。但楊瀾未能料到,陽光衛視竟成為了她事業上最大的挫折。短短3年間,陽光衛視累計虧損超過兩億港元。2003年6月,楊瀾宣布將陽光衛視70%的股權賣給內地一家傳媒集團。
當年,楊瀾辭去鳳凰衛視的主持人,滿懷希望地成立了陽光衛視,就是一心希望自己的文化理想能在這個平臺上順利實現。而《陽光衛視》的連連受挫是超出楊瀾的心理預期的。但楊瀾就是楊瀾,在承認自己失敗的同時,楊瀾其實已經走出了心理的陰影。楊瀾以種肯定的語氣說: “陽光衛視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大挫折。”
投身文化傳播與公益事業
2003年《陽光衛視》在運營了3年以后不再屬于楊瀾。
2005年7月,楊瀾不算完滿的5年商業之旅劃上了句號。楊瀾宣布:將她與吳征共同持有的陽光媒體投資集團權益的51%無償捐獻給社會,并在香港成立非盈利機構陽光文化基金會,同時辭去了包括陽光媒體投資董事局主席在內的所有管理職務。這也意味著,楊瀾已從商場抽身而退,重回她所熟悉和擅長的文化傳播和社會公益事業。
關于愛情和愛人
楊瀾說:“我覺得愛情是一種氣質上性格上的相互吸引,或者互補。為什么喜歡他,就是覺得挺舒服,挺談得來的,他父母也是做教師的,我們都有著海外留學的經歷,我們的背景、價值觀比較相像,在我遇到的年輕人中。他也是很杰出的。而且他的性格很獨特,他的見識與觀點往往出人意料,我是比較循規蹈矩的人,他有時候的那種靈感火花的碰撞,讓我特別欽佩。”
楊瀾一直很依賴吳征,而這種依賴不是生活,而是心理。“我的感受對別人不會表現出來。只有對我丈夫,我會敞開。”陽光衛視受挫的時候,他們倆會談到早上四五點鐘。吳征勸她一定要放棄,一定要戰勝自己的感情。“我記得當時他就勸我,一個人適合做的事情是很少的,你把自己的那幾件事干好了就足夠了。”
“一直以來他都很尊重我的選擇,甚至為了我改變了自己的生活軌跡。當年我從美國回國內發展時,他毅然關掉了美國的公司跟我回來,而當我決定在北京工作后,他又為我定居北京。”
對孩子,愛大于一切
楊瀾說:“跟孩子一起,一定是愛大于一切,但是,你也要考慮他們的心理,你也要動腦子。我的兒子性情很急躁,什么事情他做了一會兒沒做出來就會發一頓脾氣,當媽媽的第一反應可能會是呵斥他:別摔東西,別欺負妹妹。但后來我想,這個時候你要戰勝你的沖動,因為就算他被你呵斥住了,但是他心里的情緒依然沒得到發泄反而更壓抑了。你要壓住自己的火氣,盡量用溫柔的方式去疏導他。”
“我記得有一次我先生飛到德國看世界杯,我決心跟孩子一起做次飯。我已經十年沒有下廚了,那次我和孩子們一起討論食譜、去超市,比較超市蔬菜和家門口的差價,給孩子灌輸價格概念,跟兒子順便做兩道數學題,然后,回到廚房,三個廚房新手興致勃勃地做了一次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