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是中國古代軍事謀略的大合集,其中許多的計策名稱已經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其出典散見于先秦時代的《易經》、《老子》、《太公六韜》、《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等書,當我們嘗試把這些謀略和基金投資結合起來時,基金投資應該不是只有少數人能理解的專業高地,通過與文化的適當結合,它將成為一種生活態度,一種伴隨一生的理念。
本欄將每期運用36計中的一計謀略,告訴投資者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產品,如何謀求更多的收益和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以及如何避免種種誤區。
[兵法探源]
相傳唐太宗率兵30萬,離開長安遠征遼東。大軍到達海邊,太宗舉目遠眺,蒼海茫茫,一望無邊,不禁面露畏色。大將薛仁貴見狀,心生一計:他請太宗進入海邊的一座彩色營帳,命文武百官飲酒作樂。一時笙歌四起,美酒飄香。此情此景使太宗忘記了憂愁,沉浸在歡樂之中。正在酒酣之際,太宗忽聞帳外有波濤洶涌之聲,急忙揭開帳幕向外張望,這才發現自己與30萬大軍正在乘船渡海,而且馬上就將抵達彼岸。此計是一種疑兵之計,通過一些偽裝,給對手以出其不意。
[基金新說]
投資者對“1元”基金有普遍的喜好,實際上“凈值1元”與“凈值2元”的基金相比,并不一定“便宜就是好”。僅僅從凈值高低來判斷基金的業績好壞是不對的,還要結合這只基金的投資歷史、分紅的時機、與同類基金業績的比較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如果有人只是告訴你,“這只基金凈值現在只有1元,所以應該買”,那你可要當心,別中了“瞞天過海”之計哦。
應該說,“1元凈值”的基金好處并不在于有“更大的上漲空間”,而是從實用性角度來說有一定優勢。最顯著的當然是容易計算投資回報率。還有,通過拆分變為“1元凈值”的基金,總資產規模沒有發生變化,但投資者持有的份額更多了,在考慮贖回或轉換時提供了一定的靈活性。
通常反映基金投資回報的直觀指標包括:基金單位凈值、基金累計凈值和分紅。
基金單位凈值是提供一種即時的申購、贖回[交易]價格參考,在價格中沒有反映分紅的因素:分紅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基金的贏利情況,但主要體現的還是基金的收益實現能力,分紅業績實際上是可以通過累計凈值得到反映的。因此,從投資者計算投資回報的角度來說,基金累計凈值應該是比最新凈值和分紅更重要的指標,它可以比較直觀和全面地反映基金在運作期間的歷史表現,一般說來,累計凈值越高,基金業績越好。
具體說到如何計算基金的回報率,則要分兩種情況。如果你要計算基金回報的期間沒有分紅,那么總回報率就是該時期基金單位凈值的增長率(不考慮費用)。
投資人買基金時,基金單位凈值高低只會影響到你所得到的份額,而不會影響你未來的回報。比如,有兩只基金A和基金B,A的凈值1元,B的凈值2元。你分別投資20000元在基金A和基金B上,這樣就擁有了20000份A和10000份B。如果三個月后兩只基金的凈值增長率都達到20%(期間沒有分紅),A的凈值漲到1.20元,B的凈值漲到2.40元。這時,你算算基金的市值(投資的帳面盈虧)是多少呢?A基金的市值:1.20×20000=24000元B基金的市值:2.40×10000=24000元
你會發現,兩只基金帶來的回報是一樣的,和你購買基金時的凈值高低并沒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