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兩位大人是不同朝代的公務員,卷到同一起婚外情、謀殺案里,純屬“羅城戲貂蟬”。再有……
陳世美不是負心郎
陳世美的形象是通過傳統戲曲《鍘美案》而廣為人知的。在該劇中,陳世美欺君罔上、拋父棄母、殺妻滅子,最終為正義的化身包拯所正法。在后人心中,陳世美是一個符號,代表了天下所有薄幸負心的男人。
然而,真實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番樣子。據《均州志?進士篇》和《湖北歷史人物辭典》記載:陳世美又名陳年谷、熟美,均州(即湖北均縣,現十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清初游學北京,順治八年(1651)辛卯科進士。初任河北某地知縣,后因康熙帝賞識,升為貴州省分守思仁府知府兼石道按察使,后任布政使參政。
在貴州為官時,同鄉同學來投,他多次接待,并鼓勵資助。后因來投奔者眾多難以應付,陳世美乃囑咐管家一律謝絕。
有兩個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的士子,昔日與陳世美一同進京赴考時,曾以錢物助陳,遭到了陳府管家回絕后,頓生報復之念。遂將社會上一些升官發財、忘恩負義而拋棄妻兒之事,捏在一起,加在了陳世美的身上,編成戲曲《秦香蓮》,在陜西、河南等地演出。
相傳,清末時有劇團在均州演出此戲時,陳世美的第八代傳人組織家族眾人,砸了該劇團衣箱,并毆打了演員。據說,現在當地仍有“北門街不唱陳世美,秦家樓不唱秦香蓮”的俗話。
包拯也未當宰相
傳統戲中,包公被稱為“包相爺”,其實包拯從來沒有做過宰相。
在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聯結各部分的中心環節。從宰相制度的興廢看,其起源甚早,而且復雜多變,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即萌芽期、創立期、鼎盛期、調整期、衰落期。
宋朝處于宰相制度的調整期,正副宰相同設,編制也不固定。很明顯,其目的在于分散相權。北宋前期,中書門下的長官為正宰相,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而副宰相稱“參知政事”,后來參知政事與正宰相權力基本無差別。宋太宗后,一相四參或二相二參是常事。但無論怎樣調整,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都無法徹底解決。因此,在宋朝文武百官心目里,宰相之職近于雞肋,食之無味且有危險,棄之卻心有不甘。
包拯是北宋天圣五年(1027)進士。景祐四年(1037),任天長(今安徽天長)知縣,后調任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包拯曾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并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朝野為之震動。
嘉祐元年(1056)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把開封治理得井井有條,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和敬仰。嘉祐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到。
很顯然,包拯擔任過的最高行政職務是樞密副使,相當于國防部副部長。在宋朝,因為樞密使權力與宰相相若,樞密副使也可稱為副宰相級別的官職,這就是后人稱包拯為“包相爺”的原因。
[過客留言]
紅螞蟻:真的假的?
小龍女:歷史確實是這樣啊,生活中也有。一旦誤會了,即使很多人知道了真相,也就糾正不過來了。
冰淇凌:文人們閑著沒事,就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