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分為南北,各9帝,總計傳承319年。但兩宋皇帝的世系傳習很有意思,太祖駕崩,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之謎,形成了兄終弟及而非子承父業的繼位格局。這種繼位形式不惟讓史家爭來爭去,還造成了民間同情太祖后代而故意制造的演義歷史。
趙德芳確實有
無論在《楊家將》的傳統戲曲中,還是在評書《三俠演義》里,都有一個威風八面的“八賢王”趙德芳。他活躍在太宗、真宗和仁宗三朝,成為制衡皇帝的賢明之王。甚至在河南豫劇、曲劇、越調等戲曲中,還有傳統喜劇《回龍傳》(也叫“王華買爹”),都講仁宗無子,迎來了八賢王流落民間的兒子王華繼承大統,從而使宋朝皇帝在第五代又回到了太祖這一支系。
雖然民間傳說荒謬不堪,但也摻雜了許多歷史成分。譬如趙德芳確實是太祖之次子,而且高宗趙構南渡之后無子還確然將德芳六世孫趙昚立為太子,是為宋孝宗。到宋寧宗時,皇位又傳到了太祖長子趙德昭一脈,德昭九世孫為宋理宗。所以,有宋南北兩朝,可以說是太祖、太宗兄弟及其后代輪流坐莊,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也正因為“皇帝輪流坐”的另類,所有很有必要重新解讀“燭影斧聲”的千古迷案。無論是歷史還是民間傳說,都有過度陰謀化宋太宗篡位的嫌疑,故而有必要正本清源。
弟未殺兄的幾個反證
如前所述,太祖兩子德昭、德芳后代能夠世代沐浴皇家特權甚至到南宋重新登上皇帝寶座,顯見太宗及其后人不懷鬼胎。別忘了,中國各朝在皇位的爭奪戰中往往是父子相殘、兄弟反目,對失敗者往往是斬草除根,就是千古圣君李世民也是如此。如果宋太宗真是謀殺太祖行逆篡位,又何必留下太祖余脈?真正的篡位者,如明成祖朱棣對建文帝的殘酷就是明證。太宗及其后代善待太祖后人,從人情常識上看,可視作太宗并未篡位的第一證據。
其二,從五代亂世的格局看,太宗承繼太祖帝位也充滿了歷史理性。
五代亂世,十國并起。趙匡胤帝位是當年從北周幼帝柴宗訓手里奪來的,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而在整個權力運作中,其弟趙光義發揮了很大作用,像石守信這些部將們只不過起了烘托作用。這決定了趙宋王朝權力格局的獨特性。所以,基于柴氏幼子被掠奪皇位的教訓以及趙光義本人的功勞,太祖太宗兄弟在皇位上達成兄終弟及的諒解,也有一定合理性。從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和明成祖發動的“靖難之役”看,宋太祖有著歷史的大智慧。
其三,從歷史記載看,太宗登皇帝位或早已心有戚戚,但依然和趙匡胤一樣是被別人推上皇帝寶座的。據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太祖駕崩時太宗并不在現場。太祖皇后命內侍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宮,但王繼恩偏偏去找趙光義。趙光義的表現和其兄被黃袍加身時一樣驚異:說“吾當與家人議之。”在王繼恩等的慫恿下,趙光義順勢登上了寶座?;谒抉R光治史的嚴謹,這記錄較為客觀,并沒有為太宗避諱的意思。畢沅《續資治通鑒》也力主這一說法。
至于“燭影斧聲”,乃是出自野史的《續湘山野錄》。這段描述過于文學化和細節化,反而不太可信。同樣屬于野史的《燼余錄》更是在《續湘山野錄》上的再演義,說是太宗因調戲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被太祖發現而索性用玉斧弒兄。
也有人將太祖之子德昭自殺一事,視作太宗弒兄并猜忌太宗后代的證據。事實是這樣的,太平興國四年(979),德昭隨太宗出征,大敗,軍中朝中均有人誤以為太宗已死而有立德昭之意。德昭在此事上算是犯了太宗大忌,可是德昭不知韜晦,反而諫議太宗對出征將士論功行賞。看得出,德昭管得太多,太宗一怒之下,才說出等德昭當了皇帝“再自作主張不遲”的話。德昭自殺,與其說是太宗所逼,倒不如說是以死表達自己的憤恨。如此,世人更加同情德昭,太宗反而難以洗清自己的污名了。
所以,筆者覺得太宗弒兄是不可能的。但是這并不能說太宗對皇位毫無覬覦之心,別忘了其兄黃袍加身,也主要是其攛掇所為,王繼恩等在太祖病危和駕崩后要依傍趙光義這個實權派的新主子來確保自己利益,也就不奇怪了。
畫蛇添足惹流言
但是宋太宗聰明過了頭,和趙普一起杜撰了所謂“金匱之盟”,即假托母親杜太后的懿旨,說什么國有長君、社稷之綱云云,制造“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珊髞恚w光義又逼殺三弟趙廷美,這反而戳穿了“金匱之盟”的虛偽。
所以,從南北兩宋太祖太宗兩系輪流坐莊當皇帝的歷史事實看,所謂太宗弒兄和對太祖之后趕盡殺絕的說法,是不可信的。之所以“燭影斧聲”成為千古之謎,一方面是封建宮闈醬缸文化的不公開所致,更重要的是太宗本人為了道德化自己,而畫蛇添足出來一個“金匱之盟”的謊言。正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