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其實不盡然。
公主身份高貴,誰娶了便攀上皇親國戚,自然可以升官發財,光宗耀祖。但皇帝嫁女兒,往往是一種“政治聯姻”,有時娶到家里才發現是一枚苦果,可想吐又不敢,只好忍淚含著。
給公主選婿須門當戶對,不過,有時這個標準也令人匪夷所思。唐朝太平公主下嫁薛紹時,武則天曾以薛紹的嫂子蕭氏非貴族身份加以阻止,說:“我女豈可與田舍女為妯娌耶?”直至有人作證,說蕭氏是唐初宰相蕭瑀的侄孫女才勉強同意。
而公主們是金枝玉葉身,大都驕橫跋扈,或視夫婿如奴仆,或甩手給一頂“綠帽子”。如唐代太平公主下嫁武攸暨后,公開包養男寵。南朝宋時,趙倩娶宋文帝的海鹽公主為妻,而公主出嫁前即與庶兄私通,出嫁后仍打得火熱。趙倩入宮評理,公主居然大打出手,趙倩不忍受辱而自殺。更有宋文帝的第六女臨川公主,嫁給東陽太守王藻后,因不滿夫婿整日與人探討學問,竟誣告丈夫意欲謀反,使王藻身首異處。如此種種,致使世上不少人對公主敬而遠之,出現歷史上皇帝的女兒也愁嫁的怪事
南朝宋明帝時,有位姓江的名士被明帝相中,欲選為駙馬,這位名士馬上上表辭婚,且言辭激烈。他說,自晉代以來,凡娶公主做老婆的,沒一個有好結局,公主對待駙馬是“制勒甚于仆隸,防閑過于婢妾”,做駙馬忍氣吞聲,有苦難訴,有的流落街頭,有的投井自盡,有的毀族滅門,所以,寧愿要“荊釵布裙”的民間女子,也不敢高攀皇親國戚。江名士的表書好像說得有點過了頭兒,但反映出當時社會大部分士人的真實心跡。
事情總是兩面的,皇家婚姻既然是政治手段,金枝玉葉們往往嫁得也很不如意。唐元和年間,翰林學士獨孤郁做了宰相權德輿的女婿,而唐憲宗卻正為女兒岐陽公主找不到好女婿發愁。憲宗感嘆道:“德輿得婿郁,我反不及邪!”于是,憲宗打破舊制,把選婿范圍從貴族官宦子弟擴大到“文雅可居清貫者”,仍然難尋合適之人,下面稟報理由是:“諸家多不愿”。唐朝自肅宗之后,“公主,郡、縣主多不以時嫁”,有的已生白發,成了老姑娘尚難出閣。
明朝規定公主在尋常百姓家選婿,本來是為防范高層官僚與內廷勾結。但如此選婿,卻為那些行賄賂搞“潛規則”的大開方便之門。明代所選駙馬,不少是酒囊飯袋,甚至還有朝不保夕的“病秧子”。萬歷皇帝為永寧公主選婿時,大宦官馮保受賄數萬兩銀子后,一路打通關節,把患肺癆的京城巨富之子梁邦瑞定為駙馬。在舉行新婚大禮時,梁一沖動便口吐鮮染紅禮服,馮保見后還說這是“掛紅吉兆”。婚后不足一月,梁駙馬即一命歸西。可憐那永寧公主寡居數年后,也抑郁而終。
清代的公主婚姻中,更有一條歷代均無的“試婚制度”。公主出嫁前,由皇太后或皇后親自選出一名宮女充當“試婚格格”,隨同嫁妝一起到駙馬家,當晚由“試婚格格”與駙馬同床試婚,翌日即派專人稟報試婚是否合格。待公主正式下嫁后,“試婚格格”就留下或為妾或作婢。如此一來,這真的格格每每見到假格格恐怕會犯嘀咕:咱倆到底誰是大誰是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