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芝宣布放棄HD-DVD。盡管是放棄,放棄者往往等同于失敗者,但我認為,在HD-DVD事件上,東芝是一個值得中國企業學習的榜樣。
我比較少這樣開宗明義地拋出觀點,但看到我們國內的一些企業或者專家在為一些半死不活的產品和標準鼓與呼,我特別想看到:哪里才是這些半死不活的事物的終點?
表面上,HD-DVD是輸于技術。事實上,決定藍光與HD-DVD前途的并非技術,而是內容供應商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說:無論是供應商還是用戶,當然是要選擇技術更先進的產品。但經驗告訴我們,不一定。微軟的操作系統并不被認為是最先進的,戴爾的電腦并不代表技術最好,三星在個人視聽設備上的質量并不見得比索尼強,蘋果在手機上的技術并不見得高過諾基亞。
從這個意義上講,東芝放棄HD-DVD是對自身的一種超越和突破,是超越常人的抉擇。老賈認為,在市場的75%已經拱手讓人、而且市場面臨“有你無我”的情境下,東芝的放棄是明智之舉。
如果HD-DVD是一家中國企業干出來的,在目前的境地下會發生什么呢?我猜測的情形大致如下:
1.企業會立刻尋找政府相關部門,要求提供政策面支持,最好有關部委出面,聲明某某是國家標準,至于是否是強制性標準不要緊,反正企業跟消費者肯定說是強制性標準,因為普通消費者不懂。
2.企業聲稱將堅持到底,直到“國家吹集結號”。但是,不知道它指的國家是誰,誰又能代表國家給企業吹號。
3.發動網民公投,打破國際壟斷,投票投死對手。一提到標準是“民族的”、“國家的”、“國產的”,網民盡管并沒有得到過它的恩惠也會群情激昂。如果對手是日本企業,乃至美國企業,抱歉,它基本死定了。
4.繼續向國家要錢,要各種各樣的發展基金。即便推進有難度,也可以把基金花到公司其他業務上,或者用各種手段化為企業利潤,維系財報美觀。反正沒有人跟你較真基金的投入產出比,花完了就完了,不用承擔什么責任。
凡此種種,發生在中國企業的身上都是有可能的。總之,沒有人會“傻”得像東芝那樣“輕言放棄”。否則,中國那么多的國家發展基金,為什么產生不了什么成果,卻也沒聽說誰會為此負責任?中國那么多的“國產”這“國產”那,頂著個“國產”和“民族”的帽子不死不活地維持著,卻為什么從來沒聽說過誰“放棄”?
香港“艷照門”事件中,一家當地媒體評價那些平日裝清純、充做少年典范的女星時曾有一句話,我覺得很適合某些死不放棄卻也不會有什么大出息的中國企業,“你放蕩無所謂,怕的是你虛偽”。
說誰誰知道。真的,太適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