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數字規劃”領跑城市信息化,這是武漢市的“數字城市”之路。從方寸照片到三維建模,數字規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深入地走進老百姓。
在珍藏于武漢市圖書館的老照片中,上世紀30年代的江灘曾是英俄德法的租界,數十米寬的土堤上到處掛著“中國人不可在此停留”的牌子。
今天,在武漢市規劃局編制的“四線”規劃控制信息系統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漢口江灘旁邊的花旗銀行已經由代表文物保護范圍線的紫線圈注,而曾經不準中國人入內的江灘已經變成武漢市最大的綠化帶,長達7公里。
未來,江灘將從長江延至漢江,兩江總長跨越55公里,在三維地理信息信系中,這一切已經一覽無余,在建設規劃中,設計師可以任意描摹,加一個游泳池或者添一片綠地,并能隨時看到整體效果。
江灘演繹著江城武漢的百年歷史變遷,而從方寸照片到三維建模,也代表著歷史名城向“數字武漢”挺進的步伐。數字規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站在城市信息化的最前端,也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如此地貼近老百姓。
先行軍
2000年,數字城市在全國大熱,從“數字廣州”到“數字襄樊”,各省市紛紛冠以“數字”頭銜向建設部申報項目,而武漢市卻以“數字武漢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為名在建設部立項。
“我們沒有以‘數字武漢’申報就是考慮這個帽子太大了,不好落地。”武漢市規劃土地管理信息中心主任李宗華說。
網絡和空間數據地理信息系統是數字城市的兩大基礎設施,這在2001年由信息產業局、規劃局等部門聯合出具的《關于構建武漢“數字城市”的調研報告》中就已明確提出。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寬帶網絡已遍布武漢,建立全市統一的空間地理信息系統呼之欲出。
其實,文中開頭提到的“四線”規劃控制系統和三維地理信息系統都是基于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衍生。它是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遙感技術等多種技術手段,建立的一個多尺度、多數據源城市空間基礎數據庫,通過城市寬帶網絡系統,建立起數據管理、更新、共享與安全機制和標準體系,為市民、政府部門和城市建設提供地理空間信息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延伸出城市信息化的多系統應用。
經過5年的建設,由武漢市規劃局牽頭建立的“數字武漢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獲得2006年度全國地理信息系統優秀應用金獎,這也是我國第一個城市空間地理基礎設施。
2001年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建立的時候,武漢市國土資源和城市規劃是一家,首先就從機制上保證了城市信息資源的統一和完整。與全國目前大部分城市所采用的數據拷貝方式不同,武漢市采取了在線網絡的新模式。城市空間數據作為一種基礎設施,可以像有線電視和寬帶網絡一樣,以租用的形式向社會提供服務,由數據管理中心提供全部或部分數據的查詢權限,用戶可以此為基礎,建立自己專業的數據和信息系統。
與北京市信息資源中心作為“第三方”建立共享信息地理圖層不同的是,武漢市以“數字規劃”切入城市信息化,并由規劃局承擔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那么,作為單個部門的規劃局如何以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領跑城市信息化?如何為百姓服務,又如何說服別的部門采用數據基礎,以實現共享的基礎平臺呢?
深入民間
王先生想要購買位于漢口勝利街的“六合新界”樓盤,他不知道開發商的審批手續是不是合格,開發商所劃的樓盤位置是不是符合規劃局的審批。在“數字武漢——規劃國土在線”的網站上,王先生在“規劃國土申報大廳”的“在建項目查詢中”看到武漢市所有在建樓盤的地理信息,當他點擊位于江岸區勝利街33號的“六合新界”時,網站立刻顯示出開發商武漢合記置業有限公司開發樓盤許可證號以及建設項目的建筑紅線圖,紅線圖清晰地顯示,樓盤為2棟樓,28層。
經過認真對比,王先生確信開發商給他的規劃圖沒有私自亂添面積,亂加樓層,他很快去售樓中心交了訂金。
足不出戶,就能全面考察武漢市所有的新樓盤。“規劃國土在線”網就是依托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所建立起來的公眾信息服務系統。網站為市民提供了電子地圖、規劃成果公開與公示、地價查詢、在建項目及折遷信查詢等多項服務,讓老百姓如此貼近地享受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所帶來的種種實惠。
以前,網站的局長信箱每月都能收到幾千封來自市民的信件,大部分是詢問所在地的拆遷改造。鑒于此,武漢市把全市的拆遷信息放到網上公示,市民只要點擊“國土規劃在線”的“拆遷服務站”,就能看到所有的拆遷信息。這些信息的發布,也是基于地理信息圖層,藍點的位置代表規劃建設意向項目,紅點代表計劃拆遷項目,紅、藍點帶圈則表示本月發布項目。拆遷服務站建立以后,市民來信大幅度減少,每個月僅有幾十封。
信息公開后,有人對李宗華說: “你們膽子真大,這些信息都敢公布。”建筑紅線圖、拆遷信息,這些都是曾被政府部門視為機密的信息,即使是到目前為止,武漢市也是唯一一個敢于把拆遷信息公布到網上的城市。
李宗華也坦承,在決定要不要把這些信息公示到網上時,規劃局本身也遇到很大的阻力,然而,“數字城市就是要讓老百姓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和利用信息資源。”經過再三權衡,市領導和局領導決定用信息公開服務老百姓。
公眾信息服務系統是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向百姓服務的縱向延伸,在這些地理數據信息給百姓帶來實惠的背后,信息公開的勇氣與決心是堅強的后盾。那么,數據基礎設施又如何能橫向延伸至其他政府部門,創建出更多的公共服務應用?
走向政務共享
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不僅為公眾服務的堅實基礎,更是跨部門、跨平臺共享共用,打破部門信息壁壘的平臺。2006年,東城區網格化精細管理在全國10個城市試點推行,武漢市江漢區成為首批試點城市。推行初期,曾有人建議拷貝城市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數據,另建一套網格管理體系。
“拷貝數據,自建系統不僅花費人力、財務,還要為后期的維護和更新增加負擔。”李宗華說。在市領導的協調下,江漢區網格管理體系不再自建系統,完全以“數字武漢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為基礎,建立網格化部件數據庫、事件數據庫,依托成熟的數據庫管理系統和GIS平臺,為網格管理提供基礎地理數據、網格化管理數據的支撐。
數據庫設在規劃局,底層地理數據由數據管理中心維護,上層應用系統由江漢區維護,僅在基礎平臺建設這一項上,江漢區網格管理就節約幾百萬元。更為關鍵的是,這種嘗試為網格管理在其他區推行建立了范本,為以后實現基于全市統一基礎平臺的城市管理打下了基礎。
除了網格管理,空間數據基礎設施還在武漢市“城中村”的改造中,通過在1:10000土地利用數據庫中疊加人品數據,計算出“城中村”人均耕地和宅基地指標,根據不同的數值范圍制定不同的改造方案,在改造被人稱為“社會—經濟塌陷帶”的城中村工程中,空間數據基礎設施起到了底層的平臺支撐作用。
到目前為止,共有38個政府部門在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平臺上運行應用系統,應用率不到50%,離“數字武漢”整體基礎平臺的設想還有一定的距離。規劃局的工作人員曾經對記者說,數據平臺剛建好的時候,他們到各個部門去“游說”,有時得不到理解,覺得自己部門有錢,可以另起爐灶。
李宗華坦承,要實現跨部門、跨平臺的信息共享平臺,技術不是問題,更多的是由于部門間“小而全”的思想,總認為花錢建一套自己的系統比較穩妥。另一方面,數據基礎設施投入使用還不到兩年,推廣和使用還有待于各部門慢慢體會。
從一個部門向多部門基礎平臺的跨越是艱難的,以“數字規劃”領跑城市信息化,跨越的不僅是共享觀念,還有保證平臺整體運行的共享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