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輝,號自乾,四川大邑人,生于1895年,家境小康。他自14歲入四川陸軍小學,1916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回川后,潛心發展,最終雄霸一方。因其足智多謀,人稱“多寶道人”。
民盟的秘密盟員
1944年9月,民盟全國代表會議決定,將“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更名為“中國民主同盟”。是年秋冬,劉文輝、潘文華、龍云三人陸續參加了民盟。劉文輝、潘文華二人在成都張瀾住處親自填寫了入盟登記表并呈交民盟主席張瀾,算是辦了入盟手續,成為秘密盟員。事后,張瀾將登記表燒毀,以示保密。龍云則在重慶由張瀾親自吸收入盟。他們都是與中共已有聯系的地方愛國將領,入盟后更方便了這種聯系,也促進了他們對抗日民主運動的支持。民盟為避免國民黨的操縱,保持自己的獨立性,黃炎培等領導人拒絕了國民黨政府津貼,故民盟在創業時期的必要盟務費,大多為他們三人捐助。

抗日戰爭時期,西南是大后方,陪都重慶是政治和文化中心。民盟要在國民黨的心臟地區成立并堅持開展抗日民主運動,沒有地方實力派的實際支持是很困難的。當時在西南有實力左右政局的地方愛國將領有龍云、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鄧錫侯雖然不是盟員,但和民盟也有聯系,對民盟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也有所支持。1945年10月,民盟在重慶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時,張瀾分別寫信給劉文輝、潘文華、鄧錫侯,希望他們捐助經費。他們共捐200多萬元法幣(可購黃金30兩),由民盟一大代表范樸齋自成都帶到重慶,保證了會議的開銷。
民盟促進了龍、劉、鄧、潘四人的聯合,鼓勵他們堅持抗戰,反對妥協投降,支持民主運動,抵制蔣介石的獨裁專制。
秘密與中共加強聯系
抗日戰爭初期,中共國民參政員董必武、林伯渠、陳紹禹(王明)和吳玉章,于1938年夏到武漢出席國民參政會途經成都時,曾到方正街劉文輝的公館拜訪問過劉。當時日本帝國主義正在通過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對蔣介石進行誘降,中共領導人表示希望地方力量加強團結,堅持抗戰,反對妥協投降。曾庶凡是中共老黨員,加入民盟后于1945年當選民盟中央委員。1961年劉文輝準備寫《走到人民陣營的歷史道路》一書征詢他的意見時,他在寫給劉的回憶材料中談及這段時間情況時寫道:“1938年,吳玉章、林伯渠等四代表取道成都赴漢口開會,過蓉時研究了西南情況,作了一些部署。當時對你希望甚大,決定要幫助你團結西南實力派反蔣抗日。為達到這一目的,第一步要做到把你和龍志舟(龍云)的嫌怨首先消除;第二步要做到以你和龍志舟為核心團結西南實力派反蔣抗日;第三步再設法使你們和中共漸次接近……當時有些中共同志向你的建議都被你一一接受了。”
就在這年夏天,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和龍云等地方實力派為了對抗蔣介石的壓迫和并吞,訂立了川、滇、康三省秘密協定,決定遇事互相商議,采取一致行動。1939年夏,董必武、林伯渠在重慶曾家巖潘文華家里和劉文輝、潘文華再次晤談。受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影響,劉、鄧、潘、龍的反蔣密約增加了抗日民主的內容。
1942年,由民盟中央委員張志和安排,劉文輝首次見到周恩來。張志和與劉文輝是保定軍官學校同學,又曾在劉文輝任軍長的第24軍當過師長,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共,1938年去延安時,毛澤東要他回四川做地方將領的統戰工作。2月的一個深夜,經張志和事先聯系,周恩來在重慶機房街民族資本家吳晉航的公館里會見劉文輝。周恩來在向劉文輝透徹分析了時局后,表示希望西南地區的地方民主力量團結起來,堅決反對和抵制蔣介石的一切反動措施,認為西南地方力量目前有條件這樣做,可以大膽行動起來,中共愿意在政治上給予支持,并和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配合行動。對于劉文輝提出的怎樣聯系的問題,周恩來說,中共可以派人到劉任主席的西康設立秘密電臺,通過電臺和延安聯系。6月,中共即派王少春夫婦到雅安蒼坪山腳下劉文輝的一個旅司令部內設秘密電臺。從此,劉文輝和中共的關系便由一般溝通進入密切聯系和實際配合的階段。
劉文輝后來和他參加了中共外圍地下學生進步組織——“成都民主青年協會”(簡稱“民協”)的兒子劉元彥談心時說,西安事變時,共產黨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放了蔣介石,其內心欽佩共產黨。而這次和周恩來的徹夜暢談,更使他明確了政治方向,增加了前進的力量,也深感共產黨政治強、辦法多。
銳意經營西康
劉文輝是頗有頭腦的地方實力派人物,在最后一次四川軍閥混戰——“二劉之戰”中失敗退守西康省后,收斂了主宰四川問鼎中原的雄心,面對現實,腳踏實地地經營西康。
西康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劉文輝很注意和少數民族及各種社會力量保持廣泛的聯系。他未將西康省的省會設在交通便利、氣候溫和、生活舒適的漢族地區雅安,而是設在地理位置居于中心、崇信佛教的藏族聚居區康定,并且自己也信起佛來,在家里設佛堂,念佛經,結納高僧,撥款修繕寺廟,資助辦教活動,密切與西藏上層人士的聯系。在漢族和彝族雜居地區,他把實力最強的彝族上層人士緊緊掌握在手中,從而鞏固了自己的統治,使這個民族雜居地區的各民族長期和睦共處,未出現較大的矛盾沖突。
西康是貧瘠的山區,不像川中富庶,經濟困難。在國民黨中央政府不撥經費給養的情況下,要自給12個團的部隊給養和地方政府的開支,實非易事。劉文輝入康不久,便注意到轄區的黃金開采問題,大力開發,效益十分顯著。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四川大學教授、地理學家任乃強就對川康地區的黃金資源情況進行過實地考查研究。他在95歲高齡時曾以《“黃金大王”劉文輝》為題在《四川政協報》上發表文章,說劉文輝“善于理財”,并具體講述了劉文輝當年始終重視黃金開采的主要情況,說“15年中,劉文輝從川邊地區用舊土法采出的黃金約有100萬兩(似應為10萬兩——筆者注)左右”。
劉文輝的另一重要財源是種鴉片。為了解決軍政費用,增辟財源,他在西康境內廣植鴉片,運銷內地,曾引起國內輿論的非議,蔣介石也抓住此事大做文章,這是眾所周知的。《青年園地》助理編輯商韜在回憶中說:“有一次李(相符)先生請我們幾個工作人員吃飯,他幽默地說:‘劉文輝販鴉片煙賺來的錢,我們把它用來辦點好事。’”

劉文輝有了黃金等作財源后,西康省的軍政費用自給有余,使自己在政治和經濟上更為主動。
支持抗日民主運動
劉文輝在西康種植鴉片,自己也染上了吸鴉片的習慣。但他與其他癮君子不同,總是一面抽一面閱讀報刊,尤其喜歡讀其中的政論文章,得暇也讀政經史哲和軍事方面的著作,并且廣交進步文化名人。
1941年3月,中共派代表華崗經成都到西康和劉文輝聯系,做川西地方實力派的統戰工作。四川大學森林系教授李相符是中共老黨員,直接和中共南方局董必武聯系。華崗自川康赴昆明后,就由李相符和劉文輝聯系。李相符又聯系楊伯愷、馬哲民等進步教授一起和劉文輝以及其駐蓉辦事處主任邵石癡交往。劉文輝對他們不但尊重、信任,而且希望依靠他們團結文化界人士開展反蔣民主運動。于是由他主持成立了秘密政治團體“唯民社”。李相符1961年在向劉文輝提供有關“唯民社”的情況時說:“我們幾個經常往來的朋友(其中有邵石癡、馬哲民、黃憲章、楊伯愷、李相符等)在一次聚會中(地址在邵宅,時間約為1941年春)根據自公的授意,我們一致認為,為開展后方民主運動,有成立一個政治性的團體的必要。后經幾次商議,便決定成立‘唯民社’,推劉文輝為社長,邵石癡主持財務,馬哲民主持宣傳,李相符主持組織。后來,‘唯民社’發展社員約為三十余人,多數為成都各大學教授。記得重慶方面參加的有朱蘊山和鄧初民。唯民社成立宗旨是:‘全民團結,堅持抗戰反對獨裁,實行民主。’”
“唯民社”成立后,主要是通過開展進步文化工作來推動抗日民主運動,在成都創辦《大學月刊》、《青年園地》,在重慶創辦《唯民》半月刊,由馬哲民、沈志遠、李相符、鄧初民等分別主持,為爭取學術自由,宣揚抗日民主發揮了顯著的作用。李相符在回憶《青年園地》時說:“本刊對當時成都澎湃一時的青年民主運動,在思想和組織上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唯民社”及其刊物團結了許多全國文化名流,這些愛國知識分子都是一腔熱血,兩袖清風,滿腹經綸,是民族正氣的重要代表。劉文輝不但為他們的活動提供條件,在政治上掩護他們,而且在生活上亦給予資助。李相符在給劉文輝回憶資料的附信中滿懷深情地寫道:“當時在自公的領導下團結了我們這一班人,無論在工作上,或個人某些生活困難上,都全靠你的大力支持的。”民盟中央委員潘大逵教授在回憶中亦曾講到,1947年秋,他奉民盟總部之命回四川籌建民盟西南總支部時,劉文輝曾經通過張志和資助他法幣1000萬元(可購黃金13兩)做活動經費和個人生活費用。
劉文輝對張瀾一貫敬重。1941年3月,民盟成立。是年秋張瀾任民盟主席后,劉文輝和張瀾就有了聯系,并開始資助民盟的活動經費。1944年9月,民盟開始吸收個人入盟后,“唯民社”成員除朱蘊山、張志和二人已經入盟并當選為民盟中央委員,其他成員也都加入了民盟。馬哲民、李相符、沈志遠、楊伯愷等1945年10月在民盟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也當選為中央委員。“唯民社”同仁感到民盟的政治目的與其要求相符合,“唯民社”沒有再獨立存在的必要了。
“唯民社”成員全部轉入民盟后,壯大了民盟在四川的力量。1944年11月,民盟四川省支部成立后,原“唯民社”創辦的《大學月刊》、《青年園地》和《唯民》半月刊等,也由民盟來續辦。1946年春,民盟四川省支部創辦機關報《民眾時報》時,劉文輝親自出面找張群說情并辦好立案手續。7月中旬,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前夕取締鎮壓全國進步報刊時,對于《民眾時報》,蔣介石曾叫張群轉告劉文輝,要他“把報紙收拾倒”。
民盟中央委員和省支部委員李相符、楊伯愷等幾位學者,既是劉文輝的密友,也是他政治上的經常指導者。劉文輝每遇到重要問題,便要約他們幾位密商。與此同時,劉文輝用秘密電臺和中共中央保持聯系,了解形勢的發展趨勢和中共的政策主張,使他認清了形勢,明確了方向。
愛國民主人士的“避風港”
劉文輝對民盟的工作和民主運動的貢獻,除了直接的支持參與外,其掩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方面。成都地區的民主運動因有了劉文輝、潘文華、鄧錫侯等地方實力派的暗中支持,國民黨要鎮壓打擊也會有所顧忌。但這里畢竟是蔣介石公開控制的地區,特務機構密布,捕殺進步人士隨時都有可能。然而,在劉文輝完全控制的西康省就不同了。國民黨調查統計局雖也在西康省設調查統計處,但處于劉文輝的包圍和控制之中,不敢橫行霸道。因此,各方面的進步人士在四川遭受迫害或有被捕危險時,遠之出走香港,近之便去西康雅安。雅安一時便有了“大陸上的香港”的美譽。
1942年,楊伯愷、鄧初民、馬哲民、黃松齡、李相符、黃憲章等著名進步教授就被劉文輝請去雅安講學。彭迪等教授因被特務追捕到雅安不久,劉文輝的代軍長劉元瑄聞訊,將其奉為上賓,并安排到自己的公館下榻。作家劉盛亞、洪鐘、《西方日報》主筆楊正南等也先后到雅安。據劉元瑄的機要秘書羅西玲說,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曾下令西康省政府通緝盟員趙錫驊和一位地下黨員,被劉元瑄壓下不理。
1949年初夏,蔣介石在重慶對劉文輝說,“張志和是共產黨員,聽說在西康活動,你回去趕快把他抓起來殺了,免貽后患。”劉文輝滿口應允。其實這時張志和正被安排在劉的軍參謀長楊家楨家里,還派了一名警衛員保護張志和。

打破蔣介石決戰川西的圖謀
1949年1月蔣介石準備下野之前,派張群回重慶任西南行政長官。為取得劉文輝的支持,蔣介石將其請到南京。劉文輝1月5日到南京后,立即命隨行的參謀長楊家楨秘密到上海代表他看望被軟禁中的張瀾,商量川康下一步的行動。張瀾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局勢在兩三個月內將有大的變化,要注意蔣介石的陰謀;二是川康今后行動要看自己的力量來定,如力量許可,就應采取主動,迅速脫離蔣幫,加入革命陣營;如力量不行,則等待解放軍入川時再配合行動;三是不管怎樣都應事先作好準備,并囑他早回四川。劉文輝完全同意張瀾的意見。
國民黨派代表團去北平和談期間,張瀾派人通知劉文輝:“如和談成功,你就首先通電擁護。”
1949年4月,百萬解放軍橫渡長江后,張志和寫信給劉文輝,告知中共南方局希望他派代表去香港商談。劉便請民盟中央委員曾庶凡代表他去香港,并派參謀長楊家楨到成都與張志和及鄧錫侯商量,組成聯合參謀部,由張志和代表民盟,楊家楨代表劉文輝,陳離代表鄧錫侯,統一籌劃川康起義。
8月,劉文輝通過秘密電臺向周恩來通告準備起義,請示今后如何行動。周恩來回電大意說:大軍行將西指,希積極準備,相機配合,不宜過早行動,招致不必要的損失。
民盟方面,張瀾6月秘密去北平后,于10月命四川盟員杜重石給劉文輝帶去親筆寫在一小方白手絹上的十六字指示:“時機未至,不可輕動;時機已至,不可放過。”再度要劉文輝掌握好起義的時機。稍后,邵石癡來京看望張瀾。張瀾囑他回去告誡劉文輝,起義時不要亂拉隊伍,以免解放后帶來麻煩,劉都遵囑照辦。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蔣介石逃到成都。當日下午,蔣介石在北較場約見張群、鄧錫侯、劉文輝等軍政要員。劉文輝回家后說:“蔣素來善于強自鎮靜,這次不行了,原來的神氣沒有了。口頭上還說川西大會戰的形勢如何好,但有氣無力,他自己也不相信了。”
12月3日至5日,蔣介石派張群、胡宗南等約鄧錫侯到劉家開會,要劉、鄧和胡宗南“合署辦公”,將家屬先送到臺灣。劉、鄧大發牢騷,對合署辦公允而不辦,對送家屬去臺灣也找借口推脫。劉文輝說:“我是大軍閥、大官僚、大地主、大資本家,共產黨搞的是無產階級革命,哪里會要我?”
7日上午,蔣介石通知劉文輝、鄧錫侯下午去北較場談話。劉、鄧二人和其他將領聯系,發現未通知其他人,估計兇多吉少,決定立即出走。劉文輝的汽車空車通過憲兵檢查哨出城,自己從小巷過城墻溜出城再坐車,到崇義橋鎮鄧部特務營,與分頭溜出來的鄧錫侯和早已在那里的潘大逵聚首,次日一同赴彭縣興隆寺。病中的潘文華也拒不接受蔣介石要求飛赴臺灣的命令,微服出走,經灌縣趕來會合。中共地下黨、民革也有人來會合,解放軍還派人來聯絡。12月9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所屬部隊聯名通電起義。起義通電派專人送往雅安秘密電臺上報北京中共中央。劉、鄧、潘的起義使蔣介石“決戰川西”的迷夢破滅。
朱德、賀龍對三將軍的義舉先后復電表示“嘉慰”。鄧小平曾說:“西南戰役之能獲得如此勝利,是由于毛主席領導的正確,全國勝利形勢的影響,以及人民解放軍無堅不摧的力量。同時盧漢、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諸將軍于12月9日宣布起義,亦起了良好的配合作用。”
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沒有忘記劉文輝的功勞。新中國成立后,劉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國家林業部部長、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6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勛章。
1950年,劉文輝到北京參加政協會議時,民革和民盟兩個民主黨派中央的領導人都表示要公開他的成員身份,使劉文輝一時難以決斷。問題反映到周恩來那里,周恩來說,解放后都是公開活動,參加一個民主黨派就行了。而以歷史淵源論,民革更合適。劉文輝此后雖然只公開和民革的組織關系,但和民盟一些老同志、老朋友仍然保持著密切的關系。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周恩來得知劉文輝受到紅衛兵圍攻,立即派專人把他秘密轉移到部隊醫院,化名保護起來。
1976年6月24日,劉文輝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責任編輯李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