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調整之中。”“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 即將過去的2007年的國際形勢發展充分佐證了這個判斷的正確。綜觀這一年的國際形勢發展有五大特點。
一、美國進行戰略調整,把反恐優先轉向反恐與防范大國崛起并重。
自2001年發生了9·11恐怖襲擊之后,布什政府一直把反恐戰爭置于首要地位,先后發動了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可是,美國的戰略家和決策制定者發現美國長期把近乎全部精力集中在反恐戰爭上,削弱了美國主導整個國際事務的能力,尤其是看到俄羅、中國、印度等一些大國的迅速崛起,可能會挑戰美國的戰略地位。因此,盡管阿富汗問題和伊拉克問題遠未解決,美國政府決定調整戰略,把反恐唯一調整為反恐與防范大國崛起并重。
早在2004年,美國的一些戰略家和學者就批評布什政府把反恐戰爭置于優先甚至唯一的地位。他們認為恐怖主義盡管對美國的安全構成威脅,但它只能傷害美國的皮肉,不可能危及美國的筋骨,唯有大國的崛起才能對美國的戰略地位構成挑戰,而過分集中力量應對恐怖主義,恰恰給中、俄、印度等一些大國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機會。因此,2006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新《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重新強調應對大國崛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報告把中、俄、印度等大國稱作“處在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說這些國家選擇什么走向“將影響美國及其盟國和伙伴未來的戰略地位”,并點名把中國視為“最大的潛在軍事競爭對手”。為了實施這項戰略調整,布什政府作出了把軍事重點從西歐向亞太轉移的決策,并在2007年內進一步落實戰略調整。第一,以太平洋作為未來美軍重大作戰區,將日本和關島作為“軍事力量投放中心”,迄今已完成在太平洋部署6艘核潛艇的任務,計劃將增加到8艘。第二,進一步加強美日軍事同盟,并推動日本與澳大利亞在今年3月簽署了軍事同盟協定,鼓勵和支持日本構筑美、日、澳和印度四國同盟,積極策劃建立所謂的“亞洲版北約”。不久前又舉行了首次美、日、澳、印度和新加坡五國海上軍事演習。
二、大國關系錯縱復雜,改善和惡化同步出現。
即將過去的一年,大國關系復雜多變,一切以國家利益為出發點,一方面共同利益的領域合作增多,另一方面在涉及國家主權和安全(包括經濟安全)的核心利益方面矛盾、競爭和斗爭也明顯增加和激化。
在關系改善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中日關系從去年日本首相安倍訪華開始出現轉機,結束了兩國高層長達7年凍結往來的局面,去年上半年我國溫家寶總理訪日期間雙方確定了兩國戰略互惠關系的內涵,使兩國關系進入一個新階段,受到亞太地區和整個國際社會的歡迎。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中美關系也在穩定發展,尤其是美國政府對陳水扁策劃的所謂“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表達了明確的反對立場,雖然它是為了自身利益,但客觀上有益于臺海地區的穩定,有益于加強中美兩國關系的發展。
去年歐洲英法兩國更迭領導人,他們各自調整了對美政策。英國新首相布朗雖然不再像被人們稱作“哈巴狗”的布萊爾那樣對美國亦步亦趨,惟命是從,但英美特殊關系仍沒有改變。因而,從總體上看,歐美關系得到了較明顯的改善。
另一方面,美俄關系進一步惡化,降低到了冷戰結束以來的最低點。根本原因是,盡管葉利欽總統和普京總統在他們執政初期都曾一度努力采取親西方政策,向美國頻頻示好。但是,俄羅斯得到的是美國不斷對它采取擠壓政策,1994年美國決定北約東擴,不僅把東歐國家全部納入美國的軍事同盟之內,還在烏克蘭、格魯吉亞和吉爾吉斯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內搞顏色革命,挖俄羅斯的墻角,壓縮俄羅斯的國際空間。去年美國又決定要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導彈防御系統,直接威脅俄羅斯的安全。同時,美國還在政治上對俄羅斯大肆進行攻擊。近年來美國又利用非政府組織干涉俄羅斯內政,甚至策劃干預俄羅斯明年的大選。為此,俄羅斯不得不被迫做出回擊。去年2月,普京借出席在德國慕尼黑舉行的國際安全會議之際,全面抨擊了美國的單極稱霸思想和行徑。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俄關系進一步惡化的同時,俄羅斯與德法英三國的關系也開始惡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出現了歐盟與美國聯手應對中俄崛起的勢頭,尤其是在遏制中國方面加強了相互協調。
三、發展中大國即所謂“金磚四國”進一步崛起,“展望五國”的興起,加速多極化進程。
所謂“金磚四國”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四個國家。這個概念是美國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于2001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是指這四個國家的巨大發展潛力。當時他預測這四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42年將超過七國集團的GDP。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去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金磚四國”2007年的增長依然非常強勁,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率可望達到7.8%,中國為11.5%。報告說,過去一年里,僅中、俄和印度三個國家就占全球增長的一半。目前“金磚四國”的商品貿易總量已占全球商品貿易總量的21%,服務貿易占15%。奧尼爾預測,到2010年“金磚四國”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最少可達到10%。
2005年12月,高盛公司在繼“金磚四國”之后,又推出了所謂“新-11國”(N-11)(英文為\"The Next Eleven\")的概念,它包括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韓國、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菲律賓、土耳其和越南。高盛公司認為這11個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等經濟條件接近發達國家,其中墨西哥及韓國是未來最看好的潛力國家。與此同時,日本《經濟學人》雜志去年7月提出了“展望五國”(VISTA)的新概念。VISTA一詞是由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五國英文名字的第一個字母組成,認為他們將成為下一代有潛力的新興國家。新興國家的迅速發展不僅將改變世界的經濟格局,勢必還將直接影響國際政治格局。
四、地區熱點呈現轉機和危機并存。
去年地區熱點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朝核問題出現了轉機。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取得了重大進展,或者說重大突破。繼去年2月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無核化問題上取得重大進展,通過了“2·13”共同聲明之后,9月召開的第二階段會議又就落實共同聲明達成了一致,發表了第二階段文件。根據這兩個文件,朝鮮方面同意在 2007年12月31日以前完成對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后處理廠(放射化學實驗室)及核燃料元件制造廠去功能化,并對其全部核計劃進行完整、準確的申報。同時,根據“2·13”共同文件規定,六方會談有關國家將向朝鮮提供相當于100萬噸重油的經濟、能源與人道主義援助,第一批10萬噸重油已經運到朝鮮。近幾個月來,去功能化、美朝關系正常化談判等各個方面都進展順利。
在西亞和中東熱點地區與東亞的情況恰恰相反,不但危機依然存在,而且趨向更加嚴重。盡管國際原子能機構領導人一再說明,迄今為止沒有證據證明伊朗在從事核武器研制活動,但美國還是天天在叫嚷要對伊朗動武,磨刀霍霍。最近又單方面宣布對伊朗實行新的經濟制裁,表明布什政府的單邊主義和霸權行徑絲毫未改。
而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和美國的挑動下,哈馬斯與巴解組織決裂。現在兩大派分別在西岸地區和加沙地區各把一方。這種局面將巴勒斯坦人民處于更加困難的境地,使中東和平進程前景更加暗淡。同時,美國在黎巴嫩也制造了分裂,目前仍處于混亂之中,短期內尚看不到穩定的前景。
五、軍事安全再次突出,軍備競賽加劇,領土主權的爭奪向極地和太空擴展。
軍事安全在冷戰結束初期曾經一度有所下降,特別是包括美國、俄羅斯在內的一些大國都不同程度地削減了軍費開支,有的進行了裁軍。但隨著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開展以發展高新尖端武器為主的軍事革命以來,無論大國還是中等國家都紛紛增加軍備開支和發展或購買新的先進武器。2007年在全球軍備競賽的態勢尤為突出。根據瑞典國際和平研究所發表的2007年度報告,目前全球軍費開支已高達120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37%,又回到了冷戰時期的最高水平。尤其重要的是,美、俄、英、法都在努力發展新型核武器和建造新型核潛艇。核擴散機制已基本失效。
美國去年以來已連續多次成功試驗各類新型反導導彈。2006年,布什政府宣布了新的太空政策,聲稱美國有權阻止任何敵對國家或對美國不友好的國家進入太空,現在正在努力研發在太空建立軍事基地的技術,加快將太空軍事化的進程。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取得絕對軍事優勢,以確保美國的霸權地位。
2007年又出現一些國家將領土主權的爭奪擴展到海底、南北兩極地和太空領域。據西方媒體報道,英國想在南大西洋地區搞新的圈地運動,正在準備向聯合國提出包括馬爾維納斯群島、阿森松島和羅科爾島周圍數萬平方公里的大西洋海底的領土要求;法國去年夏天也對太平洋新喀里多尼亞周圍數千平方英里的海底提出了領土要求。俄羅斯、加拿大、丹麥和美國都參與了圍繞著北冰洋和北極展開領土主權的爭奪。英國和南美洲的智利還提出了對南極部分地區海床的領土要求。此外,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和印度去年都先后公布了探月和開發太空的宏偉計劃。所有這些都是圍繞著爭奪資源而展開。全球圍繞著能源和資源的爭奪將是今后國際政治中的一大趨勢,也將對國際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產生重大影響。
以上五大特點反映了國際局勢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那就是多級化正在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具有深遠意義的變化。第一,唯一超級大國美國與其他強國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美國的力量正在相對下降,其他強國的力量不同程度地上升;第二,強國數量的變化。隨著“金磚四國”、“新-11國”和“展望五國”的崛起,勢將出現更多的新興強國。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在未來二三十年內,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都將進入強國之列;第三,強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也將發生變化。德國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21世紀的主要角色將是美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歐盟和日本。現在的第二經濟大國日本和第一出口大國德國都將推到后位。屆時美國盡管還將是諸強國中最強的一個,但要像今天這樣橫行霸道,主宰世界事務,恐怕是不太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