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無論如何不能形成小派、小圈子,我們這個黨,嚴格地說來沒有形成過這一派或那一派。三十年代在江西的時候,人家說我是毛派,本來沒有那回事,沒有什么毛派。能容忍各方面、團結各方面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自我評論,我不是完人,也犯過很多錯誤,不是不犯錯誤的人,但是我問心無愧,其中一點就是從來不搞小圈子。過去我調任這樣那樣的工作,就是一個人,連勤務員都不帶。
——1989年5月31日鄧小平同兩位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
1979年1月,鄧小平曾幽默地對別人講:如果對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人設立奧林匹克獎的話,我很有資格獲得該獎的金牌。的確,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世界的政治舞臺上,像鄧小平這樣幾度沉浮的情形是極為罕見的。后來,鄧小平這樣講:“我是‘三落三起’。”“人們都知道我曾經‘三下三上’,坦率地說,‘下’并不是由于做了錯事,而是由于辦了好事被誤認為錯事。”
政治上的“一落”和“一起”
1972年12月5日,鄧小平夫婦在歷時10天的贛南中央蘇區之行時,曾來到原蘇區中共會昌縣委舊址。在看毛澤東舊居時,鄧小平似乎心情比較沉重,講了一句:主席當年也是受排擠的。由于這個話題比較敏感,隨行人員中誰也沒有吭聲。8日下午,鄧小平又來到當年中央蘇區的“紅都”瑞金縣。瑞金縣的同志滿懷深情地對這位還戴著第二號“走資派”帽子的鄧小平說:“你是我們瑞金的老縣委書記!”這句話令他感動,使他追思起那艱苦又難忘的蘇區斗爭歲月。
1931年7月,鄧小平離開上海,經廣東、 福建,于8月到達瑞金,擔任中共瑞金縣委書記。在瑞金就任的10個多月中,他住民房、祠堂、廟宇,身著粗布衣裳,和群眾同吃同住。有一次,他和幾個人在一起吃紅薯,有的人要剝皮吃,鄧小平不同意,他風趣地說:“紅薯皮營養高,吃了不怕風吹雨打,丟了太可惜。”
鄧小平憑著干練、果斷、務實的工作作風,深入細致地進行工作,使瑞金縣的各項工作很快就出現了新氣象。他主持縣委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績,很快受到了上級領導的重視和廣大干部、群眾的信任。1932年5月,鄧小平調任中共會昌縣委書記。兩個月后,會(昌)尋(烏)安(遠)中心縣委成立,他又任中心縣委書記兼第三作戰分區政委。
“鄧、毛、謝、古”事件
在到會昌縣就任縣委書記的短暫時間里,鄧小平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果斷、堅定、有組織、有計劃的工作方法和對戰友倍加關心、愛護的殷切之情,同樣給他的戰友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正當鄧小平勤勤懇懇地為黨工作,大顯身手之時,一場黨內的“左”傾錯誤路線風潮,鋪天蓋地地向他壓來,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鄧、毛、謝、古”事件。“左”傾路線指導者,為了排斥毛澤東正確路線指導,自然就把堅持這一正確路線的鄧小平等人作為首要打擊對象。鄧小平的第一次“落”開始了。這時他29歲。
1933年3月12日,中共江西省委向會昌、尋烏、安遠三縣發出一封指示信,指責三個縣的黨、團組織犯“與羅明路線及單純防御路線相同的機會主義”錯誤。身為中心縣委書記的鄧小平看到這封信,心里沉甸甸的,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自從年初“左”傾臨時中央遷入中央蘇區后,以博古(秦邦憲)為首的堅持“左”傾路線的領導人,反對毛澤東等在蘇區實行的正確主張,并排擠毛澤東對紅軍的領導。還派出代表到各蘇區開展所謂的反右傾斗爭,排擠和打擊抵制“左”傾路線的領導同志,中共福建省委代理書記羅明就是因此被視為“羅明路線”的代表,遭受到撤職處分等各種打擊。這種斗爭繼續擴大,氣勢不減。
隨后,蘇區中央局機關報《斗爭》上,以反對“羅明路線”為題,點了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四個人的名字,稱他們為“江西羅明路線”的“領袖”。
鄧小平內心很清楚,醉翁之意不在酒。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左”傾錯誤路線領導人是想通過打擊鄧、毛、謝、古,來進一步打擊毛澤東等堅持正確路線的領導人。
3月底,臨時中央負責人親自主持會、尋、安三縣黨的積極分子會議,并作了政治報告和結論,還通過了決議。會后,鄧小平被撤銷中心縣委書記職務,調任江西省委宣傳部長。
“決不向錯誤的判斷低頭”
4、5月期間,堅持“左”傾錯誤路線的臨時中央負責人,繼續組織對鄧、毛、謝、古四個人的斗爭。但是,鄧小平沒有在錯誤路線面前妥協,他“決不向錯誤的判斷低頭”,“他支持毛澤東的策略,在這一點上,誰也無法使他動搖”。
第一次“檢查”送上去了,堅持“左”傾錯誤路線的領導者指責鄧小平“依然站在機會主義的觀點上”,“他在‘檢查’的長篇文章中,沒有一個字批評自己對純粹防御路線所負的責任”,所以,必須立即向黨寫出申明書,徹底坦白“機會主義路線的派別觀念甚至派別活動的全部”。
第二次“檢查”又送上去了,仍然不能使幾個領導人滿意。在由這些領導人主持的中共江西省委工作總結會議上,通過了《江西省委對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四同志二次申明書的決議》,對他們作了組織處理:部分或全部地撤銷他們的職務,還當眾繳了他們的槍,責成他們進一步“揭發”自己的錯誤,“再不容許有任何的掩藏”。對此,鄧小平氣憤地陳述道:“我所上交的兩份檢查,寫的全是實話。回顧歷史,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對黨的事業負責任的,是對中國革命負責任的……”
有一次,他被叫到一間屋子里,有人拍打著桌子,大聲地對鄧小平喊叫:“你的三次書面檢查,全是在為你自己歌功頌德,錯誤一點都沒有承認,現令你向黨寫第四份申明書,假如繼續抵賴下去,必須考慮你的黨籍。”
鄧小平強壓住心中的悶火,他站起身來,堅定地表示:“我要說的都說了,每句話我都是經過認真考慮的,全是真話實話,我可以用黨性來保證負責,現在沒有什么再要說的了。”此后,隔幾天他都被逼問一次,但對方得到的都是同樣的回答。但是,他始終沒有向“左”傾錯誤路線屈服。
忍耐與樂觀讓他東山再起
毛澤東于1934年夏天在自己經常途經和居住的會昌寫了一首著名的詞《清平樂·會昌》,其中有“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詞句,毛澤東自己講,這是在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境郁悶的境況下寫的。同樣,會昌給鄧小平的印象也是極為深刻的。在此地,他曾因堅持正確主張而受到了革命生涯中的第一次錯誤打擊。這件事,連毛澤東到晚年還記憶猶新。1972年8月14日,毛澤東寫道:鄧小平“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即鄧、毛、謝、古四個罪人之一,是所謂毛派的頭子。整他的材料見《兩條路線》、《六大以來》兩書。”
如果說毛澤東第一次在武漢見到鄧小平還沒有很深了解的話,這時的“鄧、毛、謝、古”事件一定給他以相當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他開始有了發言權時,自然不會忘記這位堅持正確路線所謂“毛派”的頭子。在他的影響下,鄧小平真正渡過了政治難關。先是出任中央秘書長,參加了著名的遵義會議,爾后又被派到紅一軍團擔任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6年擔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37年擔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初出任由中國工農紅軍精銳組成的三個主力師之一的第一二九師政治委員。鄧小平經歷了突如其來的第一次打擊之后,迅速上升到我們黨的軍隊的重要崗位上來。
(摘自《資治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