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手黑馬”本名彭乃順,1968年生,河南信陽人,大學文化。入市時間:1997年。著有《贏在股市》。
投資風格:選擇當年度和國民經濟增長形成共振、行業進入高速增長、即將進入主升浪的預增行業龍頭,尋找其主升浪的啟動點,做足它們的主升浪行情。
投資格言:等常人不能等,忍常人不能忍,贏常人不能贏。
記者常問順手黑馬:“股市充滿暴富的機遇,也同樣存在著巨大的風險,你認為投資者還需要什么,才能規避風險,抓住機遇,像你們一樣成為贏家?”他幽默地說:“還是讓我給你講故事來回答吧!”
瀝青湖的誘惑
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的東南端,有一個叫巴哥的小島,島上有一個面積僅0.47平方公里的小湖。同一般的湖泊不同的是,這個湖表面平坦,上面覆蓋了一層硬化了的瀝青。被人們稱為“瀝青湖”。
令科學家們感興趣的,不僅僅是瀝青湖奇特的形成方式,還因為瀝青湖每年都要吃掉大量動物。有獅子、豹子等體形較大的動物,也有狐貍、狼、鬣狗甚至水鳥等體形較小的動物??茖W家們終于為世人揭開了這個謎底。
雨季來到,雨水積在湖面上,顯得碧波蕩漾。旱季降臨,水被蒸發掉,瀝青被曬干,只有在凹處還留有一些水坑,水坑中有水草,偶爾還能找到小魚。這樣,便引來了喜歡吃小魚的鳥。一只鳥吃飽了小魚,準備站在湖面上休息,結果被瀝青粘住了雙腳,鳥越掙扎,瀝青便粘得越緊,終于,鳥不再動彈。不久,鳥被機靈的狐貍發現了,為了吃到可口的鳥肉,狐貍不顧一切地沖了過去,結果狐貍也被瀝青粘住了。嗅覺靈敏的狼和鬣狗幾乎同時發現了死去的狐貍。為了爭搶獵物,鬣狗和狼在瀝青湖面惡戰了一場,結果都被瀝青牢牢地粘住了。在食物奇缺的干旱季節,當豹子、獅子發現這么多的食物時,再也忍不住了,沖過去一飽口福,結果無一例外地葬身瀝青湖。盡管每年都有大量動物死于瀝青湖,但仍然有很多動物前赴后繼,都是經不住那湖里美味食物的誘惑。
感言:世上很多誘惑就像瀝青湖一樣致命。雖然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卻很難管住自己奔向瀝青湖的雙腳。證券市場更是如此。一個個概念、一個個神話,被美麗的外衣所包裹,散發出誘人的魅力,迷惑、吸引無數的投資者前赴后繼、紛至沓來,不斷地重演著瀝青湖的故事。從回歸概念到網絡概念,從網絡概念到新能源概念……;從億安科技到銀廣夏……都是一個個股市的瀝青湖,多少人被它誘惑,最終傾家蕩產。
反觀巴菲特,他在40多年的投資生涯中,不管是面對“電子風潮”,還是“生物概念”,抑或是“垃圾債券”,他都能不為所動。即便是在“網絡狂潮”中,備受質疑和嘲諷,他毫不動搖,最終笑到了最后。
股市首先是一個市場,凡是市場都擺脫不了供求定律,都是需要資金來推進的,需要交易量來維持的。其次,股市是一個博弈的市場。凡是博弈的市場都存在財富再分配,財富的再分配,就是通過股權和資金之間的相互轉換來完成的。
在市場里,好的股權是從來不吆喝的,好的股權誰會變現?只有不好的股權,或者需要變現的股權才會被打扮得花枝招展,不斷地吆喝,引誘你,最后套取你的資金。
所以,我們在選擇了最好的理念,熟練的掌握方法后,還要管好自己的心,堅決頂住誘惑,使得最好的理念和熟練的方法能夠執行下去和得到落實,最終笑到最后。
膽小的老鼠
一只小老鼠總是愁眉苦臉,因為它非常怕貓。天神非常同情它的遭遇,便施法把它變成一只貓。老鼠變的貓又非常怕狗,天神就把它變成狗,但它又開始怕老虎,天神就讓它做老虎,但它又整天擔心害怕會遇上獵人……最后,天神只好把它又變回老鼠,說:“不論我怎么做都幫不了你,因為你擁有的只是老鼠膽!”
感言:這個故事活脫脫就是講給股市投資者聽的。股市上漲,天天出現漲停板的股票,他們恐懼,害怕踏空;股市下跌,他們恐懼,害怕被套。無論給他們什么市場,他們都讓恐懼占據了心房,因為他們擁有的僅僅是散戶膽。
恐懼和貪婪是一對雙胞胎,只要是人,這一對雙胞胎就會永遠誘惑著你。怎樣才能克服恐懼心理,化“散戶膽”為“主力膽”呢?
其實,從恐懼的本意和表現來看,恐懼起源于我們自身。是在無形中高估了對手的能力,貶低了自身的能力,因此失去自信。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要明白:既然股市是一個博弈的市場,我們的博弈對手——主力,他們也是人,同樣存在恐懼心理。我們只有徹底了解雙方的優劣,知彼知己,才會化解我們對對方的恐懼,也才能消除我們心中的恐懼,然后找出正確的方法,百戰不殆。
主力,他們唯一的優勢就是信息優勢和資金優勢。對前者,我們永遠無法和對手抗衡,但是凡是利用信息優勢來炒作的,基本上都是概念、題材之類。放棄概念、題材,是我們的明智之舉,回到成長性上面來。
主力的資金優勢恰恰也是主力的劣勢,我們只要找到了主力的七寸,找到了他們的波段啟動點,找到了大盤中線進場點和離場點,我們進出都比他們更快捷、更迅速,無論是上漲還是下跌,我們都將對手看得很透徹,我們就可以擺脫恐懼,再加上認識到了離場點,也就擺脫了貪婪的糾纏,我們的“散戶膽”就變成了“主力膽”。因此,一則選擇好成長性價值投資理念,永遠處于主動位置;二則透徹了解對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摘自《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