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往往是莊嚴的、神圣的。正因為莊嚴、神圣,人們有理由對那些毫無約束力的承諾產生懷疑。這種懷疑,是對承諾的一種敬畏。
有的時候,對自己許下的諾言都難以兌現,更何況別人對你許下的那些毫無約束力的諾言。以我為例,每每在酒喝的有些頭暈之時,總給自己定下“從今以后、滴酒不沾”的“鐵規”。可是當酒杯再一次端起,“鐵規”又被各種理由所替代,變得毫無約束力。之后,又是頭暈,心又開始自責,再一次地非常嚴肅地承諾,……,周而復始。想想,這種承諾宛如自欺欺人。最后,自己告訴自己,做不到的承諾就別承諾了。免得既喝了,又使自己陷入無盡的自責中。該喝的就喝點吧,只是須知節制啊!由此,我感到,承諾易,踐諾難。
有些承諾,是浪漫的,但也正因為它的浪漫、而少了些許承諾固有的尊嚴和責任。譬如婚誓。在婚禮上,少不了司儀問新郎新娘,是否共渡愛河,白頭偕老。答案都是肯定的。聽了之后,我總在想,這是承諾嗎?最近讀了一則報道,說的是一位婦女因為分娩得了某種疾病而導致癱瘓,終日躺在床上,靠開網店賣些自己針繡和單位的補貼維持生計。報道中有一句話觸痛我的心:“她生病后,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我想,他們一定也有婚禮上的承諾,但他失諾了,選擇了逃避。想想,沒有比愛情的承諾來的更加堅定。花前月下,少男少女海誓山盟、說愛情堅如磐石,愿白頭偕老、海枯石爛不變心。可是,時光流逝,條件變化,愛情也隨著時間而老化、隨著條件的變化而缺少養份,有的愛情之花枯萎了,承諾還有其約束力嗎?世上有不老的愛情,那堅如磐石的愛情,是愛情中的愛情,愛情中的精品。而這種愛情中的精品,決不是一句浪漫了得,而是以責任為支撐的。只有浪漫、而無責任的愛情承諾不能算是一種承諾。同樣,那種不想付出代價的承諾,也不能算是一種承諾。
拿什么為“承諾”擔保?人格!一個人格高尚的人,一旦承諾,總是想方設法地踐諾,哪怕以幸福甚至生命為代價。曾經讀到二則報道。其一,福建邵武市的一位煤礦工人,朋友在彌留之際,把殘疾的妻子和孩子托付給他,希望得到他的照顧。這位礦工答應了。他與這位殘疾女結了婚,照顧著殘疾的妻子和兩個殘疾的孩子,披星戴月,起早貪黑。其二,是去年“感動中國”的人物評選中,一位婦女,承包工程的丈夫不幸去逝,她在整理丈夫遺物時,無意間發現丈夫還欠了各種款項幾百萬元。這位柔弱的婦女,拿著欠條,一家一家地上門,核對這些帳目,承諾夫債妻還。從此以后,她踏上了償還債務的道路。兩個故事的主角,一個是礦工,一個是婦女,都是普通百姓,他們展示了我們民族固有的誠信品質。而且,在踐諾中,也使自己的人格得到升華,為自己贏得了信譽。
承諾需要制度保護、需要監督。曾經到新加坡考察。新加坡的一位教授講的一個事例讓我思索再三。他說,百姓到新加坡政府辦事,只要到辦事大廳,根據辦事指南,提交所需要的資料,到規定的時間去領有關的證件。他說,如果在事先承諾的辦事時限內辦不好事,你可以投訴相關部門辦事效率低下。如果你提供的資料不全也把事給辦了,你也可以投訴他違反了有關規定,濫用了職權。從這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承諾是需要制度規范,也需要外部監督。辦事指南既是市民辦事的指導,也是政府部門向市民作出的承諾,同時也是市民監督公務員辦事行為的依據。瑞典是一個盛產水晶的國家,在瑞典考察時,想買幾塊水晶作個紀念。可是又擔心這些水晶是否有假貨。問商家。商家以疑惑的目光望著我說:“您放心,在瑞典,沒有人為假貨付出代價”。隨同人員告訴我,在瑞典,只要發現哪個商家售假,就不可能在商界有立足之地。說的明白一些,就是逐出商界。因為他們認為,經商守信,這就是商家的承諾,違諾者,必須付出應有的代價。
踐諾需要環境支持。作出承諾容易,但始終不渝地履行承諾卻需要社會的支持。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班孩童玩游戲,讓其中的一個小孩在一個地方站著。小孩領受了這個任務,就如同接受了承諾,天黑了,小孩依然站在那兒,直至母親尋找,才知道伙伴們早已回家,把他一個人“扔”在了那兒。母親說他“傻”。我讀了這個故事之后,心生些許疑慮:一個踐諾者沒有得到道義上的支持,變成了孤獨者。那下一次,這位原本踐諾的孩子還會如此重復著他的第一次嗎?
承諾易、踐諾難,正因為難,才顯得莊嚴而神圣。我們既要敢于承諾,善于承諾,更要肯于踐諾,勇于踐諾。人人都踐諾了,那必將點燃社會的誠信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