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出國留學生,年紀輕,見識廣,英語流利,尤其是在經濟上,許多人來了就買新車,穿名牌服飾,十幾年前的自費留學生與他們根本不可同日而語。以前的留學生兜里只裝著用東湊西借的人民幣在黑市換來的幾百美元,憑著滿腦袋的啞巴英語,從《新概念英語》中得來的外國印象,就雄心萬丈地來到他鄉孤軍奮戰。面對著語言文化、衣食住行等等全方位的巨大差異,頭幾個月只差沒被新生活剝掉一層皮。等到逐漸安頓下來,讓人寢食難安的就是囊中羞澀的問題了。如果有全額獎學金的還好一些,那些只有半獎靠打工賺學費或生活費的人,其辛苦真是不足與外人道。
不吃雞肉不寫信
有一位現已經是年薪幾十萬美金的朋友現在不吃雞肉。原因是,他讀書時為了省錢專門等超市大減價時去買東西,雞腿是最便宜的肉,減價時不到1美元1斤,他會買一大箱回來放到冷凍柜里,周末做上一大鍋,就是一周的菜。天天吃、月月吃,到后來都是強忍著惡心往下咽。因此,他曾經發誓等熬出頭了,再也不吃這鬼東西。
有一位清華土木工程系畢業的小伙子,父母都在北京的高校當教授,出國前他在北京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出國半年后,他給在另一州上學的朋友寫信,開篇是這樣的:“給你郵寄這封信的32分錢的郵票現在對我來說是太昂貴了,當然打電話更不是我能負擔得起的。現在告訴你一個不用花錢的聯系方式,就是發Email,我的Email地址是……”沒經歷過的人,很難想像要用寫信的方式告訴朋友自己的郵箱地址,更難想像的是一枚郵票會讓人覺得太貴。
不看病強忍痛
最讓我心酸的是聽一個人講的他開車送女同學去看牙醫的故事。許多留學生為了省錢都不參加學校的醫療保險計劃。一次一個女生牙疼,忍了一天,第二天半邊臉已經腫起來了,牙疼得到了什么都做不了的地步。真是“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最后,她實在撐不下去了,只好咬咬牙請同學開車拉著她去看牙醫。一路上,車子只要稍微一顛,她捧著半邊臉就“哎喲、哎喲”地呻吟不止。到了診所,和掛號的護士講了情況,護士讓她先交40美元掛號費。她聽后,捂著臉低頭尋思半晌,轉過身慢慢走出了那個診所。還沒有進去見醫生,掛號費就把她打倒了。回來的路上,無論車子怎樣顛簸,她只是捧著臉一聲未吭。
還有一個和就醫有關的故事發生在我的一個親戚身上。當時他在一個中餐館打工,掌勺的那人顛勺時出了意外,把一勺滾燙的油澆在了他的胳膊上,燙傷面積超過他的手掌大小。當時老板還未到,他擎著胳膊,忍著劇痛,一直等到兩個小時后老板來了,當面答應給他出醫藥費,他才去醫院急診室上藥包扎。假如老板不給出醫藥費,他說他就自己回去抹點紅花油什么的,不可能去醫院,否則下學期的學費和生活費就接不上了。可是那樣的痛,又豈是常人一般情況下能夠忍受的?
艱難歲月的烙印
很久以來國內流行這樣的說法:從美國回去的人是說話洋氣,穿衣土氣,花錢小氣。在我看來,說話洋氣是這些人平時習慣了中國人在一起說話時中英文混著說;穿衣土氣是北美和國內的風俗不同,這里平時穿著以舒適為主;而花錢小氣一項,則和眾留學生們曾渡過的艱難歲月息息相關,雖然這些人現在都已成為各行業的精英,但是他們對金錢的態度和消費習慣已經定型,身上都被生活烙上了難以磨滅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