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這是一位偉人的名言,國人皆能背誦之。這一炮出自何處?出自“阿芙樂爾”號巡洋艦,該艦的雄姿呈現在前蘇聯影片《列寧在十月》中,并從此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腦海里。前不久去圣彼得堡旅游,有幸登上這艘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軍艦。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像個歷史老人靜靜地躺在涅瓦河河道一側,北岸有列寧廣場,南岸就是宏偉壯觀的冬宮。艦體巨大,涂灰白油漆,在陽光照耀下隱現出飽經滄桑的痕跡。高高矗立于艦橋前后的三根大煙囪,還有艦首艦尾的桅桿更給人以一種典型的古老軍艦的形象。因為:大煙囪標識驅動艦體的是燃煤蒸汽輪機,這遠遠落后于20世紀初采用的柴油主機,以后出現的核發動機;而桅桿的存在,說明那時距雷達、衛星導航儀的年代有一段長長的時空。確實,巡洋艦于1883年下水,由圣彼得堡造船廠承建,至今已有120多年了。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畢竟在當時以噸位超大、艦載兵員多、火炮猛烈攻擊力強而威風凜凜,聲名顯赫。下水后不久,為與以威廉一世為皇帝、俾斯麥為宰相的德意志帝國爭奪北海控制權,以“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為主力艦的波羅的海艦隊與德意志帝國艦隊幾經交戰,均給后者以重創,由此打開了沙俄帝國西進大西洋的海上通道。
涅瓦河水波浪起伏,艦體上下搖蕩,各種膚色的參觀者穿梭往來于甲板上。該艦現在已經辟為博物館,全年免費開放,但據介紹,為此曾有一段曲折的過程。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鐮刀錘子圖案的紅旗消失,代之的是白藍紅三色彩條旗。有些俄羅斯人提出,老朽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還是終年停泊在市中心的涅瓦河河道上毫無意義,甚至有礙觀瞻,不如拆解后回爐再鑄鋼錠。但也有俄羅斯人大聲疾呼,軍艦是一段俄羅斯歷史,甚至是一段世界歷史的見證,值得保留。最終,經俄羅斯國家杜馬(國會)討論,后者的意見占上風。
我們跟隨講解員繼續參觀。講解員是一位漂亮的俄羅斯姑娘,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她告訴我們:“在今天的俄羅斯,幾乎進入所有的公共場所都得付費,惟一不付費的只有這艘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這里每天吸引大批參觀者,特別是俄羅斯的中小學生成群列隊而來,實地了解祖國的過去……。”
我走到龐大的主炮前,只見許多參觀者接二連三地在炮前攝影留念。講解員介紹,公元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晚上9時40分,“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上的這門主炮猛烈轟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炮聲宣告列寧領導的武裝起義開始了,于是數以萬計的工農赤衛隊隊員和擁護列寧的士兵舉槍如排山倒海般沖向冬宮……。當時打出的炮彈是空的,沒有灌炸藥,為的是不破壞冬宮這座古老輝煌的建筑。
我們走進艦艙,這里原來用于作戰的設施已被拆除,改為明亮的展覽大廳,里面陳列著圖片和實物,詳盡介紹該艦的歷程。該艦的排水量6000多噸,可載官兵1500人,與波羅的海艦隊的另一艘主力艦“自由曙光”號一起倒戈,參加十月革命武裝起義。后兩艦都成為蘇俄海軍的主力艦,守衛國家的北方門戶。30年代后“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作為訓練艦,在該艦上接受訓練的大批官兵中有200多名在神圣的衛國戰爭中犧牲,其中不乏立下卓著戰功的蘇聯英雄。
我在展覽大廳拐彎的一個角落,發現一個小賣部,出售紀念品,品種頗多,其中有一個鍍銅的帆船模型,很多參觀者被它的精致造型所吸引。仔細一瞧,還鐫刻有“一帆風順”幾個漢字,售價僅80盧布(約合人民幣25元)。我好奇,買下,細細端詳,模型的底部竟然還有“Made in China”字樣。我買下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國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