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工作曾在日本生活半年,居住的小區(qū)旁邊就是一家很大的超市。我常在那里購物,因此對日本人的生活習俗,特別對日本的商品價格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
同在國內(nèi)一樣,超市里購買食品的人最多,但同國內(nèi)超市不同的是食品冷柜中擺放最多的是琳瑯滿目的各色生魚片和壽司。在國內(nèi),我曾品嘗過三文魚生魚片,但到了日本,方知生魚片可由很多海魚來制作:鮭魚、鯛魚、帶魚、魷魚等皆可用。每份生魚片、壽司的價格在100-1000日元之間。除了大量的海產(chǎn)品外,豬肉、牛肉、雞肉也很多,但是國產(chǎn)的明顯比進口的要貴,比如日本的國產(chǎn)豬肉100克是148日元(100日元相當于人民幣6.5元到7元錢),進口的則是98日元。這種內(nèi)貴外賤的現(xiàn)象還體現(xiàn)在其他許許多多的商品上。
日本人對于蔬菜、水果銷售的形式與我們很不一樣。每棵西芹都劈開,按支出售;大白菜按半棵或四分之一棵出售;韭菜以十三四根為一把,按把出售;土豆、洋蔥、青椒、胡蘿卜、大蒜、黃瓜、西紅柿等其他蔬菜按個出售,水果基本上也按個出售。蔬菜日語叫做“野菜”,從中國山東進口的占很大比例,水果中的葡萄、蘋果、橙子還有獼猴桃則從美國、澳大利亞還有新西蘭進口,每年8月上市的松茸肯定來自于韓國,但是這些舶來品在價格上都要比日本本地產(chǎn)的便宜四分之一左右。
當然,單從數(shù)字來看,日本的商品價格比我國要高出很多。雞蛋每10個一盒就要接近200日元,相當于14元人民幣;白菜也要100多日元一棵,相當于7元錢;大蔥、西紅柿、土豆、胡蘿卜這些蔬菜也要幾十日元到100多日元,即人民幣幾塊錢到十幾塊錢不等。而貴的例如西瓜要2000多日元(人民幣140元)一個,普通大米10公斤一袋要3000多日元(人民幣210元)。由于商品價格昂貴,日本的家庭主婦多在超市特價日集中購物。一般超市會規(guī)定每周二作為特價日,日語里星期二叫做“火曜日”,而此天的市場就叫火曜市。這天購物享受特價,但是降價的大部分還是舶來品,尤其是美國和澳大利亞產(chǎn)的牛肉、巴西產(chǎn)的豬肉、中國山東產(chǎn)的紅富士等等,本土食品即或降價,幅度也很小。
有時候,超市會搞一些趣味性的購物游戲。我所去的超市會經(jīng)常在火曜日搞“放題”。所謂“放題”,就是在一定條件下隨便拿。餐廳“放題”就是自助餐;超市“放題”就是讓你用他們發(fā)的塑料袋或者塑料盒子去裝特價商品,能裝多少裝多少,反正就一個價錢,誰有本事裝得多誰就劃算。此時,最瘋狂的就是家庭主婦了,她們的小聰明大大地派上了用場,我通過向她們學習,也能在一個不大的口袋里盡可能地裝上最多的東西,真是非常有趣!被“放題”的商品,除了不能久放的熟食,也有蔬菜水果和一些日用小件雜物。我注意到,日用品全部都是中國制造,蔬菜水果大部分也是外國產(chǎn),只有熟食是超市現(xiàn)做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日本人力資源昂貴,農(nóng)業(yè)又受到巨額補貼,因此日本農(nóng)產(chǎn)品價格無一例外地高過進口貨。但是日本農(nóng)民從來不會考慮降價,他們在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流程中狠下功夫,比如剛掛果的葡萄就用特別的口袋罩起來,牛奶的采集也有嚴格且透明的過程,這就保證了和價格相媲美的品質(zhì)。因此,日本人毫不掩飾對國貨的熱愛,甚至以高價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