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關于越南戰爭的歷史著作——出自美國海軍陸戰隊大學副教授馬克·莫亞之手的《被丟棄的勝利:越南戰爭(1954-1965年)》于2007年4月問世。這部作品認為,越戰并非如后世所想的那樣,似乎是命中注定會失敗的,而是美國的一系列錯誤決策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失誤之一就是聽任反戰運動的興起、壯大。而在此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的一個人就是曾先后為路透社和《時代周刊》工作過的越南人范舂安,此人后來被證實是越共派來影響和操縱美國媒體的間諜。
范春安在當時的南越稱得上是個能呼風喚雨的名人,用越戰史學家拉里·伯爾曼在為其寫的傳記《完美問諜》中的話說就是:“他幾乎熟識在西貢的每一個人”。被莫亞認為直接影響了民意走向的新聞界名人大衛·霍伯斯坦和尼爾·希恩、后來成為中情局局長的威廉·柯比、富有傳奇色彩的愛德華·蘭斯代爾上尉,以及幾乎所有南越軍政界具有影響的人,都與范吞安有過密切的來往。
憑借著他在美國接受的新聞學習和從業經驗、優秀的英語、入木三分的卓越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那“三寸不爛之舌”,范春安在這些當時南越的主宰者們中間左右逢源、如魚得水,成為美國和南越雙方都倚重的大紅人。伯爾曼在書里透露,范春安根本無需像別的間諜那樣耍盡手段、費盡心機地去偷竊情報,各種各樣的重要材料常常主動地被送到他的手上,請他潤色、指點。
也難怪范春安在越共取得勝利后會被晉升為將軍。憑借這些豐富的情報,再加上他卓越的分析和推理能力,范春安給越共提供的情報對其軍事行動起了重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戰爭的初期,越共在南越的情報網還不完善的時候,范春安準確而精辟的情報對于越共而言更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張王牌。伯爾曼在傳記里這樣描寫道:武元甲將軍對此甚為高興,他開玩笑說:“我們現在就像身處美軍的指揮室里一般。”
范春安的作用并不僅僅表現在情報意義上。正如莫亞在《被丟棄的勝利》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范春安作為為《紐約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撰寫報道的大衛·霍伯斯坦和尼爾·希恩等美國記者的主要新聞來源,在美國民眾對越戰的態度變化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要知道,在一個民主國家,民意支持的缺乏,即意味著這個國家的戰爭意志的喪失一一這對一場戰爭而言往往是最為致命的。
范春安的間諜身份在他活躍在西貢的20多年時間里一直沒有被揭穿,一直到越共勝利后對他論功行賞時才大白天下。奇怪的是,根據伯爾曼的這本傳記描述,即使在得知了范春安的真實身份后,他往日的那些朋友也并沒有對他產生什么仇恨或埋怨情緒,相反,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們還和以前一樣地“來往”著——這里的“來往”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因為他往日的朋友在越戰后大多離開了越南,而他也在自己的國家獲勝后開始被限制自由行動了。伯爾曼這樣寫道:“我采訪過100名認識范春安的人,99人仍然還喜愛著他,這其中就包括大衛·霍伯斯坦和尼爾·希恩。”
對此,伯爾曼是這樣解釋的,多年在美國的求學經歷和南越知識圈的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范舂安從骨子里已經美國化了,他和他在西貢的朋友的交往從本質上是真誠的,他在這個圈子里的生活是真正愉快的——雖然間諜身份可能會不時地給他帶來陰影——因此,雖然他仍然因為少年時代形成的民族主義理想而為越共工作,與他的朋友們各為其主,甚至還利用他們獲取情報,但卻并沒有影響他和他們之間的私誼。
范春安少年時代參加反對法國殖民主義的越南獨立革命,他參加革命純粹是出于愛國精神和民族主義,并非為了金錢或榮譽。后來范春安被越共選中,替他偽造了假身份和身世,送到美國加州,在橙縣海岸社區學院學習新聞,畢業后他還在《薩克拉門托蜜蜂報》工作了一段時間。
據伯爾曼的傳記記載,范春安非常懷念在加州的這段時光。范春安和伯爾曼第一次交談就是因為他聽說伯爾曼在加州大學任教后說:“我曾在那里生活過,我在那里的橙縣海岸學院上過大學。那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在美國以及后來在西貢生活的幾十年自由自在的時光的確讓范春安念念不忘。在解放后被改稱為胡志明市的西貢街頭,范春安經常在往日里他和外國記者及軍政界的朋友們常光顧的俱樂部和酒吧里流連徘徊,打發時光,雖然每次回去后他都得向組織匯報自己的一舉一動。
范春安向伯爾曼說,雖然他的黨組織不得不承認他的功勛,但總是不放心他,因為他們覺得他和他的美國和南越朋友們走得太近了,他們甚至懷疑他是名三重間諜。有趣的是,對于這一點伯爾曼也不敢肯定,因為他也不敢確定范春安是否告訴了他所有的事,他說,我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這位卓越的間諜的最后一個利用對象呢?更為重要的是,他們覺得他的行事風格和生活做派與自己格格不入。
2001年的一天晚上,正是在這樣的一個俱樂部里,伯爾曼相識了范春安。在經過了上述的一番對話之后,后者或者覺得重新找到了昔日的感覺,在當晚的交談之后,仍然覺得意猶未盡,主動約伯爾曼第二天再晤——由此開始了他們之間長達5年之久的交往。
伯爾曼當時正在撰寫《沒有和平就沒有榮譽:尼克松、基辛格和越南的出賣》一書,能碰上范春安這樣一名親歷者讓他喜出望外。等完成了該書后,伯爾曼一度提出想為范春安寫一部英文傳記,但被他委婉地拒絕了,因為他認為公開這些往事會傷害到他的朋友和他們的后代。直到2003年,范舂安被查出患了肺氣腫,將不久于人世,伯爾曼重提舊事,他才松了口,答應下來。到2005年范春安更是授權伯爾曼作為他的英文版傳記的官方作者,但仍然要求在涉及有關當事人時不許采用真名。
患病之后的范春安并沒有像醫生說的那樣,很快地辭世,一直到了2006年9月,即《完美間諜》一書出版前一年,才離開這個世界,享年79歲,可謂最為長壽、最為成功的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