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研究人員最近發(fā)現(xiàn),慷慨行為的源頭可能來自人體內部。說不定,微軟總裁比爾·蓋茨、“股神”沃倫·巴菲特等人真有可能是天生的慈善家呢!
使人慷慨的荷爾蒙
2005年,美國人向慈善機構捐贈款累計達2000億美元,還有超過6500萬人志愿到慈善機構工作。當被問及為什么犧牲自己的金錢和時間去幫助陌生人的時候,96%的人都表示,他們同情別人。
“沒有什么好的模式可以解釋人們?yōu)楹尉栀涍@么多錢和資源。有些人捐錢是為了贏得社會地位或朋友的好感,但是許多人卻將100美元或1000美元捐給自己素不相識的人。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是什么使我們關心他人?”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神經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保羅·扎克教授這么問道。這一連串問題也促使扎克開始對人們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的動機進行追根究底的研究。
扎克發(fā)表在最新一期《科學公共圖書館》雜志上的研究報告表明,人類身體內的一種名叫催產素的荷爾蒙可能與慷慨的行為有關。此前的一些研究已經表明它可能與信任感有關。
研究人員為參與實驗的一部分受試者施用了小劑量催產素鼻腔噴劑,結果表明,這些人在實驗中表現(xiàn)得更加慷慨大方,他們捐贈的金錢數量比正常參與者多出了80%。
扎克說:“慈善性的付出是由同情心驅使的,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而這種同情心可能一部分是由于催產素引起的。”
扎克由此提出,催產素加強了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和關愛感。當我們更加悲天憫人的時候,我們也更加慷慨,愿意向陌生人伸出援手。這能解釋為什么體內催產素含量多的實驗參與者捐出了更多金錢。
你快樂,所以我快樂
不過,盡管催產素在慷慨行為中起到了作用,它并非這個過程中惟一的“功臣”。
美國密西根大學醫(yī)學院副教授斯特凡妮·布朗指出,的確有催產素這樣的荷爾蒙,能使我們壓抑瞬間的短期利益,而去考慮其他人的利益,但僅僅靠催產素本身并不太可能使人更加慷慨,“這其中必須有信任感或同情心作為調節(jié),以決定催產素是否會起到作用。”
在扎克領導的實驗中,每兩名參與者被分成一個小組,每組中的一個人將得到10美元,得到錢的人必須把自己的一部分錢贈予同組伙伴,而他們與自己的同伴其實素未謀面。
贈予的規(guī)則是:如果同伴接受了這些錢,那么兩人將獲得分好的錢;但是一旦對方回絕了這番好意,那么雙方都得不到一分錢。
在這種規(guī)定下,擁有10美元的這部分人需要想好對方到底需要多少錢,“你的確要將其他人的行為和感受考慮進去。”扎克說。
人們離開實驗室時雖然錢變少了,但是并沒有變得不開心,扎克認為:“我們之所以傾囊而出,是因為情不自禁,我們大腦中有一套固定的機制將我們與他人聯(lián)系起來。”
愈慷慨愈健康
當然,在實驗室外,人們并不需要吸食額外的催產素,我們的身體會自動產生這種荷爾蒙。科學工作者們認為,需要做進一步研究,搞清楚在自然狀態(tài)下,催產素是如何影響人類慷慨行為的,它有多少是來自天生,有多少是后天獲得,它們之間如何相互作用等問題。
不過,不管慷慨是否源自天生,我們今天奉獻出的金錢和時間,將會在今后得到更好的報償。扎克說:“富有同情心的人活得更開心,更長壽,也少生病。盡管短期看來,慷慨大方可能會使你損失不少金錢,然而長期看來,這將有益健康。”
[編譯自美國《華盛頓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