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絡從早期的互聯網溝通功能進化到了一個更高級的社會網絡形態,在中國,這一領域也將成為未來若干年內群雄逐鹿的目標。
即便如中公網、和訊抑或雅虎,都沒讓謝文感到如此興奮。在位于北京知春路希格瑪大廈后面的紫金數碼園里,這個身份已不再是互聯網知名職業經理人的創業者,渾身上下像擰足了發條,一個上午的短短時間,就會見了4撥不同的訪問者。
謝文做的“一起網”在業界已經不是一個秘密,這個網站揭開面紗的過程如同一款游戲,起先是在社區里公開創意、然后是內測、公測,如果你有建設性的看法,謝文會歡迎你在樓下喝茶探討。問題是,社交網絡(SNS)并不是什么新鮮玩意,究竟是什么讓這位理想主義者激動莫名?
就在幾乎同一個月,寶寶樹度過了一周歲生日。其創始人早已聲名在外,一位是先后在寶潔、雅虎、Google呆過的王懷南,亦曾任雅虎與新浪的合資公司一拍網的總經理;另一位則是創建了易趣,如今身為經緯創投合伙人的邵亦波。奇特的是,這兩位電子商務的昔日戰士,卻去辦了一個媽媽寶寶的細分社區。在創業邦的訪談室里,王懷南笑聲朗朗,把寶寶樹視為此生中最正確的選擇。
除了創業的激情,能夠讓各路英雄從不同方向走來的,正是那個被稱為“社交網絡”的東西。然而眾人對這個詞匯的理解又是如此迥異,有人不屑談之,有人又如蝶撲之;它在互聯網的歷史中,如同化石般古老;如今又因為MySpace乃至Facebook的進化,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
海內存知己
在王興搭建的海內社區里,曾經有個訪問者一夜評論了400部電影,當然這是極端情況。比較正常的是王興自己的例子,他和一個朋友通過討論技術而認識,但從來沒有談及過其他話題。有了海內之后,王興發現這位朋友看的電影極多,而有的電影,自己只評一星,朋友卻評五星,于是王興就很想問問是不是有的地方沒有看懂,另一類交流于是開始。
讓創造內容的門檻盡可能低——這一想法一度成為王興的第二個創業項目——飯否網的核心理念。在這個試驗項目中,信息的溝通被解構了,傳統上發一個短信息都有明確的收發方,但在這個模仿Twitter的迷你博客里,發和收的行為被解構開來,以致內容制造者的壓力變小,而傳播半徑擴大。
這種理念曾讓王興著迷,但還不足以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甚至不能與王興的第一個創業項目——校內網相比。在把校內網賣給陳一舟之后,王興獲得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想象下一個創意。在外人看來,這第三個創業項目與校內是如此之像,甚至連名字也只差一個字,以致受到了不少非議和詰難。
但王興依然故我,不為所動。身為技術高手,他甚至用不同的程序語言把原來的思想重構了一次。這就是海內網,在王興的心目中,海內的定位遠遠大于校內在同學關系中的定位。讀書的時候同學關系比較重要,但是工作幾年之后,必然就讓位于工作關系。海內把自己定位為與朋友保持高效率聯系的真實社區。
這個社區不再是風靡中國的BBS了。結構上,它完全以個人為中心,首頁呈現的只是朋友的動態,產權明晰、真實身份、真實關系。謝文在Discuz舉辦的互聯網社區大會上,曾取笑這類模式只是Facebook的“藍色翻版”,可是在中國,即使龐大如百度和騰訊,誰又不是從“Copy to China”開始的呢?
父母城邦
“如果你專門給中國的爸爸做一個社區,也是不錯的創意。”王懷南半開玩笑的說。做寶寶樹這樣的母嬰社區,曾讓很多朋友大跌眼鏡,“王懷南怎么會干這樣的事?”
對于像王懷南和邵亦波這樣的創業者,做母嬰社區的確有點像殺雞用牛刀。創業伊始,兩人在一張白紙上,寫下了12個創業構思。最后發現想以人的角度切進這個市場,而以人為主自然而然的是以社區為載體。其源動力和eBay的創始故事也如出一轍,這兩位身為人父的創業者發現,父母們的需求從未被充分滿足過,包括記錄孩子成長的需求、育兒知識上的迫切需求,以及親友分享的需求。
不管別人怎么想,他們說干就干起來了。至少對于邵亦波來說,他的太太樂于成為寶寶樹產量最高、閱讀量最高的用戶之一,而他從來不上網的父親,居然會成為高產作家。這個用愛心構筑的事業,使得創始者樂此不疲,也使得滿足用戶需求成為第一重要的事,每次王懷南到一個城市出差,都會做同樣的機械測試,測試上傳照片的時間,然后再根據這些測試進行改進。
根據王懷南的介紹,一年之后,寶寶樹顛覆了許多社交網絡的經驗數值。一般而言,對社區貢獻內容的人只占社交網絡的1%,這個經驗值在寶寶樹變成了超過40%;用戶自己結成的小圈子達到1萬多個,而每個圈子的用戶從5,000~10,000人的也很常見。僅僅類似于百度知道的“寶知道”功能,每天用戶互相之間能回答上萬個問題。想象一下,這將是一個純正的人聲鼎沸的父母社區,而所有的溝通和交流均可以一對一、小圈、大圈的進行,在現實世界,這樣的情景不可能出現。
于是,商業也將與人類社交生活融為一體,不會顯得如Banner廣告那么拙劣而生硬。這個社區的商業將會是推薦加自薦式的,父母之間的差距甚至比同學之間的差距還小,在這種用戶需求被充分挖掘之后,適合你的信息會悄然而至;而更加絕妙的是自薦,用戶可以自發的去選擇廣告和信息,需要什么產品或服務都變成了你的選擇。
顛覆BBS
BBS教主戴志康最近迷上了SNS。在這個推陳出新、改朝換代的節骨眼上,戴志康寫了篇長文,《社區、人際、論壇、電子商務及娛樂——探尋未來五年的個人站長成長之路》。7年前,戴志康做了Discuz,在隨后的發展中,這個小小的論壇程序居然剿滅了市場中林林總總的同類或異類,成為事實上的標準。
然而,歷史走到這里就要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戴志康看來,BBS只解決了信息交流中一個維度的問題,那就是內容的“深度”。每個人都是根據對內容本身的討論興趣,由相同的主題組織到了一起。但在實際生活中,還有另外一個維度,那就是和誰做這件事情,而不僅僅在于對事物本身的興趣,比如陪女朋友去逛街。有沒有產品能夠既注重人與人之間的交互,又注重內容的深度呢?
抄襲Facebook肯定不是一個辦法。因為Facebook更注重的是另外一個維度,和人交互很活躍、但真正對內容的討論就太淺。戴志康需要的是一個全新的架構,在這里,論壇的信息噪音被很好的過濾,然而并非棄之不用。
工程師比戴志康走得更遠。他們開發了一種名為UCenter的機制,簡而言之,這就像個SNS的交換機,不僅僅是Discuz系列的程序,任何第三方的網絡程序都可以掛接到UCenter上來,通過UCenter,你可以知道朋友們都在干什么,撰寫了一個博客,或是回復了一個帖子。
UCenter實際上是把信息基于主題或鏈接的關系,轉換成基于人的關系來瀏覽。這是網絡仿生學的一次小小革命。因為是戴志康做,所以它的影響會很大,正如同目前網絡上密密麻麻的Discuz論壇一樣,可以預計,大大小小的基于UCenter的SNS社區也會千樹萬樹梨花開。
商業消費和影響力的觀念將會被重寫。一個被稱為“AISS”的模型正在建立,這個由電通提出的理念,也就是起先是“Attention(注意力)”、然后是“Interest(興趣)”,繼而及時“Search(搜索)”,產生一個購買行為,最后是“Share(分享)”,將最有可能在這個新架構的社區里得到實現。
Facebook并非不可超越
微軟和李嘉誠對Facebook的追捧和估值,使得這個國外的SNS社區成為互聯網上的天書奇談,甚至連Google都對它心存敬畏。毫無疑問,在以Google為代表的搜索引擎將全球的信息都組織起來之后,人們還能干點什么?只能是對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恰如Facebook現在所做的。
從技術平臺的角度,國內互聯網公司還沒有看出超越Facebook的可能。魔時網的CEO、曾經在百度負責過開發的王鵬云認為,從開放API的角度而言,即使如百度也無法做到Facebook的程度。這或許是國內開發SNS者的一個隱患,它需要實時的、開放的支持一個千萬級網絡城市所產生的信息之云。
這也正是謝文會選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去實現他的社區夢想的重要原因。這家名為海量的公司,10年一直默默無聞的研發搜索和平臺技術,有這樣的技術積累,同時又了無牽掛,才能去做這種前人所不敢為之的事業。“這些判斷和認識,我當著騰訊幾百人都講過,沒有人敢做。騰訊的平臺已經這么復雜了,改造整合的挑戰比重做一個還難!”
然而在國外,Facebook也并不是神話,反而有人對騰訊心生敬仰。在悉尼的一次媒體大會上,咨詢公司Plus8star的CEO本杰明·約菲(BeniaminJoffe)認為,無論是從用戶數量還是盈利模式,Facebook都要遠遠落后于騰訊。廣告在騰訊的經營利潤中只占13%,而虛擬物品、無線增值、游戲的收入,騰訊都要好于全球其他的社區。
挑戰無處不在,誰也不能永遠為王。謝文覺得這正是這個產業好玩的地方。大公司往往是由于太成功了,太驕傲了,或者資產太多了,所以它就慢慢的不敏銳了。微軟是這樣、雅虎是這樣,即使如Google還在青壯年時期,也要擔心這一點。
按照王懷南的說法,一個平臺或者一個社區的靈魂,都是在前3個月至6個月之內形成的。掰開指頭一數,不管是陳一舟的校內、羅川的聚友(MySpace的中文名)、龐升東的51,抑或是王興的海內、楊勃的豆瓣、謝文的一起、麥田的螞蟻、張帆的占座、張銳的魔時、戴志康的UCenter,各路社區英雄,浩浩蕩蕩,自往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