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個人都不喜歡板著臉的職場生活,可是,辦公室畢竟不是你的家,胡攪蠻纏的你可能被家人們視作嬌憨可愛,可是在同事和老板眼中,他們需要的可不是這樣的“辦公室嬰兒”。
CASE1 上司不是你哥哥
Cathy是一個性格開朗的女孩,在她的職場稱呼里,從來沒有“上司”和“同事”的概念,比她大又不至于太老的男士一律叫“哥”,女士則不分年齡一律叫“姐”。
她總是抱著文件夾一會兒飄到這個哥哥面前,笑靨如花地匯報工作:一會兒拐到那個姐姐面前,大談最近的流行趨勢。
上司雖然不情愿,但還是默許了做她的哥哥。從此,每次走到她身邊,總能聽到她的嘮叨:“我給爸爸打電話了,讓他近期來幫我看房子,得出手了。”“合租的室友真難相處,一個西瓜都這么在意。”那陣勢,似乎要把所有的個人瑣事都暴露在同事面前,直到得到別人的安慰與回應,心理才安穩(wěn)。
上司本來覺得不過是小女生沒長大而已,可Cathy在工作中的撒嬌和不認真,卻是他最頭疼的。才來沒幾個月,Cathy已經犯過不少大錯小錯,在她事后的扮乖、討可憐的狀態(tài)下,也能安然度過。可前幾天的一個重大錯誤,令上司幾乎想炒了她。
那天,上司約好到另外一家公司談一個重大項目。前一天,他千叮嚀萬囑咐Cathy,一定要準備好項目材料,打印成6份,談判時要人手一份。
Cathy一口保證:“哥,這點兒小事兒,你還不相信我?那是懷疑我的能力!”上司一笑了之,轉身回去忙自己的事了。
第二天,談判如約進行,Cathy準備的材料卻出了大問題——本來48頁的材料,到了現場卻只有18頁!這么重要的場合,居然出這么大的紕漏!談判自然進行得很不順利。
回到辦公室,上司火冒三丈,將材料摔到Cathy面前:“這就是我對你的信任! ”
Cathy一臉委屈:“怎么會這樣?當時是打完了呀!”
“要是因為這個原因項目沒有成功,你給我走人!”上司發(fā)了狠話。
“人家也不是故意的!”Cathy爭辯。
“人家,人家,誰跟你是人家,以后請注意稱謂!辦公室不是家庭!”
CASE2 不斷道歉,不斷犯錯
單位同事已經習慣了在李昭“對不起”的道歉聲中安然工作,因為每個人都清楚,李昭的“對不起”、“我很抱歉”只是條件反射式的下意識行為。究竟是否真的“抱歉”,以及“下次注意”,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昭到單位已經一年有余。剛開始時大家都比較喜歡她,因為她總是笑臉相迎。可相處下來,大家發(fā)現,她總是那個認錯態(tài)度最好,又最不吸取教訓的人。有時做出的事情實在讓人窩火,可看她笑瞇瞇的,又讓人不便苛責。
比如,部門三四個人被分到一個組做項目,分配任務時李昭答應得好好的,可等到下次碰頭進行下一步的時候,李昭卻還停留在她的上一步中,并總有各種理由搪塞,而且態(tài)度極為誠懇:“抱歉,我打電話了,客戶不在。”“不好意思,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還沒有出臺,不便下結論。”
一個報告,別人完成得都很好,一到她那里就卡殼。剛開始,大家以為是客觀原因,都伸手幫她,可時間長了,大家都覺得這個團隊似乎她真的沒有做過什么事情,她成了多余的那一個。
李昭喜歡上網,公司以前沒有開外網時她非常郁悶。最近剛開了外網,要求工作時間只做與工作相關的事。可李昭偏不,她已經被經理訓斥過很多次瀏覽其他網頁以及聊天了。這天,她又打開一個常去的博客,忘乎所以之時,經理已經站到背后。
“說過多少次了,我開外網可不是讓你們玩的!”
“對不起,知道錯了,下次再也不上了。”
下班時,她卻和同事大聲喧嘩:“為了報復,我下午又偷偷上了兩個小時。”
李昭不喜歡被人控制,每次犯了錯誤,領導讓她打開文檔,自己說錯在哪兒的時候,她都特別不屑。“錯就錯了,還要自我反省,簡直就是批斗主義抬頭!”
在她眼里,從前的經理比現在的經理要好得多。一些小錯誤,前任經理會自己幫忙改了,下次旁敲側擊地提醒一下。即使犯了大一些的錯誤,道歉也能避免一些被批評的局面。而現在的經理,非要揪住一些東西不放,似乎故意找碴兒。
最近,李昭和另一個部門的領導走得很近,公然說現在的部門不適合她。另一個部門的領導卻遲遲不肯表態(tài),進退維谷的狀態(tài)并沒有影響李昭。她依然應付著工作,道歉著錯誤,敷衍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