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時便會問自己從哪兒來一樣,他們隨時也可能問一些其它的敏感問題。比如“我們家很有錢么?”“爸爸你一個月工資有多少啊?”等等,這些與金錢相關的問題很難單純地用“是”、“否”或數字來回答。因此,如何在這個時候巧妙地回答孩子,便成了一件很值得家長們探究的事情了。
●情景一:
孩子:“媽媽,我們家很有錢嗎?為什么我們的房子比別人家的大好多呢?”
媽媽:“小孩子問那么多錢不錢的事干嘛,多管閑事!”
分析:這位媽媽的回答無疑是讓孩子不滿意的,不僅沒有解答孩子的問題,還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小孩子問那么多錢不錢的事干嘛”這種語言會讓孩子產生一種錯覺,以為金錢與自己毫無關系,要知道,理財觀念必須從小就開始培養,一味的回避對孩子成長并無好處。
專家支招:
曾有兒童教育專家指出:“即使你家產豐厚,也不必讓孩子以為他可以要什么有什么,或者到左鄰右舍去吹噓o”相反,如果家里用錢比較緊張的話,可以巧妙地告訴他:“現在家里的錢剛好夠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免孩子因為家庭經濟而過早產生貧富標簽或背上心理負擔。同時,千萬別忘了告訴孩子,雖然錢很重要,但生命中還有許多更重要、更值得爭取和珍惜的東西。
●情景二:
爸爸剛發完工資,正在家清點錢時,孩子突然闖了進來,看到了爸爸數錢的這一幕。
孩子:“爸爸,這全是你的工資么?你一個月有多少錢啊?”
爸爸:“嗯,對啊,爸爸的錢不多,不過剛好可以養活我們全家哦!”
分析:對于孩子提出的問題,這位父親處理得很妥當。一旦孩子問了類似“你的工資有多少錢”這樣的問題時,家長完全誠實地告訴他一個數字并非很好的答案,因為孩子還小,不管你告訴他多少錢,他都會將你的工資與自己的零用錢來比較。這時,無論事實怎樣,你都成為他心目中的富翁爸爸了。
專家支招:
對于同樣的問題,家長不能永遠以同樣的答案來應付孩子。當孩子年齡小于6歲時,不妨以籠統的概念告訴他,自己掙的錢能夠養活全家人,為他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就行,但是對于超過6歲的孩子,求知欲可能大些,這時你就可以給他介紹不同的工作掙錢多少有區別,以及給他簡單分析各個行業在社會上的作用等。
●情景三:
孩子:“為什么小明家有汽車而我們家沒有呢?”
媽媽:“那是因為人家有錢唄!”
分析: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難免會把自己的東西和伙伴的同類事物來作比較,大多數情況下家長沒必要和孩子較真兒,去爭論誰家的東西更值錢更好。其實,建議家長不妨換種思維,把話題悄悄換到“各家有各家的花錢方式”上。
專家支招:
當孩子提出類似問題時,家長完全可以和他算一筆賬,包括家里每年花在旅行、供房子以及全家衣食住行上的各項開支,告訴孩子:并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得擁有才好,自己生活得舒服才重要。當然,如果自家經濟情況和孩子所說的比較對象的確相差懸殊的話,家長也該坦白告訴孩子原因,例如爸爸媽媽的工作種類不同,或者我們不是雙職工家庭等等,賺錢的數量不同,花費自然也不同了。
以上三個情景僅僅是普通例子,現實生活中孩子可能會問出更多令家長難以回答的問題來,只要我們懷著一顆睿智平和的心,針對孩子的實際年齡和理解能力給予真摯答復,相信他一定能在不斷的提問和回答中漸漸成長、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