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踞廣東陽江市長達10年的兩大黑幫組織——“鹵味欽”和“錘頭笠”被警方剿滅的消息,連日來成為海內外輿論的焦點。
據廣東省公安廳的公開通報:截至2007年11月29日,公安機關共抓獲兩大涉黑犯罪組織的首要分子及骨干成員45名,并繳獲一批槍械。
廣州的媒體報道說,長期以來,分別以許建強、林國欽為首的黑幫組織借助一些官員的勢力,在陽江欺行霸市、壟斷經營、搶劫勒索、開賭場、放高利貸、持槍傷人殺人……百姓敢怒不敢言。
黑幫被“一網打盡”的消息傳出后,當地不少商家與民眾“敲鑼打鼓,放鞭炮慶祝”,甚至有人以“天亮了,解放了”形容之。
事實上,近年來大陸各地打擊黑幫勢力行動頻頻,通過互聯網的搜索引擎,用“黑社會”關鍵詞隨意搜索,便可發現,從2007年3月至今,在江蘇、河北、湖南等地就有多起“涉黑犯罪團伙”被繩之以法。陽江“黑幫案”應屬其中最惡劣者之一。
首先,陽江黑幫染指領域之廣、擾亂市場秩序之深令人發指,用當地百姓的話說“全面而深入”。其他地方涉黑勢力一般只為禍某一行業,而陽江黑幫則基本控制了該市的煤氣、水產、水泥、河沙、磚瓦、公路運輸、房地產等關系民生的經濟領域,并將黑爪伸向周邊的肇慶、茂名等地,被坊間稱為“陽江第一政府”。
最典型的例子是,由于黑幫對市場的壟斷,陽江的“總體物價水平甚至比廣州、深圳還要高”,一些小商販被弄得傾家蕩產,遠走他鄉,外地投資商更是避而遠之。
其次,圍捕行動準備時間之長、級別之高前所未有。國家公安部不僅派出一位副部長親自參與組織和指揮圍捕行動,更與廣東省警方一道從派員臥底調查到調開與黑幫有聯系的地方官員和警員,周密準備長達兩年。
近代中國是黑社會發育、泛濫的時代,分布之廣、成員之眾、活動之猖獗均為中國歷史上所罕見,其中以被喻為“冒險家樂園”的上海最具典型。
中共建政后,迅速蕩平了全國各地的各種“黑勢力”,直至改革開放后,政府權力應對市場經濟的需要而逐步收縮,在社會轉型中,由于沒有新的合法而有效的民間組織填補官方收縮權力留下的空間,黑幫組織便“死灰復燃”。
長期研究黑社會問題的南京大學教授蔡少卿曾對中國改革開放后黑幫發展情況有一個清晰的描述:尚未出現像歐美等國的黑手黨,以及臺港澳地區那樣規模龐大的黑幫,更沒有產生像舊上海“青紅幫”那樣的勢力滲透到各地各部門的組織。然而,作為現代法制社會的“毒瘤”,中國各地近年屢打不絕的“小黑幫”依然不容小視。相較于世界各地情況,中國黑勢力存在不少“中國特色”,且發人深省:
一是黑幫頭領多戴“紅頂子”。如此前被處以極刑的遼寧“黑老大”劉涌,被捕前是沈陽市人大代表;2007年8月破獲的河北唐山“裝甲車黑老大”是政協委員;而這次被抓捕歸案的林國欽在2004年前也是陽江市的人大代表。究竟是誰將他們推上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位置?人們最擔心的不是公開的“官匪勾結”,而是這種對“黑老大”的合法、隱形的保護。經驗證明,如果沒有權力明的暗的保護,沒有“紅頂子”作護身符,黑幫勢力是不可能坐大的。
二是黑幫首領及其活動的隱蔽性常使其為禍時間較長。2005年被法院判處死刑并立即執行的“黑道教父”宋留根在河南橫行10年,陽江的兩大黑幫同樣也猖獗了10年,何也?打擊涉黑組織,需要法律依據,而其活動的隱蔽性給警方收集證據帶來困難。而與當地官員盤根錯節的關系,給警方的打擊帶來“投鼠忌器”的困難。剿滅時間拖得越長,黑幫破壞程度越大,老百姓也遭殃越多。
21世紀的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這一時期市場化程度會進一步提高,社會矛盾不斷交織與翻新。而黑社會勢力的泛濫,將會顛覆社會秩序,擾亂市場環境。防止黑幫趁虛坐大,已成中國當局刻不容緩的議題,而首要的,就是要下最大決心,作最大努力,斬斷“黑社會”與政權聯系的紐帶,這就是陽江黑幫案給我們的啟示。
(美國《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