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陳水扁在民進黨“立委”選舉大敗后,不知是避禍還是公干,他去了危地馬拉參加新任總統的就職典禮,就在同時,非洲彼岸卻傳來了馬拉維與北京正式建交的消息。這是民進黨執政8年里失去的第9個邦交國。《德國商報》分析說,臺灣看到自己越來越孤立。
臺灣“外交部”原本每兩三個月例行的“邦交國關系預警機制”,現已縮短成每個月固定匯報且遇有重大斷交或警訊事件時,另外增設“緊急危機應變機制”,以防止骨牌效應。據悉,臺灣“外交部”目前列入“高度警訊”的邦交國,包括具戰略意義的巴拿馬、中美洲大國地位的危地馬拉、防骨牌效應的史瓦濟蘭以及含深海油源的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臺灣“外長”黃志芳去年12月中旬出訪巴拿馬、多米尼加及海地等三個中美洲邦交國。臺高層透露,這是因為“外交部”掌握到這三個邦交國近期受到中國大陸很大的壓力,必須親自走一趟穩固邦交。但巴拿馬情勢嚴峻,讓黃志芳到達當地時,也明確感受到其態勢不穩。
另外,有消息稱臺灣與另外兩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及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關系也出現不穩定因素,有跡象表明它們將轉投北京的懷抱。北京曾經多次派員前往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洽談,預料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也將投入大陸的懷抱。
臺灣的太平洋邦交國馬紹爾群島的前國會議長托美因當選新總統,托美因在選舉時即揚言當選后要與臺灣斷交。雖然托美因已經答應陳水扁邀請訪問臺灣,但雙方關系始終存在隱憂。
對于馬拉維的轉向,臺灣“外交次長”楊子葆陳詞濫調地指責大陸,誣稱是大陸用60億美元利誘了馬方。但這種說法,連李登輝也反駁說,民進黨執政8年來,臺灣政治亂象不僅影響民生大計,也大傷臺灣“國力”及國際地位,“邦交國”外交生變不能老怪罪全是大陸打壓,其實很多是咎由自取。
而臺灣媒體更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陳水扁的沖撞外交,導致了臺灣的外交幾乎崩盤,按照目前的態勢發展下去,臺灣可能走向無邦交時代。
臺灣《工商時報》分析道,非洲、中南美洲一向是臺灣外交的基本盤,過去這些邦交國能夠長期抵抗北京壓力,站在臺灣這一邊,與美國的暗中支持有很大關系。藉由讓臺灣維持一定程度的邦交國數目,使臺灣具有國際法人地位,這是美國平衡兩岸勢力的策略。
但現在由于美臺關系持續緊張,尤其是美國政府近些年來對臺當局一系列非正常外交活動,特別是“入聯公投”的不支持態度,也成為作為美國后院的中美洲國家“轉向”的影響因素。
這些年來扁政府為了鞏固其島內政治利益,一再藉突破北京封鎖之名,推動修憲、正名、入聯,影響區域穩定,觸動美方敏感神經,在華府升高官員層級喊話,要求臺灣謹慎看待入聯公投而不可得后,臺灣在中南美與非洲邦交的接連松動,絕非北京單一原因即可造成。
香港中評社認為,陳水扁主政8年來,其外交思維、外交手段非常獨特,導致外交政策十分乖戾。中美洲對“扁式外交”越來越反感,對被卷入國際社會主流拒絕的“臺獨”活動充滿厭倦感和畏懼感。這種非理智的,以沖撞美臺關系來維護一己之利的手段已經引起了中美洲的高度不安、高度警惕。完全可以下結論:中美洲板塊的松動或者是倒骨牌,最主要原因就在“扁式外交”的不可理喻性,“扁式外交”闖下了大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