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廣州市“兩會”上,政協(xié)委員、廣州市衛(wèi)生局副局長曾其毅為看病難和看病貴“把脈開方”—— “所謂看病難看病貴,我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難是中國,看病最不貴是中國。”他說:喝一次茶要多少錢?大家對生命、醫(yī)療技術不夠尊重,所以就覺得看病貴,修一個人100多元覺得貴,“修”一臺機器、換一個汽車零部件要幾千塊卻沒人覺得貴,這是價值觀不對。
哪里是“把脈開方”,分明是往國人治病的藥瓶里勾兌敵敵畏嘛!這話一經(jīng)報道,“人神共憤,人見人罵”。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是,這等對民生疾苦毫無感情的高論,竟然出自主管醫(yī)療工作的衛(wèi)生局副局長之口,并且上升到“正確價值觀”的高度來教育國人!
罵完了。仔細想想,不對呀!曾副局長久居官場,不是傻子,咋就會說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混賬話?仔細分析報道,恍然大悟——曾副局長說這些是有背景、語境的,我們看到的是被“節(jié)選”了的,在那句“看病最不貴是中國”的后面,還有一句更重要的“老百姓老要自己掏錢(看病)所以覺得貴”。他想說的是,中國看病的絕對價格不貴,但因為沒有健全的醫(yī)保體制,老百姓看病都要自己掏錢,當然就貴了。
冷靜地看,這個說法是有些道理的,甚至可以說觸及了醫(yī)療機制的根本問題。尤其在說完這些話之后的呼吁,還是很有見地的——他說,在加拿大、美國等國家,醫(yī)療體制是互濟共助式的,國家補貼多、市民都會買保險,雇主也會幫雇員買醫(yī)療保險;但在中國全靠老百姓自己承擔,所以我國應該建立良好的共濟互助體制,良好的醫(yī)保機制——一國醫(yī)療事業(yè)當然需要有正常的收支資金來支撐,某種角度上講,“很多人出不起不等于看病貴”,而在于社會分擔醫(yī)療支出的機制有問題。這樣的看法也未必就不是真知灼見。
當然,曾副局長在表述上不是沒有問題——上升到價值觀層面教育國人,忽略了大家在日常看病就醫(yī)上的現(xiàn)實苦難;拿決定能否活命的“修人”跟“修車”相比,顯得有些冷酷而不著調;更重要的是,他的立論也有錯誤,沒有深入剖析現(xiàn)有醫(yī)療體制里面存在的諸多變形,自然會引起深受其害的國人極其不滿。再說了,看病貴不貴,要看診金占居民收入的比例。
但個人以為,即便有這些問題,這個副局長遠沒有到需要我們“誅心”的地步。曾副局長的話雖然有些刺耳,卻更有助于我們認清當下醫(yī)療體制上的問題。如果我們只是“偏聽偏信”地板磚與口水齊飛,就把這么一個人罵得一無是處,就是把他冤枉死。除了制造了一次輿論泡沫之外,對老百姓又能有什么實際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