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原因導致油價躍升?
對于石油價格之“出乎意料”地大幅上漲,各方給出了不同的解讀,概括起來,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供給不足,投機操縱,需求旺盛。
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際能源機構(IEA)等機構支持供給不足的觀點。他們認為,這幾年國際經濟形勢基本面不錯,但能源供給國過分重視自身利益,不適當地限制了產量,證據是,去年下半年油價從每桶接近80美元的高價位適當回調后,控制了全球石油供應40%份額的歐佩克卻在2006年11月份開始降低日產量120萬桶,試圖以此維持高油價。而當油價于2007年1月11日跌到每桶51.88美元后,歐佩克又決定從2月1日起減少日產量50萬桶,其結果是油價一路上升到11月的99.29美元,等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油價幾乎翻了一番,并創下了歷史新高。

以歐佩克為代表的機構則認為不存在供給不足,2006年世界石油需求為每日8440萬桶,供給量為每日8520萬桶,供略大于求。他們認為,每桶60美元是合理價位,而年初油價幾乎降到了每桶50美元,考慮到美元貶值、通貨膨脹,非歐佩克成員國(俄羅斯、墨西哥以及非洲新興產油國)為了獲得高油價帶來的紅利而普遍增產量等因素,他們從2月份起適當減少產量是應該的。在他們看來,是全球流動性過剩以及與此相關的投機行為推高了油價,每桶90美元以上的高油價是暫時現象。歐佩克秘書長巴德里2007年11月中旬仍表示,“坦率地講,我們并不認為當前有必要增產”。年初“唱多”的高盛也開始轉而“唱空”,在其10月30日的報告中稱,3個月后油價為85美元,半年后油價為80美元,一年后油價為86美元。
少數人(包括筆者)不贊成上述兩種觀點,他們認為,從長期來看,供求關系決定了油價的基本走勢。這幾年油價步步上升,不大可能是注重短期效益的投機資本運作的結果。歐佩克的產量這幾年總體上屬于穩中有升,其中伊拉克的石油產量增加明顯,現在已經是美國的主要供應國之一。非洲新興產油國、俄羅斯、墨西哥、巴西等非歐佩克成員國家在新增原油產量中所占的份額在日益上升。沒有經濟這個基本面的支撐,油價不可能長期維持在高位并穩定上揚。自然災害、局部沖突、石油儲備變動、投機、消費國石油政策調整等因素只是在短期內對油價產生影響,而且,這些因素通常不是協同發揮作用,而是互相抵消??傮w上看,油價上揚是這幾年全球經濟增長強勁的體現。只要全球經濟的基本面沒有發揮大的變化,由需求推動的油價上漲還將繼續。
高油價對世界究竟有多大的影響?
能源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失去能源,整個世界將停擺。而石油又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占的份額最大,因此,高油價必然深刻、多方位地影響世界。
1.財富與權力的重新分配。與20世紀90年代不同,過去幾年,國際經濟總體增長勢頭良好。但各國獲得增長的途徑不同。對能源生產國來說,除了少數例外,原油出口是其出口收入的主要來源,如委內瑞拉,石油業占國內產值的40%,石油收入占外貿收入的77%以上。產油國大多數屬于發展中國家或“邊緣國家”,根據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中心—半邊緣—邊緣”理論,邊緣國家很難擺脫自己的邊緣地位??疾鞖v史會發現,只有少數國家成功地從邊緣國家晉升為中心國家,但石油收入使得阿布扎比投資局成為擁有6500億美元資金的全球最大主權基金,也使得查韋斯放手推行“21世紀社會主義”。藉此,阿聯酋和委內瑞拉兩國在擺脫邊緣國家的征途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俄羅斯在國際政治權力分配方面的表現最為典型,1998年金融危機后,俄羅斯外債累累,外匯儲備跌至100億美元,現在則在提前還清外債后,還有多達42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這一變化,主要歸功于能源價格,尤其是石油價格的上揚。俄羅斯人均GDP從2000年的1000美元躍升到2006年的7000美元,腰包漸鼓的俄羅斯不再忍受“西方小伙伴”的角色,敢于對北約擴展到獨聯體國家的企圖說不,它的能源武器甚至令歐盟不得不考慮調整能源政策。
2.石油勘探、開采的擴展和新興產油國的興起。高油價有力地推進了石油勘探,沙特、俄羅斯等傳統產油國加大了陸上地質勘探的力度。由于成本較高,海上石油開采原先只在有限的地區進行,高油價使得深海采油成為一項有利可圖的事業,這促成了各國對海上石油的開采,幾內亞灣、南中國海、北極都成了勘探或開采的重點、越南、馬來西亞的石油主要采自海上油田。在幾內亞灣石油開采的過程中一批新興產油國脫穎而出:赤道幾內亞、尼日利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加蓬、剛果(布)。非洲石油產量大幅上升,2006年非洲生產原油4.73億噸,占全球的12.1%。
隨著油價的飆升,沙特等國還對因成本較高而封存的老油井進行兩次乃至三次采油。一些原先沒有開采價值的原油儲量也凸現出商業開采價值,如加拿大對其豐富的油砂資源、委內瑞拉對奧里諾科河流域重油(儲量可能超過沙特石油儲量)的開采等。

3.替代能源的開發與通貨膨脹。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有兩種正面效果:促成了全球節能技術的發展,各國對石油能源的依存度下降,日本汽車節能技術更是一個常常被引用的例子;替代能源的開發,風能、潮汐能、核裂變能等的應用得到推廣,以乙醇代替石油的技術也在那時成熟。本輪油價上漲以來,各國加大力度鼓勵對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的利用,大力推進對核聚變能的研究。2006年9月,世界上新一代超導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在中國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運營,人類離獲得取之不盡的清潔能源又近了一步。
從大豆中提取柴油、從玉米中提取乙醇汽油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自去年以來油價的大幅上漲為生物能源生產商提供了商機,他們對玉米、大豆等的大量收購成為物價上漲的一大原因,世界糧農組織甚至聲稱全球面臨前所未有的糧食危機。
4.油價上漲對世界經濟發展勢頭的影響不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經濟數據顯示,油價上漲10%,將影響全球經濟增長率0.1%~0.2%。石油只占全球能源的36%,另外,兩次石油危機后,西方發達國家對石油的依存度明顯下降。據歐佩克的估計,1970以來經合組織國家的石油強度(oil intensity)下降了70%。而且近幾年發達國家GDP年增長率多在2.5%以上,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GDP年增長率更是高達7%~11%。因此,如果沒有出現別的因素(如周期性波動的下降期出現)導致目前全球經濟增長的勢頭逆轉,油價在去年均價的基礎上翻一番是可以忍受的,不會導致全球經濟衰退的出現。
展望未來,有一點是明確的:廉價油時代已經過去,高油價時代已經到來。
(作者:中國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