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木瓜
朋友去德宏出差,回來的時候,竟然給我?guī)Я税肟鸬姆竟稀?/p>
在亞熱帶的水果中,番木瓜名氣不小。這東西據(jù)說原產(chǎn)地是美洲的熱帶地區(qū),17世紀方傳入我國,主產(chǎn)地是在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地區(qū),栽培歷史已有300多年。在云南,番木瓜只有德宏、臨滄、思茅、西雙版納一帶的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才多有種植。不過,當?shù)厝瞬⒉唤兴竟希新檩牌眩谴鲎逭Z稱謂的音譯。臺灣人也不叫它番木瓜,叫它乳瓜,因為在番木瓜的果實尚未成熟之前,如果在果實上劃上一刀,就會流出一種白色的乳汁。
番木瓜是我所見過的生命力和“生育力”都極其旺盛的植物。只要氣候適宜,不但好栽、好活,而且從移栽到掛果只需6個月左右時間。說實在的,我是至今都沒有弄明白它是屬于草本還是木本植物。從樹干來看,應(yīng)該算是草本。獨一根軀干直挺挺地往上瘋長,只生葉片,不生枝條,且木質(zhì)較為泡軟,一點也不結(jié)實。從樹高來看,又與喬木沾點邊,樹高可達10米左右,尚沒見過草本的東西能長這么高的。
栽種番木瓜,是一件很劃算的活計,常青常綠不說,還常年都在不斷地開花,不斷地結(jié)果,四季都可以收獲。花多為白色,也有淺黃色的,宜人、養(yǎng)眼。香氣也不錯,濃郁、沁脾。掌狀的葉片,與我老家一種叫蓖麻籽的葉片極為相似,呈羽狀分裂,聚生于樹桿頂端,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樹冠。果實聚生于樹頂?shù)綐溲娜~柄根部,掛果累累,產(chǎn)量豐沛,果實呈長筒形或橢圓形,單果可重達數(shù)斤甚至數(shù)公斤。生時綠色,熟時黃色,果肉色澤金黃,肉質(zhì)細滑,柔軟香甜,味道近似芒果。
這東西長相不大討人喜歡,但一直有著“百益果王”的美稱,顧名思義,多吃無礙,甚至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在西雙版納,常見有人將半成熟的番木瓜,當作蔬菜食用。見過的最普遍吃法有兩種,一種是用來煮湯,我沒吃過,但據(jù)說味道清香微甜,鮮美爽口;另一種吃法是將其切成細絲,放入老醋、醬油、辣椒、味精等調(diào)料,涼拌了生吃。
在橄欖壩的一家小館子里,我曾經(jīng)吃過涼拌的番木瓜,酥脆、酸辣,味道有點“沖”,第一次品嘗,還真有些不大習慣。
在臨滄的孟定,還見有傣族少女將番木瓜的乳汁,直接取了來當洗面奶用,據(jù)說美容和增白的效果都很明顯。難怪那里的小女子,個個都出落得天人似的,原來還有這番木瓜的一份功勞。
歷史上的藏書家,大多以藏有若干秘籍而聞名于世。訪得珍本,即視為拱璧,秘而不宣,似乎是好古之士的通病。然而,清初浙西的藏書家曹溶,則以提倡古書流通以及著述《流通古書約》而在藏書史上享有獨特的地位。曹溶是大藏書家錢謙益交誼最深的朋友,一生從事政治活動,吏余則以著述和藏書為樂,少有詩詞傳世。但是,就是這個曹溶,卻專門寫了一首《南浦·木瓜》的散曲,來盛贊番木瓜的清香和美味。
番木瓜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叫萬壽果,是嶺南一帶的稱謂。我在廣東的時候,常見有大片地種植番木瓜。從珠海到廣州一路,時常可以聞到番木瓜的氣息。在汕頭、中山和深圳,甚至見到將番木瓜做了行道樹或綠化樹的。既可收獲果子,又能美化環(huán)境,倒也不失為一樁善事、美事。
白木瓜
云南人平時說的木瓜,并不是全國人民都熟悉的那種番木瓜,而是獨產(chǎn)于滇西一帶的白木瓜。
白木瓜在云南西部的大部分縣份都有出產(chǎn),但品質(zhì)都趕不上永平的好,首先是個頭太孬,只有半個拳頭一般大小;其次是酸味太重。永平雖然是個小地方,由于氣候使然,白木瓜是特產(chǎn),7個鄉(xiāng)鎮(zhèn)都有種植,而且個頭大,肉厚汁多,酸甜適中,香醇延綿,含有多種營養(yǎng)成分和藥用功效,有助于開胃、健脾以及祛風除濕、舒筋活絡(luò)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就有“木狀入柰,春末開花,深紅色。其實大者如瓜,小者如拳,上黃似著粉。……木瓜性溫味酸,平肝和胃,舒筋絡(luò),活筋骨,降血壓”的記載。
白木瓜是一種薔薇科的落葉小灌木,樹高二三米,枝條上有刺。花是在抽葉前便要開放的,三五朵一簇,欣欣向榮地聚生于老辣的枝條上,給人一種比較積極向上的感覺。花形五瓣單層,花萼呈筒鐘狀,花色猩紅,也有淡紅或乳白的,但極為少見。
白木瓜的果實為卵球形,但這是官話的說法,永平本地人稱為“牛腰子”形。剛結(jié)出不久的嫩果,我們叫他“木瓜(de)”,“”是永平方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包含有“幼小”或者“鮮嫩”的意思。
記憶中,“木瓜”是我童年時代最饞的“零嘴”,當木瓜的幼果生長到拇指一般大小的時候,我們便背著大人,偷偷地摘下一些,將辣子面和鹽巴、味精調(diào)和在一塊,做成辣子鹽,蘸了來吃。那滋味,酸辣脆香,大開胃口。至今回想起來,還讓人直咽口水。
白木瓜最好的采收季節(jié),是在霜降以后,這個時候,白木瓜已經(jīng)熟透,金黃色,果皮會滲出一層黏黏的蜜汁,散發(fā)著淡淡的酸香。永平人除了喜歡把它加工成木瓜絲或木瓜片風干收藏外,還喜歡將熟透的白木瓜與佛手、香櫞一類的香果,一同放在堂屋中央,那馥郁的香氣,能提神醒腦,會讓人生出好心情來。
我向來不愛喝湯,但放了白木瓜的雞湯或者魚湯例外。喝湯,又以木瓜雞湯和木瓜魚湯為首選。
木瓜雞和木瓜魚的做法并不復(fù)雜,就是普通的燉雞和煮魚,但放了木瓜片之后,味道就徹底地變了。那種醇酸與鮮甜所結(jié)合出來的酸鮮之味,相當開胃,一碗湯下肚,會美得讓人直吐舌頭。
白木瓜不是一年四季都在長,在沒有鮮貨的季節(jié)里,也可以用木瓜片或木瓜絲等干品。鮮木瓜肉是淡黃色的,煮的湯也比較清鮮透亮,喝起來口感較好,鮮味更濃;而風干的木瓜是咖啡色的,煮出來的湯,肯定也要混濁一些,但好在本味沒變,功效沒變。
永平還有一道很有特色的菜肴,就是白木瓜炒羊肉。先是將羊肉剁碎,加姜絲、醬油、芡粉、食鹽攪拌均勻,再將鮮木瓜切成細絲。然后,以干辣椒熗鍋,猛火熱油。待油滾鍋時,將羊肉下鍋并快速翻炒,緊接著便將鮮木瓜絲也投入熱鍋,攪拌均勻后快速起鍋裝盤。這道菜的最大特點是肉絲鮮嫩,酸香可口,最好下飯。
只要吃過大理酸辣魚的人,都會記憶猶新。酸辣魚的制作方法非常簡單,在大理民間,幾乎家家會做這道菜。而酸辣魚之所以聞名,完全離不開洱海的鯽魚、賓川的辣椒、蒼山的泉水,再就是永平的白木瓜。否則,就是辣不正道,酸不正宗,酸辣魚的口味,也就大打了折扣。
大理人還愛用雞蛋大小的青嫩木瓜來炒雞塊,美味得讓人驚詫。其做法是備嫩雞1只切塊,青木瓜兩三個切片或切成小塊,坐鍋熱油,下干辣椒段、草果、八角爆出香味,再下木瓜、雞塊、蒜瓣、姜片、蔥段炒至雞肉變成白色,然后加醬油上色調(diào)味,再加適量水至剛沒過雞肉,蓋上鍋蓋燜一會兒,待香味飄出時,揭開鍋蓋翻炒使其均勻入味。再將鍋蓋蓋上,至汁水收干濃香撲鼻,即可起鍋上桌。
白木瓜名雖不美,但其花卻是姿艷柔婉的名花,且花果色香兼?zhèn)洌瑲v來被視為觀賞名木。用白木瓜的老根培育出的盆景,造型雅致,莊重古樸。木瓜花開的季節(jié),深綠的枝葉間,或深紅,或淡紅,或粉紅,開滿成串成串的木瓜花,的確十分的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