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氣候寒冷,陰盛陽衰。人體受寒冷氣溫的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會發生變化。因此,合理地調整飲食,保證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充足,對提高老人的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使之安全、順利地越冬,是十分必要的。可是,不少人并不知道冬日飲食的禁忌,盲目地食用了一些食物,反而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為此筆者走訪了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朱生梁,為大家解析冬日飲食的禁忌。
關鍵詞一狗肉
寒冷的冬天,人們非常愛吃狗肉火鍋,狗肉營養豐富,而且產熱量大,增溫御寒能力較強。因此,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是,決不能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了狂犬肉,染上狂犬病。
同時,吃狗肉后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叫鞣酸蛋白質的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里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所以,吃完狗肉后不宜立即喝茶。
關鍵詞二橘子
橘子是含熱量較大的水果,一次性食用過多,不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導致“上火”,出現口舌干燥、咽喉腫痛等癥狀。因此,橘子不宜食用過多,若已“上火”,可用海帶50克,洗滌后切碎,煎水代茶飲,幫助去火。
關鍵詞三熱飲料
飲用溫度過高的飲料,可造成廣泛的皮膚黏膜損傷,蛋白質在43℃開始變性,胃腸道黏液在達60℃時會產生不可逆的降解,在47℃以上時,血細胞、培養細胞和移植器官全部死亡,所以不要在冬季經常飲用過熱的飲料。
關鍵詞四酸菜
未腌透的酸菜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進入人體血液循環中,將正常的低鐵血紅蛋白氧化為高鐵血紅蛋白,使紅細胞失去攜氧功能。導致全身缺氧,出現胸悶、氣促、乏力、精神不振等癥狀。此外,亞硝酸胺類化合物還是致癌物,特別是一些國民喜歡使用的腌制品中含量特別高,建議少使用為好。
關鍵詞五 飲食宜減辣
在天氣寒冷的冬季,不少人喜歡吃辣椒抗寒。可傳統醫學認為,辣椒雖能驅寒、止痢、殺蟲、增強食欲、促進消化,但膳食上應當講究五味(酸、苦、甘、辛、咸)調和,過于偏愛辣味,易造成臟腑陰陽失調,產生疾病。
肺氣過盛:辣味有發散、行氣、活血等功能,吃多了容易使肺氣過盛,耗傷氣陰,導致免疫力降低而罹患感冒,出現咽喉干痛、兩眼紅赤、鼻腔烘熱、口干舌痛以及爛嘴角、流鼻血、牙痛等“上火”癥狀。
濕熱加重:過食辛辣易加重體內濕熱,表現為皮膚痤瘡、血壓升高、痔瘡加重和鼻出血等。
因此,屬以下情況者尤其要注意在冬季適當減辣:1.體型偏瘦的人。中醫認為,瘦人多屬陰虛和熱性體質,常表現為咽干、口苦、眼部充血、頭重腳輕、煩躁易怒。如果過食辛辣,就會使上述癥狀加重,導致出血、過敏和炎癥。
2.甲亢患者。甲亢患者常常處在高度興奮狀態,過量吃辣椒等刺激性食物可加重癥狀。
3.腎炎患者不宜食用辣椒。研究證明,在人體代謝過程中,辛辣成分常常要通過腎臟排泄,能對腎臟實質細胞產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4.慢性胃腸病、痔瘡、皮炎、結核病、慢性氣管炎及高血壓患者。
關鍵詞六砂鍋菜
中國人喜歡用砂鍋燒菜,使用砂鍋燉制的菜肴,由于加熱時間過長,動物性食用原料蛋白質降解,水的化解能力減弱,凝膠液體大量析出,使其韌性增加,食用時口感差,不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而且用砂鍋燉菜,原料中的礦物質、維生素損失率高。另外,由于密封較嚴,原料中異味物質也難逸出,部分戊酸及低脂肪還存于原料及湯汁中,在熱反應中生成對人體有害的物質。
朱生梁醫師最后建議,冬天的日常膳食,可適當增加些“肥甘厚味”的食物,但不宜過多。到了冬季, 人體的消化機能比春季、夏季、秋季均為活躍,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強,食量增大,這反映了冬季機體對熱能需要的增加。當機體處于寒冷的環境中,要維持體溫平衡,就必須增加體內的代謝率,從而增加對食物的需要量,特別對脂肪性食物的吸收較好,攝食適量的脂肪有較好的抗寒耐凍作用,但不宜過多,以防發生高血脂癥和肥胖病。
冬季飲食的營養特點,即增加熱量,在三大產熱營養素中,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保持在平常的需要水平。熱量增加部分,主要應提高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量來保證。礦物質應保持平常的需要量或略高一些。增加熱量可選用脂肪含量較高的食物。維生素的供給,應特別注意增加維生素C的含量,可多食蘿卜、胡蘿卜、土豆、菠菜等蔬菜及柑橘、蘋果、香蕉等水果,同時增加動物肝、瘦肉、鮮魚、蛋類、豆類等以保證身體對維生素的需要。
冬季寒冷,人們食欲多有增加,但這并不意味著在冬季人體需要更多的熱量。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人體在冬季所需的能量與其他季節的差距并不大,因為人體的“激素鐘”在寒冷氣候下,運轉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