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安吉孝豐鎮(zhèn)有一款名菜——冬筍燉肉,這道菜還有一個故事。相傳,古人孟宗是一個孝子,某日,老母得病,想吃一碗竹筍燒肉。不料,是年冬季特長,大雪封山,竹筍遲遲不肯萌動春芽。老母病臥在床,別無它求,只想吃一筷竹筍燒肉。孟宗無計可施,那天冰凍三尺,漫天飛雪,孟宗脫光了衣服,跪在竹林前,懇求上蒼開恩,早點長出竹筍。一時驚動了天地,土地菩薩聽聞孟宗孝子之心,甚為感動。次日,只見屋前竹林泥土松動,土層微突,孟宗挖開一看,泥層下面竟然長出黃澄澄的竹筍,一個個肥短可愛。剝開一看,嫩白松脆。孟宗大喜,馬上拿回家,煮了一鍋“冬筍燉肉”端上。老母吃了之后,胃口大開,連聲夸獎味道好。說來也怪,沒過幾天孟母的病就痊愈了。這就是我國傳統(tǒng)“二十四孝”中“孟宗哭竹求筍”的由來,“孝豐”之地名也由此而得。
孝豐人吃冬筍的方法多種多樣,主要有兩款,一是冬筍切片炒腌菜;二是冬筍燉肉,而且大多燉的是腌肉,燒時, 冬筍切成滾刀塊,加上一些鮮五花肉,肥瘦得當(dāng),再烹入料酒、姜蔥等,用文火慢燉,也就是俗稱的“鮮咸合一”。
每到大雪天或者冬閑時期,孝豐男人多愛喝幾盅。因為飲酒時間較長,菜肴吃到后來容易變冷。主婦們便采用一種“暖鍋腳”,下面是陶瓷架和火紅的竹炭。她們把暖鍋腳放在桌面上,再把暖鍋放上。炭火慢慢地煨著鍋中的菜肴,鍋里的湯水微微沸騰,冒出濃郁誘人的菜湯香味。 男人們邊吃邊聊,吃了很久很久,鍋中的菜仍然熱乎乎的,而且湯汁越燒越濃,味道也越來越好。冬筍本來就是一種極鮮的食品,加上腌肉的咸鮮,味道好得難以形容,人越吃越有勁。難怪孟母吃了冬筍燉肉之后,一場大病也很快痊愈了。
到了年關(guān),在外地打工、求學(xué)、經(jīng)商的孝豐子弟都要趕回家過年。眾鄉(xiāng)親四海為家,平時難得一見。回家團聚時,兒時的朋友、鄉(xiāng)親又聚在一起了,自然要開懷痛飲。室外,寒風(fēng)刺骨,大雪紛飛;屋內(nèi),大家圍著這一鍋冬筍燉肉,筍嫩脆香,肉質(zhì)酥肥、咸香湯熱、味道醇厚,緩緩入腹,暖力漸增、濕涼頓去,眾人海闊天空地聊天。這樣的場景,時隔很久,都能讓人回味無窮!
現(xiàn)在,安吉餐館也有這一款“冬筍燉肉”。但是,卻用電磁爐或?qū)⒐腆w酒精放在金屬制的暖鍋里取代。煮出來的菜,我總覺得味道沒有鄉(xiāng)下那種炭火暖鍋燒得入味。大概是電磁爐受熱不均,火力不如炭火爐、瓦罐厚重耐久,或者說,缺少鄉(xiāng)里的那種濃郁的親情,其味也就要遜色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