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里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食品與生活》雜志第五期封面刊登了甜酒釀的照片以后,編輯部的電話被打爆了:“哪里有缽頭甜酒釀買”,來電詢問的讀者絡繹不絕。
于是我們采編人員紛紛出動,去尋找那久違了的美食缽頭甜酒釀。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在江灣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巷公安街尋覓到了,可以對我們的讀者有交代了。
清晨,走進這個位于滬市東北角的江灣古鎮菜市場,已是熙熙攘攘,好一派市井生活氣息。忽然,飄來陣陣甜香,循香找去,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看到了賣缽頭甜酒釀的小攤,“酒香不怕巷子深”,時間才7點,攤位前已經排起了長龍。
交談中得知“酒娘”阿姨姓張,今年50歲了,下崗后就做起了賣酒釀的生意,賺點小錢貼補家用。每天早晨 7點到9點,她都會準時擺出攤來,已經有十多年了。
“你的酒釀為什么香甜爽口與眾不同呢?”我好奇地問。
“做好酒釀的關鍵是原料糯米和酒曲,當然在制作過程中要保持清潔衛生”,她很自信地說。
原來她選用適合做酒釀的糯米,用的酒藥是從貴州老家寄來的中草藥配制而成,是祖傳的配方。貴州以出產名酒和醪糟等酒曲類食品聞名遐邇,那里民間祖傳的酒曲,堪稱神奇,往往能把平平常常的米飯點化成美味。張阿姨確實是制作酒釀的高手,她做的酒釀米粒晶瑩清爽,吃口甜潤,米香馨雅,酒香誘人。
張阿姨說:“酒釀十分嬌嫩,環境不清潔是做不好的。一切用具都不能沾生水和油污,否則雜菌感染,就會發霉長毛變質。先要把蒸米飯的容器、鏟米飯的鏟子和發酵米酒的容器都洗凈擦干,還要把手洗凈擦干,才開始制作。”她滔滔不絕地談起了食品安全:“酒釀是直接入口的,我的絕大部分顧客都是回頭客,我要對大家的健康負責。傷風感冒的時候,我是不做酒釀和賣酒釀的。”
“那酒釀除了燒酒釀圓子外,還有其他吃法嗎?”沒想到筆者的這個問題,引起了隊伍中的許多人的共鳴,“是呀,是呀,我吃來吃去就是和小圓子一起燒”。“對呀”,張阿姨一邊熟練地裝著酒釀,一邊幫我們解疑:“酒釀的度數很低,買回去后可以儲放在冰箱的冷藏箱內,開頭兩天,可以作為甜品直接生吃。冰鎮后的味道又甜又香,燒了吃倒是可惜了。等酒釀慢慢成熟后,熱一熱加小糯米圓子當點心吃,講究點么,還可以加點甜桂花。”對于酒釀的益處,張阿姨又提醒到“酒釀不僅有祛寒增暖、活血消腫等效果,還能增進食欲、有助消化,對于長期在空調間寫字樓里上班的白領尤為合適,也是產婦、老年人、兒童的滋補品。”
看張阿姨賣酒釀也情趣盎然,她買賣公平,童叟無欺。“你是要酒釀露和酒釀分開來裝還是合起來放?”“酒釀要放在包包的最上層以免壓破袋子。”“今天天氣熱,回去就把酒釀放進冰箱里”。不時傳來她寬厚溫柔的聲音和爽朗的笑聲。人們常說做什么像什么,張阿姨太像酒釀了:甜美、平和、自然。一清早采訪這樣一個對象,心境好透了,真是“酒釀不醉人”人自醉。
張阿姨的顧客不局限于江灣古鎮一帶,周末還有好多從其他各區慕名而來。一些海外游子,臨行還不忘到張阿姨處捎上一份酒釀,給那里的親人品嘗,聊慰思鄉之情。
買酒釀的隊伍中,聽見兩位年齡稍長的阿姨正在攀談:“老朝點是人家小販挑擔來,現在沒有了,只好到超市里去買盒裝的酒釀,量少價鈿又貴,味道更加不要談了”;另一個接著說:“啥個酒釀,簡直像是餿飯,沒有香氣,味道也不對頭,怪甜味賴在舌頭上,一點也不爽”。“經鄰居介紹才曉得,這里有好吃的酒釀”;“我在這個攤位一直買了9年了,這位阿姨從來沒缺斤少兩,而且東西又好。現在有鈔票還不一定買得到好東西來。”
是呀,這年頭物質越豐富,心里就越感到空蕩蕩,吃什么都味同嚼蠟,原來的自然之味正從老百姓的餐桌上日漸消失。
立夏剛過,酒釀也是時令美食。這時葵扇、草席同時上市,正是“綠窗初試蒲葵扇,入夏新嘗酒釀糟”。事實上,好的東西不在于貴,而在乎食者的心情。最可珍惜的,恰是那些有濃厚的鄉土氣息的食物;最可寶貴的,乃是那些存在于記憶之中的童年飲食。吃過了張阿姨制作的甜酒釀,才明白傳統美食的魅力,找到了那份柔情似水的感覺。就像上海那首膾炙人口的童謠:“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給我吃碗酒釀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