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粥
神曲15克,大米50克。將神曲研為細末,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水煎取汁,加大米煮成稀粥,每日一劑,連續食用3~5天。可健脾,助消化。
六曲,又名神曲、建曲、焦神曲,是由鮮青篙、鮮蒼耳、鮮辣蓼、赤小豆、杏仁等研碎混合,再與麥麩、白面等拌勻后,發酵而成,是中醫常用的調和脾胃、助消化藥之一。中醫認為,神曲性味甘、辛、溫,入脾、胃經,有消食和胃之功,適用于食積不化、脘腹脹滿、惡心嘔吐、泄瀉等癥。此外,丸劑中有金石類藥物難以消化時,常用它糊丸以助消化。故《本草綱目》言其“消食,下氣,除痰逆,霍亂,泄瀉,脹滿”。藥理研究表明,六曲為一種酵母制劑,其中含有維生素B復合體、酶類、麥角固醇、蛋白質及脂肪等,借其發酵作用,以促進消化機能,如所含的淀粉酶能促進胃液分泌,進而消化谷物類食物。中醫臨床主要借其助消化、健脾胃之功而治療脾胃虧虛、消化不良,煮粥服食,對老人脾虛食滯、消化不良有較好療效。也可以加些谷芽、麥芽、山楂同煎,增強消化功能。
綠豆粥
綠豆、大米各50克,白糖適量。將綠豆、大米擇洗干凈,先取綠豆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至綠豆開花后,再下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一劑,連續食用3~5天。可清熱解暑,利尿解毒。
中醫認為,綠豆性味甘、涼,入心、胃經,有清熱解暑、利尿通淋、解毒消腫之功,為夏日解暑除煩、清熱生津佳品。《本草綱目》言其“治痘毒,利腫脹,為食中要藥”。《隨息居飲食譜》言“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食藥醫鏡》言其“清火化痰,療癰腫痘爛,食之調和五臟,安精神,補元氣,潤皮膚,清暑解毒”。炎夏季節,暑熱熏蒸,大汗淋漓,常食綠豆粥,既可補充人體流失的礦物質,又可以飽腹防病、開胃消食,正如《本草綱目》所言:“綠豆粥,止煩渴”是也。
香薷粥
香薷10克,大米100克,白糖適量。將香薷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時調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2劑,連續食用3~5天。可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
香薷,又名香茹、西香薷,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全草。中醫認為,香薷性味辛、微溫,入肺、胃經,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之功,故暑天感邪致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腹痛,吐瀉者尤多適用。《本草綱目》言“世醫治暑病,以香薷為首藥,然暑乘涼飲涼,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藥,所以越陽氣,散水和脾……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如冬月之用黃麻。氣虛者不可多服。”藥理研究表明,香薷有發汗解熱作用,并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及腸胃蠕動,對腎血管能產生刺激作用而使腎小管充血,濾過壓增大,呈現利尿作用。因此,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既可預防感冒,又可增進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