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是一種感傷情調,懷舊是一種悲觀主義色彩。我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我又是一個積極生活的人。
——題記
一
我的目光不停地上移,從一塊又一塊磚及磚結構的優美砌縫向上,我看出,如基因排序一樣,一塊也不可缺失,才有了這古城門如此雄渾高大的穹隆強勢。穹頂拱衛下來,我坐在古城門下的石墩上,瘦小的脊背靠著厚重的大城門,門上鉚著的一個又一個大蓋圓釘抱殘守缺,門已枯朽。我默無聲息地望著。那時我四歲,記憶就從這里開始。我細細的胳臂東西一伸是古老的衙府和護城河郊外的荒涼,南北一量是占城墻的斷壁殘垣。我起身走去,從城門向東一個大漫坡,漫坡上去就是老府衙。老至追溯到元朝,歷經一百九十九任知府。府院深深,銷蝕的磚礫銷蝕著。府衙門前寬闊的廣場,兩側立著石獅。一道挺拔威嚴的照壁,寬二十多米,高五米余,灰青色的大城磚砌起,頂脊繕小青瓦,扣以紋飾瓦及檐頭瓦。而進人我眼簾里的已是行政公暑。一條民主街自府衙與照壁間橫貫過去,一筆抹煞了舊王朝的威儀。
照壁已被歲月剝蝕得不堪觸摸。風殘的大青磚失去了儀彩和棱角,墻根銷出了粉沫。從土到坯,酷燒成磚,矗立成墻,又悄然化為灰土,是磚的宿命。照壁兩端已變成了狹小的胡同口,走進去匯成一條小巷,小巷像一根長長的葡萄莖連綴起-嘟嚕-嘟嚕的人家。小巷直抵東西古馬道、古城墻、護城河。
我走進了小巷。我立定在東、西馬道與小巷的交匯路口,瞪著稚氣清亮的眸子,東望:一派朱門大院,石階石礎,青磚藍瓦,占足了紫氣東來的祥瑞,彰顯著權貴之氣。不由令人回單照壁前的街府。西望:疏落著些柴門茅舍,不蔽苦寒。兩相對峙,生態失調。如同現下,政府行政所在區域仍是一個城市的黃金地帶,住著權貴眷屬,被謂之富人區。貧富失調中,和諧顛撲求衡,善惡相互抵約。當貴婦們走出美容院將兜里多余的硬幣“當啷”一聲扔進行乞人的缽子里時,雙方心靈的,肉體的、人格的、情感的脹滿與丟失就全部完成了。顯貴們的悲善之情有了釋懷之處。無論情態怎樣,襄助貧弱總歸是人性善的釋放。卑微貧弱者盡管對財富權勢不無眼羨與嫉恨,自卑之下也會涌動出奮爭精神。社會因之色彩紛呈,生命過程有了滋味。也正是這種失調奏響出鏗鏘的社會進行曲。革命使大宅院被沒收為國經房。大宅院淪落了。大宅院件進了形形色色的小民,成了大雜院,猶如一幅富有寓意的漫畫。
二
我被命運的咒符裹挾進了大雜院。一個院落里住六七戶人家。堂室三間要住進兩戶十幾口人,扒門開戶,搭棚設灶,界墻頂光滑粗圓的木梁之上隔了高粱蔑席,可隔不斷兩戶人家夜間的灑尿聲。東家事、西家事,喜怒哀樂,笑鬧哭罵,還有鍋碗瓢勺“呼噠呼噠”拉風匣燒薪造炊聲全不能隔。天天都有趣事閑話。這方小民多半沒有正式工作,一家子有一兩個在國營單位做工人、當教員、營業員,就顯得很體面了。那時政府提倡生育,一家都是四五個孩子嗷嗷待哺,小民們真的是窮忙窮忙,孩子從肉體到心靈都處在饑餓狀態。其后長大了的這代人又被政府規定只能生一個。一個孩子被包圍在父母爺奶外婆外公一群暮氣橫秋的圈子里,被調理呵護著,雖衣食無憂寵愛有加,然天性童心遭受萘毒。先天后天都不足的上代人要把自己一生的缺失與渴望在孩子身上掙回來,金錢、知識、品位、尊嚴,還潛移著自身的偏狹和愚陋。因之,這方小民在以后幾十年里不見齊木靈秀之才。不開啟民智,生養私事尚且不能自覺,自然就被引進了荒謬的怪圈。
馬道對面的殘城墻是小民們生活的資源。從早到晚,小民們像螞蟻一樣從古老的城墻土上啃嚙著食物。馬道邊被清出一方方平整的坯場。刨土泡土、和泥脫坯,賣錢糊口。沿城墻根一帶家家都有坯模子。一個國慶節晚上,我跟著大人爬上殘城墻看焰火,一屁股就坐到了一把鐵鍬上,這把帶著光滑握把的短鍬成了我兒時開啟心智的唯一玩具。當然,我只會把半干的坯立起來,用銹刀修去毛邊,然后由大人們立成井字形涼干,碼好待賣。人們以低能的勞動方式一摞一摞碼著艱辛的日子。厚厚的城墻被刨平了,向下刨至墻根,刨出了蛇和白骨。白骨的磷光飛在夜間訴說著夯土造墻至到斃命土中的悲慘遭際。這寬厚的城墻一锨一锨,一夯一夯地筑壘,壘進了多少辛酸的歲月和生命。如今又一鎬一鎬地被刨,生命在這里顯得荒誕無聊。城墻根被人們刨得已和城河岸抹平,為爭土鄰里間開始發生口角,操起干戈,結了怨仇。城墻土終歸沒有了。小民們只有另謀生路。男的拉板車、當小工。女的給手工業廠子做外加工,納鞋底、糊藥袋、縫圍巾邊。一天掙得一元、五角,在大貧困下掙下一天一天的溫飽。護城河岸上的鬼柳樹葉、榆錢、槐花,河沿邊的野莧菜、燈籠棵、馬齒菜,皆為我食。顧不上品味,更無品位一說。這方小民誰看誰都一樣,貧而均,沒有窮人和富人;然政治劃分的階級成份又界定了人格的貴賤,滿足著人性的負面需要,日子過得倒也充實。
三
其實,甜酸苦辣都在日子里被人們品嚼著。東馬道因了大宅院而人氣旺,西馬道依舊落寞,沒幾戶人家。仍是土坯草房,倒也坐北面南開戶向陽。惟馬道邊沿有一間孤零零的茅屋,坐西面東,四不居鄰。門前空闊不設墻院,門口一瓦盆內長著一株綠蓮蓬的櫻桃樹。一老嫗整日坐在門檻內的小椅上,茫茫然顧望著路口。人們叫她瘋子,孩子們喊她瘋子奶。瘋子奶并不瘋,且長得漂亮,娥眉大眼,額頭飽滿,自然卷曲的花白頭發向后梳攏綰髻,操東北口音。瘋子奶是五保戶,每月靠居委會發給的八元錢聊以維持生活。鄰居們都不大跟她扯閑答話。她最喜歡引逗小孩到地門前玩。我們也常常在她門前蹦方、打瞎驢瘋玩。最是那初夏櫻桃成熟時,我們就格外地愛在她門前玩耍了。一盆鮮綠中綴滿小圓果,我們從青到紅一天天地盼,從橙紅到艷紅一晌晌地瞄,不過從不偷摘一顆。這時節瘋子奶經營得就特別用心,偌大的一盆,她躬著腰晚上搬進早上搬出,扎小草人插在盆邊嚇鳥,非等到櫻桃熟得像瑪瑙似地搖搖欲墜時,等到天氣晴好門前孩子最多時,方才摘些下來,在每一只小手窩里丟上幾顆。孩子們像小讒貓似地在她門前熱鬧著,這樣的熱鬧要持續好多天。直到瘋子奶摘下最后一顆櫻桃時,她臉上的興奮也就消失了。她依舊坐在門檻內向外望著,眼神游移不定。有一天,老遠的她亮開嗓門喊我,說她家來了客人帶了條狗問我敢不敢看。我還從沒見過瘋子奶家來過客人呢,便斗膽走過去,快到門口時又怕得躡手躡腳探著頭,剛瞅見那黃茸茸的頭就聽見“汪”地一聲狂叫,我拔腿就跑,大黃狗“嗖”地追了出來,我只覺頭皮發麻拼命猛跑,狗被主人叫住了。我嚇得渾身癱軟像掉了魂似的,發懵的頭顱里灌進了瘋子奶的大笑聲,笑聲異常地響亮刺耳,她大樂特樂,笑翻了天。真真的一個瘋樣兒。平素沒言失語發癡的她像老酒瓶一樣“砰”地一聲摔碎了,散發出濃烈的氣息。掩藏得太久太多的無告與無奈全部潑灑了出來,一時間宣泄得酣暢淋漓!瘋得那樣動情和動人。
當又一個初夏到來的時候,瘋子奶的屋門沒再打開,門前的櫻桃樹枯萎了,被鳥兒啄落了一地紅紅黃黃的櫻桃。居委會主任來了,一個黑長臉女人帶著兩個男人來到瘋子奶門口,鄰居們也圍攏了來。居委會主任叫那倆男的把門弄開,她捂著鼻子往里看一眼即刻退了很遠。“主任,去買口薄棺材?”一個男的說。黑長臉女人臉上閃過一抹譏笑,直視著那男的說:“值么?一個窖子,白白吃國家這么多年五保,就被子稿薦一起卷了拉城外埋了!”再沒人吭聲。良久,有人問:“她老家是哪兒的?”沒人應。主任走了。鄰居們也拉著孩子散去了。我回過頭望著那殘落地上的櫻桃。
四
那是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居委會主任統領一方小民,連綿不斷的政治運動為居委會主任更添風采。小民們多半文化知識淺陋,易愚弄;小民中被打上階級烙印的專政對象“五類分子”更是大氣不敢出一下。居委會主任就是小民頭頂的天,整日念著階級斗爭的咒語,使小民們亢奮而不安,泯沒了他們對于貧困的痛苦感覺,斗而治之。上面的官不大理會小民們的事,城市小民本來就是一個多余閑散的群體。居委會主任便在這上與下的間隙中做得瀟灑隨意。那女主任大模大樣走在大街小巷里,走在小民們點頭哈腰的逢迎里,怯懦討好的目光里。她高興不高興都可以隨意隨處發出呵斥,且透出幾分潑皮霸道的劣質來。文化大革命上上下下的官被揪斗了個遍,卻揪不到她頭上。居委會主任這頭銜排不到場上來;權力之爭、官場紛擾也擾不到這一層。她一任就是幾十年,風光著。人啊!誰能琢磨得透誰這輩子活得意滿志得呢。
在大雜院里,偏偏有個長著一雙鷂眼的女人不把居委會主任放在眼里,在她的生活發生了一次變故之后,她便常常坐在馬道路口罵居委會。這女人兩兒一女一家五口住一間房子,好在男人是中學教員,常年住校不在家。這女的日子過得啃苦。她看重每一粒糧食和每一分錢。孩子弄丟了一分錢,必遭一頓鞋底子猛摔;要是撒了飯菜,必得撿起吃下,稀飯也要舔起來。我一想起她逼著孩子伸長舌頭趴下舔飯的樣子心里就揪著,遇到這情景母親就趕緊把我拉進屋去。那年月人們大都穿布鞋,她便有了給鞋廠加工鞋底的活計。除了刮風下雨,她整日搬一把小椅往馬道路口一坐,一個鞋底夾板往雙膝間一放,錐針引線“咝咝”地納鞋底,納一雙二角錢;長年累月一個勞作姿勢無時無晌,腰和肩向前佝僂了,腰也不能直立,每起身手必得摁座。她盡管一刻也不愿停下手中的活計,可一雙鷂眼梭巡著七鄰八舍,說長道短一嘴的是是非非。她男人很少回來。男的斯文,不大和鄰人答話。偶爾,男的哪天回來了,路人就不見了她的影子,也沒了她的喳拉聲。她那鷂眼也就從別人家的窗格門縫里收回來,浮出了幾分溫柔,整個人兒換了個樣兒似的安靜溫順起來,孩子們也有了笑聲。不幸的是有一天男人突然在校自盡,犯了調戲女學生的罪。她跑到學校一頭暈倒在校長辦公室里。十幾天過去,她的頭發像麻一樣全白了。男的畏罪自盡,她沒正式工作,居委會主任便帶著人來動員她上山下鄉。她說:“那男人跟我啥相干?一年到頭不回家。”女主任笑吟吟地說:“你跟那男的不相干,你那仨娃是咋來得?”女的羞怒了,一頭撞在女主任懷里。女主任推開她吼道:“給我拉到群眾會上斗斗去!強奸犯家屬,想當壞分子可不難!”一連幾天居委會主任就帶著人來催她遷戶下鄉。那年月上山下鄉是政治需要,是一種懲治,一打成右派壞分子就要遣送下鄉。農民,一個偌大的被愚弄得麻木無知的群體,以貧寒與厚土接納著一切。女人知道,領著幾個孩子在地里刨食無論如何是吃不飽的,更別說讓孩子上學了。女人不再和居委會主任理論,索性一見她們來就發瘋似地往護城河邊跑,摔掉衣服“撲嗵”一聲跳進河里,半裸著身子罵,罵得照壁后、馬道邊的人全耳朵根子發燒憋在屋里竊喜,這女人宣泄了他們平素的積怨。一個人的自尊心被糟蹋了,她還能顧及什么呢?沒有了自尊,她還怕什么呢?她就這樣潑悍地捍衛住了自己在大雜院的居住權。從此,她坐在馬道口納鞋底了的時候罵居委會就像喝水一樣便當。左鄰右舍,誰要敢嘀咕她男人的事,八輩子祖奶都得遭罵。變態了扭曲了的人性像她的形體一樣佝僂著羅圈著,卻又倔強地支撐著。她以一種刁悍潑辣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存抗爭著,潑出了生活嘔心的酸水,辣出了活人的滋味。可那些唯唯諾諾只表達著奴性的小民們,又何以不是人性的扭曲變態呢?他們少有清晰的人權理念,被愚弄在政治斗爭為綱的大網里,人格尊嚴在斗爭的漩渦里被打磨得麻木或喪失,頂多觸發出些情緒化的躁悶與牢騷罷了。
五
這是一個令人沉悶的地方,有時彌漫著瘴氣。大院深處的劉嬸,一個長得白凈利落的女人,常被男人打得鼻青眼腫,更深夜靜時她那嚶嚶的哭聲總是引起母親的輕嘆。劉嬸柳眉杏眼,眼下長著一顆黑痣。相書上叫淚痣。難道人與生俱來就帶定了某種災性密碼不成?這密碼像遺傳基因一樣無法破釋,無法克服嗎?劉嬸男人是工人,他們有一個小男孩。小男孩長得尖嘴猴腮似的,一點不像他倆。男人一看見這孩子眉頭就擰成個疙瘩,一不順心揪著就打,打了還不準哭。孩子憋出了疝氣,走起路來兩條小細腿像鴨子一拽一拽的。他總躲著爸爸,一看見這當爸的同來就悄悄地溜出去,坐在大院門口的石墩上,不安地時不時向大院深處望上一眼,一聽見他爸的聲音就悸悚地站起身來。直到劉嬸又添了一個孩子,這小瘦猴便被送回了鄉下奶奶家。小瘦猴這年四歲。沒過半年,鄉下來信說小瘦猴患腦炎死了。劉嬸瘋了似地跑去要回了孩子的尸體,用小匣子裝了,把他葬在城外清河邊一片芭茅地里。坑挖得很深很深,挖坑下葬,她不讓男人靠近孩子一步。從此以后,那男人不再打罵劉嬸了,可夜里還能聽到她嚶嚶的哭聲。劉嬸常去河邊上墳,把剪糊得極精致的小孩四季紙衣放在墳頭上燒,燒著哭著,手指摳進墳頭的土里。生命中的無奈與偶然釀就的悔恨煎熬著她。小瘦猴歿時四歲多點兒,對死亡沒有恐懼概念,但對人生充滿了恐懼與不安。從生到死不過四個春秋,為何生而為人,緣何遭遇不能承受之重的傷害,他瞪著永遠不解的雙眼。小瘦猴化成了一片磷火,在河邊的芭茅叢里自由地飛舞,不再悸怵那個做父親的憎惡的目光和歹毒的毆打。有人說劉嬸結婚不滿七個月生下了這孩子,懷的是她表哥的孽種。有人說這孩子可憐得很,其實是被這男的家里人折磨死了。后來,清河改了道,芭茅地蓄滿了水,清流渺渺而去,小男孩的幽魂歸向何處?是否一不小心又被哪一對做愛的男女攝了去?但愿再不要投錯了胎。
六
我逃離這片令人窒息的瘴氣,于天地間做了一個深長的呼吸。我走向護城河岸,俯仰上下,腳底匍蔓著綠茵茵的葛巴草,腳掌貼在上面,有了一種鮮活的感覺。我常在陣雨過后赤腳在上面飛跑,濺出童心里的無限快樂。這生命力極其堅韌的葛巴草,長年累月牢牢地抓著地力,任人踐踏,歲歲枯榮,像小民們的生命。頭頂高大的鬼柳樹冠,濃郁的綠葉在充足的光合中篩漏下光束來,嫩鮮的葉兒可以果腹,可以嚼出青澀微苦的味兒。河水清清亮亮從小石板橋上漫過。我嫂嫂蹲在那兒浣洗衣裳,這是一個發辮垂腰的淳樸的農家姑娘,槌衣聲從她手中揚起,似凈麗的音符掠過水面。我嫂嫂手中的肥皂滑落進了水里,她連忙伸手去撈,卻撈出了一枚又一枚銀圓。這是一個真實的童話,發生在毛澤東時代。我嫂嫂一會兒就摸出了幾十枚,還抓出些泡爛丁的牛皮紙。幾十枚銀圓在青石板上閃著水光,我嫂嫂用水淋淋的衣服兜了徑直走到居委會。居委會主任說:“這是階級敵人干的!怕抄家抄出來,扔進水里了,階級斗爭真復雜,我們得發動一次猖狂進攻!”嫂嫂“咝”的一聲笑了半截趕緊憋住,笑音在嗓眼里撓了個癢癢被噎了進去。居委會主任立即讓人寫了張大紅喜報,敲鑼打鼓送到家門口,貼在院里,表揚嫂嫂拾金不昧。我們這個籠罩著政治陰影的家光榮了大半天。那年月,政治靠階級斗爭;德化教育靠毛澤東著作“老三篇”,人人學不釋手,每每早晚頌讀,思想之虔誠,形式之篤定,尤甚于宗教。這種政治下的德化教育無疑非常成功。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民儉官廉,均等貧窮。穿補丁褲子猶如時下飄肩黃發一樣時尚。而今被藥水染黃的發絲中卻飄散著對西方資本社會由衷的頂禮膜拜,發散著半個世紀的嘲諷。那時,財富則是炙手的烙鐵,扔掉了銀圓就是扔掉了資產階級罪證。
這扔銀圓的人大概是大宅院里原先的富人。然馬道東邊幾處大宅院的富人早都被趕下鄉接受改造了。惟有這大院西角落里被隔出的半間半坡山房子里還住著一個原來的房主人,一個死了父母的孤兒。孤兒靠乞討維系生命,若遇雨雪天氣便蜷縮在屋檐下,巴望著鄰居們給他一勺半碗殘飯。他是社會廢棄的垃圾,被扔在大院的角落里。銀圓之于他也是垃圾,他早已不知銀圓為何物。長大了的孤兒,只知道喜歡姑娘媳婦。他一看見女孩子就傻笑著攆,人家越跑她越攆,人家真的站定了,狠狠地罵他幾句,他倒“嘻嘻”地笑著走開了。在馬道路口若遇獨個過路女的,他冷不防上去就是一掌,拍到人家屁股上。有了這毛病,鄰居們開始罵他,不再給他飯吃,男孩們開始打他,有時被打得鼻眼烏青。一度時間,他離開了馬道口,等他再出現的時候,臉色土黃,骨瘦如柴,臉上再喚不出一絲表情來。就是有男孩再用石頭砸他,他也毫無反應。他腋下夾著爛碗,木頭一樣往人家門口一戳,不吭不動,眼瞅著地,大宅院里這個惟一富人的后代已形同槁木,只表達著生物的第一基本需要——吃。
若干年后,一枚袁大頭銀圓可以賣一百元人民幣。被貧困折磨了大半輩子的嫂嫂一說起這事,難免生出一種復雜心理,說到居委會主任那句“猖狂進攻”的名言,嫂嫂再不打噎,總是順順溜溜地笑出聲來。令小民們憤憤不平的是那居委會主任后來還真的猖狂了。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發生變革以后,女主任像很多當權者一樣利用手中的權利,以最便當的方式承包了居委會設在民主街上的一個小旅館。隨著改革的進展,她索性以最低廉的價格買下了小旅館。開始覺醒了的小民們說,“這個價,折來折去,等于白送了。這是拿公有資產打水漂兒。”“小旅館算個啥,現在國有資產到處流失,被一些當權者變相侵吞,巧取豪奪。”“只要不流出國門,在誰手里都一樣,與小民何干?”“不一樣,過去資本家的資產要靠幾代人奮斗積累,現在利用權利一夜致富。富得臉皮下埋金絲美容,提著錢箱出國嫖賭。老百姓日子怎樣?社會如何和諧?”不過說到底居委會主任只算是小魚毛蝦,排場不到哪兒。這個老得不能再當主任的女人悄悄地經營起暗娼勾當來,不知在哪兒弄來幾個“野雞”,使小旅館的生意紅火起來。然小民們播散信息如同旋風。一日夜,小旅館被派出所民警端了老窩,拎出了一串兒“野雞”來。女主任的貪欲、猥鄙昭彰在眾目之下。小旅館被封受罰,女主任被帶到郊外,雙手銬在大樹上,合抱著粗樹干直直站了一天一夜。這夜,黑黢黢的樹影下,瘋子奶的幽靈是否會閃現?也正值那櫻桃成熟時。
一切都是那樣地具有諷刺意味。
七
這是一片灰色的居民群。我知道自己原本不屬于這里,將來也不屬于這里。在離開她許多年后,我突然感到她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她打濕了我的眼睫。我四歲始來這里,稚嫩的生命在這里遭遇了第一次銘心的肉體疼痛和人性善良的雙重啟蒙。我清晰地記得當我剛邁出照壁巷口,被一輛飛來的自行車撞倒在民主街上,銳疼刺辣辣地即刻遍布全身,身上滲出一道道殷紅的血。我尖利地號啕起來,以抗拒鉆心的疼痛和血的恐怖,發泄著對撞我人的敵意與憤怒。騎車人扔下車子急忙抱起我,從照壁巷口一路喊去:“誰家的孩子?誰家的孩子……”他的聲音顫抖著,滿臉是汗。那是夏天。我被他托在懷里,淚眼映過一家家屋檐,走過長長的巷子,終于被母親接進了懷里。那人汗濕的白上衣上粘滿了灰和血斑,他充滿恐慌與歉疚的臉上表達著愿意承擔一切的誠懇和善良。母親沒有發出責難。疼痛、忍受、善良、歉疚、寬容,這些肉體與心靈的初始意識同時滲進我幼稚的心里,伴隨著錐心的疼痛,我做人的這些理性與情感開始發萌,人生要在如是種種的交織中走過。照壁小巷給了我召示和啟悟。雖然這里留有我少年時悵然憂郁的腳步,但首先叩擊我心扉的并不是邪惡。
這方低生存方式下的弱勢群體,幾十年來并沒有耽延人口的繁殖。人口先是脹破了大雜院嚴整的格局,人們扒開房子的后墻、院墻,向馬道擴張;然后越過馬道向城墻根,向城河坡筑巢造窩;一直把水泥柱子栽在護城河的中央,至到房舍鱗次櫛比。這原本是城中之城府衙前的通衙馬道,如今像一片大闊時被蠶食得只剩下細細的葉絡了。
二零零五年,是三十三年來最寒冷的一個冬季。馬道路口燃著一堆通紅的篝火,在雪后蒼白的天色里顯得異常美麗動人。我朝這里走來,來看望我的寡嫂和侄兒,再看看我曾經住過的院落。兒時的足印就要隨著照壁、馬道、護城河被徹底顛覆。房地產開發商將在這片灰包的民宅上造出一大片仿古建筑群來,復現明清衙門的成儀和衙府周遭的繁榮。這片小民將被富商驅散。馬道東邊再度瑞氣浮浮筑起一片豪宅,彰顯出一種爆發戶的淺薄、乏味、浮躁與鋪張。
篝火在美艷地燃燒著,火焰不大,新柯舊木很是耐燒。燃燒著房前屋后被砍伐的大樹枝干,七鄰八家破舊的窗欞、門框、桌腿、破凳……不停地有人往火里添柴,火紅通通地燒著。火堆旁支著兩張麻將桌,大男人小媳婦扎堆在一起,“嘩嘩啦啦”的麻將聲在冬雪未化的冰冷里清脆地響著,在這片灰色的民宅上空播散著。就要做鳥獸散的人們用這堆篝火來消解離散的怨愁,在麻將聲里饕餮著鄰里情意最后的盛宴。當年刨城墻土的老輩人多已故去。惟有那滿頭霜白的凹眼老婦依然靠著小椅坐在馬道路口,一種強化了的生命意志使她成為這老一輩人中最長壽者。她覷眼望著那堆火。大宅院里那個惟一的房主孤兒,已頭發花白,縮肩夾膀夾著爛碗遠遠地呆立著,失神地瞅著火苗。小民們幾十年的恩恩怨怨,小民們的感情意識,善良與同情、俠義與熱誠、自私與惡毒、狹隘與吝嗇,都在火焰里動情地燃著……紅艷的火光驅不盡這一隅層層疊疊沉郁的灰色。當那雄渾的城門轟然坍塌,化為垃圾,小民們便在這里營造出一片低矮密集的窩巢。數十年來寬展清亮的城河水漸變成腐水臭溝,泛起招蚊惹蠅的浮漚。
如今,這片民居又將化為垃圾。這是社會進化的必然,而這進化之于歷史僅是一瞬,之于個體生命則是一生一世。你不能不感喟進化的艱難。篝火通紅的光焰里映照著的乃是一個仿古造古承襲著封建基因的怪胎。一個時代的歷史在這里劃了一個荒誕滑稽的圓,似乎又回到了起點,如同零蛋。這大概就是我中學里學到的“歷史呈螺旋式上升”。我不知這是一種邏輯規律還是一種陳腐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