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的杜鵑花
在伏牛山區,杜鵑花是一種很普通的花,到處都是,郁郁蔥蔥,望不到邊。每年五月,滿山披上新綠的時候,杜鵑花開了,開得漫山遍野,開得如火如荼。家鄉的杜鵑花,多是紅的,像一簇簇跳躍的火苗;白色的杜鵑花,可稱得上伏牛山一絕,潔白晶瑩,一如美麗的雪蓮花,紫色的杜鵑花,似乎不多,很少看到,一旦看到,那是一山的紫了,如一片片的紫金花,紫的灼眼,十分的壯觀。“回看桃李都無色,映得芙蓉不是花”,白居易的詩,寫的恐怕是杜鵑花的氣勢吧。
杜鵑花在我們家鄉并不叫杜鵑花,它叫映山紅,也叫繞山紅,但意思差不多,一個是說杜鵑花盛開時,把山都映紅了,一個說,杜鵑繞著山生長,花開時一圈一圈往上開,一直開到山頂。兩種叫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根據植物的生長狀態,為它命名,這也是很地方性的一種叫法,它同時也說明某一種植物的普遍性。
在伏牛山,杜鵑是個大家族,雖然品種沒有云南、西藏、四川多,但也相差無幾。伏牛山空氣潔凈,遍布著淺山、深山和高山,冷涼的氣候,潮濕的空氣,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同時,伏牛山土質疏松、濕潤,富含腐殖質,是適應杜鵑生長的酸性土壤。因此,伏牛山多杜鵑也在情理之中。
我的家鄉多杜鵑,可我所住的村子沒有杜鵑,我在18歲前,是沒見過杜鵑的,更沒看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我第一次見到杜鵑,是在一個親戚家,那天我們上山砍柴,突然就看到了一片火紅的花,很是壯觀,那朵朵紅云,棵連棵,枝連枝,一簇簇連成一片花海,姹紫嫣紅,流光溢彩。灼灼火焰般開放的杜鵑花,鮮活了漫長冬天給萬木帶來的壓抑氣氛。親戚告訴我:這花叫映山紅,山上多著呢,再過幾天,一架山都紅透了。
我后來看到很多的杜鵑花,最多的是家鄉的。云南、四川的杜鵑花我看的也不少,有嫣紅、紫紅、淡紅、淡青、白色、金黃等,花色、形狀基本一樣。不管在哪里,所有的杜鵑都是連成一片的,它們根相連,枝相連,龐大的家族,連在一起,相互攙扶,共同抵御風霜雨雪,戰勝困難。這讓我想起了時下所說的“團隊精神”,我個人認為,杜鵑花所具有的就是一種“團隊精神”。其實,杜鵑花還有一種精神,那就是染著冰雪的精神。許多的花,它們都開的十分美麗,但是它們,容易過早地凋零,片片落紅,像哭泣的淚。然而杜鵑花,它卻與眾不同,它們總是不肯輕易地凋零,而是慢慢地枯萎,枯萎后的花瓣,依然繞著枝頭,不愿離去,等待新生命的萌發。
嚴格地說,杜鵑花并不是最美的花,花的形狀很單調,也缺少了許多花那種淡雅的清香。但是杜鵑花,它是許多花無法可比的,它的氣勢,它的整齊,它的強大,使許許多多的花兒望而生畏。試想,有那一種花可以遍開山野,燎原一座大山。我想,沒有。
有人說,杜鵑花是一種很中國的一種花。他說,“這個很中國,在我的理解里,大約相當于杜甫說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心理態勢情感走向,如果體現在瀟灑飄逸如李白者身上,也就成了‘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宣城見杜鵑花》)。而我個人的理解,沒有過多情感成分,它的很中國,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團隊精神”,延伸開來,那就是“民族精神。”
杜鵑花既是我國的十大名花之一,又是位居三大自然花卉之首的名花。不僅是有名的觀賞花卉,而且還可以入藥治病。據資料顯示,杜鵑花有化痰鎮咳、清熱解毒、活血止血的功效。但在我的家鄉,很少有人知道它能治病,也很少有人用它治病。但民間有人用杜鵑花熬水治療扭傷淤血,據說效果不錯。
在許多杜鵑花的文章中,有人把杜鵑花視為愛情的象征,喻為愛神的降臨。我認為,杜鵑花是與愛情有關,但那是凄美的愛情,帶有太多的悲劇色彩。在伏牛山,就有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在伏牛山,住著一對年青的的夫婦,丈夫叫牛貴,妻子叫鵑娘。夫妻恩愛,男耕女織,日子過得和和美美。妻子鵑娘長的端莊秀美,是出了名的大美人。當地的縣官好色,聽說鵑娘貌美,欲霸占鵑娘為妾,便逼走牛貴遠做苦力,將鵑娘霸占為妾。鵑娘誓死不從,撞死在一塊石頭上,變成了一只美麗的鳥兒,漫山遍野地尋夫,聲聲呼喚,聲聲哭泣,滴滴鮮血染紅了杜鵑花。凄美的傳說,賦予了杜鵑花溫婉的感情色彩和靈性,歷代的文人墨客在詩書中加以渲染,讓杜鵑花披上了一層神秘迷人的光環。
杜鵑花的愛情故事的確是優美的,但對我而言,沒有了太多的吸引力,我早已過了追求愛情的年齡,沒了激情。就算有,我也不愿遭遇那樣的愛情。但是杜鵑花,它對我而言,有著太多的魅力,讓我喜歡。每年花開時節,我常常與文友們一起登山,看杜鵑花,在密密麻麻杜鵑花叢中,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似乎又找回了失去的青春歲月。
我曾經打算挖一株回來,養在陽臺上,在我看書看乏的時候,端一杯菊花綠茶,看它凝綠的葉,嫣紅的花,做些青春年少的夢,倒不失為一件雅事。或像白居易那樣,作些懷想:“憶君不見坐銷落,日西風起紅紛紛。”我與文友說了,文友笑說:“杜鵑不宜移栽,移栽必死。再說了,在陽臺上栽棵杜鵑,孤單單的,那有現在這樣的氣勢。”想想也就罷了,像我等生活尚無著落之人,整天為生存奔波,哪來的閑情雅致,不栽也罷。
但心中總是留有一絲遺憾,杜鵑花,畢竟是我鐘愛的花啊!
留魂的山茶花
山茶花,那是一種美麗的花,野生的山茶花,在我的家鄉河南,是沒有的。我們現在看到的山茶花,都是人工培育的。我所在的單位里,就有幾株山茶花,花開時,我感覺那花有種病態,蔫蔫的,少了些生氣,少了點神韻。我想,大概河南的土壤不適應山茶花生長吧。
最早認識山茶花,是在二十多年前,一個叫保山的地方。那時,我剛入伍,十六七歲,很青春的年齡。我那時在一個叫板橋的鄉村集訓,住在老鄉家。云南保山是山茶花的故鄉,她家的院子里,有兩棵山茶花。我們去的時候,上面掛滿了花蕾,當時也沒人在意,兩個月后的一天,突然就開滿了嫣紅的花,朵朵茶花,像火一樣,紅得耀眼。而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碩大的花朵,似乎要把枝條壓折。我見過枝條被累累果實壓垮的果木,卻從沒見過被自己的花朵壓彎了腰的花木,大概山茶花是我看到的唯一的一種花吧!
我在云南三年,看到過許多山茶花,云南的山茶花以紅為基調,粉紅、桃紅、艷紅、紫紅,也有紅白相間,或白中透紅的。我還看到過白色的山茶花,不多,很少看到的。白色的山茶花,是浪漫的、純潔的,透著一種清雅的氣質。看后,突然感覺到,在花的面前,自已的委瑣,白色的山茶花,那是一種令人心靈純凈的花。
在云南,真正讓我震撼的是騰沖的紅花油茶。我在1981年與戰友去過騰沖,那時騰沖好像是保山轄內的一個縣吧。那是一個初春,一個家在騰沖的戰友,專門邀請我們去看茶花的。作為云南山茶花的故鄉,騰沖的春色是被紅花油茶染紅了,轟轟烈烈地瘋長著萬余畝的紅花油茶,簡直就是一個天然的山茶花園。那里地處深山,似乎是山茶花的理想生存地,成片的山茶花枝繁葉茂,花色艷紅,顯得生機勃勃,透出非凡的風骨。那次去的時候,正是茶花怒放之時,漫山遍野,千樹萬樹噴紅吐艷,到處都是一片花的海洋。美麗的茶花,火一樣地紅,那種美,是無法形容的,很多年一直無法忘懷。我常想,那樣的場面,可能無緣再見了。就是能再次看到,怕也沒有了當年的神韻。畢竟,那時的茶花,還沒有遭到人為的破壞。
聽說,現在野生的山茶花多被挖走移栽,許多紅花油茶進入普通人家的庭院,人工栽培和天然雜交導致的自然變異,使紅花油茶這絢麗多姿的家族佳麗疊出。培育出了別具特色的新品種達80多個,其代表品種如“牡丹魁”、“雪皎”、“花魂”、“倩雪”、“玉女”、“春暉”等。但野生資源的減少,不能不令人擔憂。
山茶花在世界上共有120種,中國多達有95種。從植物學上講,山茶花廣義是指山茶屬的觀賞花品種。分為五類:第一類叫華東山茶,又稱日本山茶、川茶、小茶花,灌木類。第二種是云南山茶,又稱滇茶、南山茶、大茶花,喬木類,第三類叫茶梅,灌木,產江浙一帶,特點是秋季開花,雖小,卻有香味,第四類,即野生山茶和栽培的白花油茶與紅花油茶;第五類是金花茶,花多黃色,以廣西為多。在這五類山茶花中,我僅看到過云南的山茶花。也許是云南山茶花見的多了,我總覺得最美麗的山茶花,是云南的。云南的山茶花具有天生的花姿麗質,它干美枝青葉秀,花色艷麗多彩,花型秀美多樣,花姿優雅多態,氣味芬芳襲人,使人觀后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得到極大的美的享受。
對于山茶花,我是崇拜的,每次去看它,我都是懷著一種虔誠的心情。山茶花,它像梅花,別具風骨,藐視風寒,傲箱斗雪,頂凌怒放,給嚴冬增添色彩,給萬物帶來春的希望。每次見到它,都會受到堅強、剛正的高潔氣質的熏陶和激勵。所以,古往今來,它為世人所喜愛,為文人墨客所傾倒。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詩曰:“東園三日雨兼風,桃李飄零掃地空。惟有山茶偏耐久,綠叢又放數枝紅。”陸游的詩,說的就是山茶花藐視風寒,傲箱斗雪的精神。大清乾隆帝觀賞山茶花后,大為贊賞,遂作《詠山茶》詩一首:“火色寧妨臘月寒,猩紅高下壓回欄。滇中品有七十二,誰能一一取次看。”
山茶花的美,受到了今人的普遍熱愛,它不僅走進了千家萬戶,也吸引了眾多文人的目光。楊朔在《茶花賦》中寫到:“一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楊朔的醉,是醉在茶花吧。他接著寫道: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茶花“報春”、“知春”,可謂是其“花魂”之所在。當代文化名人鄧拓留有《山茶花口占》一詩,云:“紅粉凝脂碧玉叢,淡妝淺笑對東風。此生愿伴長春在,斷骨留魂訴苦衷。”鄧拓同時寫出了茶花外表和內在的美,托物寄興,表達“愿伴長春”,即使“斷骨”也“留魂”的高尚襟懷。
山茶花作為著名花卉,它的美自不用多說。山茶花除了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外,還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它的花、莖、葉,均可入藥,具有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的作用。山茶花的籽,還可以榨油,茶油不僅可作烹調油,還有很多用處,據《農息居飲食譜》中記載,茶油可潤燥、清熱和利頭目。《隨之居飲食譜》記載:“茶油烹調肴饌,日用皆宜,蒸熟食之,澤發生光,諸油惟此最為輕清,故諸病不忌。”如此看來,茶油還具有延年益壽和養顏美容的功效。
我在云南時,就看到過當地農民榨油的情景。秋天的時候,山茶便掛滿了茶果,熟透了的茶果,經太陽一曬,便落到地上。農民背上背簍,把茶籽撿回后,炒熟后榨油。那時還沒有榨油機,榨油的工序很復雜,好像石磨、繩子、棒棰等工具都用上了。很費力氣的,常常累得滿頭大汗。聽說現在榨油已用上了榨油機,省工、省時、省力氣,而且榨出的油質量還好。畢竟,時代在進步。
我是1983年離開云南保山的,回鄉后,在農村務農,再也沒有見過山茶花。直到1997年,我所在的單位里,才有了十多盆山茶花,記得我所在的辦公室也放了一盆。十多年后重見山茶花,激動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我對那盆山茶花十分的寵愛,每天早晨,我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澆花,誰知,沒過多長時間,慢慢地枯萎了。后來查閱資料知道,山茶雖然喜濕潤,但土壤不宜過濕,特別盆栽的山茶花,盆土過濕易引起爛根。我想,我的那盆山茶花,可能就是被我澆死的。為此,我心疼了好多天。
山茶花的美麗,使它身價倍增。市場上的山茶花,每株價格大都在幾十元,有的上百元,上千元的也不鮮見。美麗的山茶花,在帶給人美的享受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據報道:在宜良縣舉辦的“2007宜良旅游文化花街節”上,一株一米左右的云南山茶花“朱砂紫袍”標出了18萬元的價格。而“大理中國茶花街”上,一株“恨天高”更是報出30萬元的驚天價格,創造了云南山茶花有史以來的神話。我聽后,覺得不可思議,想那些買花的人,不是傻帽,就是神經不正常,一株山茶花,30萬元,燒瘋了。
不過,想想也是,花事隨國運,國泰民安,民安花好,國家昌盛,人民富裕,花30萬元買株花也在情理之中。突然就想起了唐官堯在《茶花賦》里寫道:“滇土繁花品,而山茶最奇,十月即放,蓋中原所未有也”。是啊!買一株奇花,置與室內,閑暇之時,看花開花落,聞著若有若無的淡淡幽香,帶著陽光般溫暖的心情,在花瓣里尋一些悠長的意境,豈不是人生一大雅事。如此想來,我也有了買一株的欲望。
凝香的桂花
在所有的開花植物里,我最早認識的是桂花,那是小時候奶奶告訴我的“吳剛伐桂”的故事。在所有開花的植物里,我與它們相伴時間最長的也是桂花。打我記事起,我家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桂花樹,直到我中學畢業,我當兵時,部隊的營房邊,有幾棵桂花樹;我在南召聯社時,聯社的大院里,也有一棵桂花樹;我現在單位的那棵桂花樹小了一些,但枝繁葉茂,開滿了花兒,撲鼻的香,很遠就能聞到。
我個人認為,我與桂花是有緣的。一個人,能與一種植物幾十年相伴,怎么說也是一種緣分。我老家的那棵桂花樹,在我中學畢業的那年,因搬遷被砍掉了;部隊的那幾棵,我已離開二十多年,不知是否還在開花;南召聯社大院里的那棵桂花,已有碗口般粗,幾天前我還去摘過桂花,制作的桂花茶,現在正在喝著呢!單位的那棵,花開了幾天,花朵就被摘走了。看來,喜歡桂花茶的人還不少呢!
桂花是那種平淡無奇的樹,沒有什么珍貴的地方,它不像蘭花、牡丹、玫瑰那么嬌貴,沒有人像養名貴花草那樣,對它百般寵愛。它的花朵也很樸素,既不大也不艷,很普通的那種碎花,沒有人看見桂花會發出驚奇的叫聲。我后來聽說桂花是中國十大名花,當時就覺得不可思議。記得當時我還與文友喬闊進行了一番爭論,我認為桂花太平凡了,不能進入十大名花的行列。喬闊認為,在眾多的花卉中,有三種花最有資格進入名花的行列。一是蘭花。自古以來,研究蘭花的專著最多,從宋代羅愿的《爾雅翼》到明代張應民的《羅籬齋蘭譜》以及清代的《蘭蕙同心錄》,今人研究蘭花的更多,不可勝數。二是牡丹。牡丹也被世人關注,歷代文人吟詠牡丹的詩作居十大名花之首,多達400余首。三是桂花。桂花在民間影響深遠,典故、傳說最多。如“吳剛伐桂的典故”、“蟾宮折桂的典故”、“桂花仙子的故事”、“桂花酒的傳說”、“桂花茶的傳說”等,可以說,天上人間,都對桂花情有獨鐘,桂花列入十大名花應該是眾望所歸。
我對桂花絕對沒有偏見,甚至喜愛有加。我雖然與桂花相伴幾十年,可我根本沒有仔細的觀賞過桂花,桂花美在哪里,我并不知道。與文友喬闊有了桂花之爭以后,我才對桂花有了一些關注,2004年中秋前夕,我與單位的同事到湖北成寧辦事,發現成寧那地方桂花成林,問后方知成寧是“桂花之鄉”。在欣賞桂花時,一位同行的游客告訴我:欣賞桂花,要先聞其香,后覓其形。他說:桂花之美,絕不以外表取勝,它們總是與世無爭,有的站在山澗,有的長在墻角以及小小庭院,但那種濃香是葉片無法遮攔的,是溢出來的。
那次觀賞桂花,讓我對桂花有了新的認識。以前,我總認為,桂花是沒有什么欣賞價值的,細碎的花朵,那么的不起眼,缺少了一些花的屬性,不是根本意義上的花卉。那次看后,覺得藏在葉子下面的花朵,一串串,細小如米粒,色澤賽黃金,質地嫩軟如凝脂。突然就覺得,桂花,的確是一種奇花。難怪李清照用“揉碎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來贊譽它。而它的香,可以說集清香、雅香、幽香、甜香為一體,那香,香得讓人心神陶醉。宋人陳亮日:“是天上余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
桂花的香,我是熟悉的,也喜歡它的香,還有點癡迷。我這人喜歡喝茶,茶葉自不用說,雖沒特好的茶葉,但一般的茶葉,還是經常有的,菊花茶我喜歡與茶葉一同沖泡,菊花的味道喝出來了,卻少了茶的清香,但我喜歡那沉浮在水中的白的花、綠的葉,它讓我看到了生命的復蘇;桂花茶我更喜歡,每年,我都會采摘一些桂花,制成桂花茶,喝上一兩個月。
桂花茶的制作方法很簡單,把采摘來的新鮮桂花,用一比三的比例放在茶罐里,茶葉吸取了桂花的香氣,桂花自然就慢慢地干了,這就是桂花茶。制作桂花茶,最好的茶葉是烏龍茶,用桂花與烏龍茶制作桂花茶,不僅茶香味美,還有一種細膩溫潤的感覺。當然,用綠茶制作桂花茶,味道也很佳,我就喜歡用綠茶,沖泡后,很是悅目。飄浮在壺面的桂花,仿佛活著,純凈、明亮。制作桂花茶時,切忌把桂花晾干,晾干后的桂花香氣就飛走了,喝起來寡淡無味。
人們喜歡桂花,似乎寓意著某種期盼,我想,那是對親人圓聚的期盼。桂花香濃時,月兒格外圓。桂花飄香時,月光格外地美,往昔慘白、冷傲的面容,也變得圓潤而溫柔,脈脈地凝視人間的相聚和團圓。試想,沒有飄香的桂花,那些漂泊在外的親人,怎會匆匆的趕回故鄉,那久別的目光怎會深情地凝望?花香月圓,良辰美景,且歌且舞且醉的場景,總是在濃濃淡淡縈繞不去的桂花香中出現。桂花,寄寓了太多的思念。
寫到此,我對桂花的美方有所悟,桂花的美,美就美在它的樸實。對于桂花,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一首《鷓鴣天·桂花》,寫出了桂花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同時對屈原的不收桂花入《離騷》感到遺憾,可見李清照對桂花的熱愛。現將全詩附于文后,供欣賞:
“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留香。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放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收”。
高潔的蘭花
蘭花是貴族花。說它是貴族,是因為沒有比它身價再高的花,一盆花賣到幾十萬、上百、上千萬元,這是許多名花名草可望而不可及的。這樣的花,只有貴族才能買得起,一般的人家,是養不起的,貧民就不用說了,除了山上的野生蘭草,那些名貴的蘭花,他們恐怕一輩子也見不到。擺在貴族家里的花,自然也就成了貴族。
說蘭花是貴族,并不是我的首創,古人早就把蘭花列入貴族的行列。自魏晉時期起,官員就實行了等級制度。將官分為九品,每品再分正、從二級,共有九品十八級。古人將蘭花也同樣分為九品十八級。所謂九品,杜筱舫在《藝蘭四議》中規定:梅瓣素第一,水仙素第二,荷花素第三,梅瓣第四,仙瓣第五,荷瓣第六,團瓣素第七,超瓣素第入,柳葉素第九。將每種品分為正、從二級,也是“九品十八級”。套用今天的行政級別,最低級的蘭花,也是個副科級。
當然,普通的蘭花,也是有人養的。這樣的養蘭人,一種是真正的愛好,可惜沒有多余的銀子,只好養些價位不高的蘭花,以此了卻對蘭花的熱愛;另一種恐怕就是為了顯擺,他們不是那種有錢的人家,對蘭花也說不上熱愛,買回的蘭花,純粹是給別人看的,一則表明自己有錢,二則表明自己有品位。農民也養蘭花,他們從山上挖回野生的蘭花,養在家里,賣給那些有錢的人家,換回一些碎銀,用于養家糊口。
我也養過蘭花,那時早幾年前的事。蘭花是從山上挖的,沒花一分錢,養的也很經心,但沒過多久,那盆蘭花就被我養死了。想想也是,蘭花是花中君子,她們形象清麗脫俗、品格高潔澹泊,風度儒雅曠達,唯君子好逑。我本俗人,夠不上做君子的資格,也就不配養蘭、愛蘭,與蘭交友。所以,我后來就沒有再養蘭花。但不養蘭花,并不說明我不愛蘭花,我對蘭花還是熱愛的,到朋友家里賞賞蘭花,時不時還寫些詠蘭的小詩,誰又能說我不愛蘭花呢?不過,我自己也知道,我所謂的愛,只是對蘭花的喜歡,而不是滲到骨子里的癡愛。
在今天,愛蘭養蘭已成時尚,人們愛蘭,似乎已到了瘋狂的程度。在國內,各省都有蘭花研究所,有的地市也相繼成立了研究所,民間的蘭花協會也層出不窮。研究的、著書的、交易的、繁育的,把個蘭花炒的紅紅火火,走在大街上,碰頭就能碰出個蘭友來。雅人養,俗人也養;君子養,小人也養;商人養,小販也養。有人養出了品行,有人養出了雅趣,也有人養出了銅臭,各色人等紛紛登場。
古代文人也愛蘭,他們對蘭花愛得如癡如醉,愛蘭花高潔的品性,愛蘭花的君子之風。在書在畫,成就了中華花文化中最清幽的一個支流——蘭文化。蘭以香為魂,宋代黃庭堅在《書幽芳亭》文中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日國土……蘭之香蓋一國,則日國香。說的是做官的以德才聞名天下,蘭花則是以香而聞名天下。也就是因為這一縷幽香,王羲之、蘇東坡、鄭板橋、魯迅等無數曠世之±,一生鐘愛蘭花。乃至現代的朱德、陳毅、張學良等絕代英雄也畢生喜愛。他們愛蘭,似乎已超越了單純愛花的概念。
我國古籍對蘭蕙的記載,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文學史上,幾乎所有的詩人都有詠蘭、寫蘭之作。他們養蘭,多為修身養性,養出了人格品格。屈原養蘭,養的是氣節、情操,他寄情于香花異草,尤愛蘭花。他對蘭寄以無限的希望:“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枝葉之峻茂兮,愿俟時乎整吾將刈。”他以蘭為友,將蘭作為知音:“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他將蘭作為佩物,表示自己潔身自好的情操,他在著名的詩作《離騷》中“言蘭者十”,就是十次提到蘭花,其借蘭喻志的用意非常明確。宋末元初著名詩人、畫家鄭思肖,宋亡后隱居蘇州,坐臥必南向,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之意。據《遺民錄》載,他“精墨蘭,自更祚后,為畫不畫土,根無所憑借。或問其故,則云:‘地為人奪去,汝有不知耶?”’他畫露根蘭、無土蘭,寄托他的亡國之思。鄭思肖詠蘭守志的行為成了后代遺民的典范。魯迅愛蘭,愛的是斗志。他不僅種蘭,而且也寫蘭,托物喻志。1931年初,左聯作家柔石、殷夫等23位作家被捕,魯迅曾寫下一首七絕,其中“獨托幽巖展素心”的詩句寄托了他要繼續頑強斗爭的決心。
養蘭賞蘭,本是寄情寓意,陶冶性情雅事,是一種純潔高尚的個人行為。但在世風日下、物欲橫流的今天,蘭花竟然成為某些人牟取暴利的商品,散發出熏人的銅臭氣。在今年的貴州蘭花博覽會上,一株極品“天逸荷”賣出了1100萬元。武漢蘭花博覽會上,這種“天逸荷”極品蘭花,又爆出了1400萬元的天價。在鶴慶蘭花交易市場,一株苗狀較弱的“星海蝶”,也賣出了81000元。而一株大唐風羽、三陽開泰等熱門蝶花,價格在100—300萬元左右。我不知道,如此大發蘭花橫財,這是不是對花中君子的極大玷污與褻瀆。
蘭花身價暴漲,給蘭花帶來了空前的災難,那些貪求微利的人大肆采挖野生蘭草,造成野生資源大量減少,每年數以萬計的蘭花被迫背井離鄉,而被采挖的蘭草十之八九枯斃。幸存者亦不復往日風采,大都是花香一度,再不如昔。頻繁的采挖,導致蘭花瀕臨絕跡,令人堪憂!
人們喜歡蘭花,是因為她一年四季常綠不衰,春嬌、夏茂、秋綠、冬凝,四季風韻皆有不同,其品性之獨特,似乎無花可及。人們喜愛蘭花,是因為她那飄逸的幽香,素雅的氣質和它頑強的生命力。如果我們真的熱愛蘭花,就要保護蘭花。大自然是蘭花的山魂水韻,讓蘭花回歸自然,把青山當花圃,應該是熱愛蘭花的人的心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