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一帶終于改造完了,一批老字號北京小吃要打包歸堆。舉著“九門小吃”的旗號遷入前門商業區了。偏偏在這時想起一個寓言來,名叫《魯侯養島》。大意是魯使得到一只海鳥。他把鳥供在廟里,頓頓請它吃宴,天天給它敬酒。還鼓樂震天地為它演奏名曲《韶樂》,可那只鳥兒不到三天就死了。因為魯侯不是用養鳥的方法養鳥,而是按照自己的嗜好養鳥。讓小吃中的老字號遷到改造后的前門商業區。就如同魯侯養鳥。
頭一條,如今前門一帶成了高檔商業區,樓閣林立,寶光四射,夠富貴,夠氣派。可就是沒有了小吃平民化的文化氛圍。許多老字號的擁戴者就是奔著這種氛圍來的,這就是懷舊情節。他們不僅要熟悉的味兒,更要熟悉的景兒——老店舊桌長條凳。小院矮墻窄胡同。這就是他們成長的環境。可現在放眼一望,到處是大公司橫著腰板兒。洋廣告拋著媚眼兒,生氣上火還來不及呢,還有心思吃嗎?搬進天街之后的老號要是把老吃客也隔絕在外,那可就真的沒救了。
小吃的生命,一是味美,二是價廉。有這兩樣,才會有常客。賣小吃和辦酒宴不—樣,當年譚家菜一天只辦有數的幾桌燕翅席,多了不辦,—是為保證質量,二是錢也賺得差不多了,再多賺就費勁了。可小吃就得靠川流不斷、棒打不散的常客。有人說,他們不來拉倒,咱靠旅游賺外國人和外地人的大錢。您可別忘了,小吃的地域性很強。許多歐美客人不喜肝腸之類的內臟。許多外地同胞不習慣豆汁之類的北京經典小吃,想靠偶爾來嘗鮮的游客振興北京老字號小吃是很難的。
雖然由于開發商的善心大發和區政府的堅決支持,老字號小吃齊集在“九門小吃”的旗下,在前門商業區有了立足之地。可是那門面都是統一的,裝修也差不多。經營小吃講的是特色,是個性。賣茶湯的銅壺,賣火燒的掛爐,都是招牌和標志物,過去賣爆羊肉的大漢,一腿蹬,一腿繃,用大鐵筷子扒著羊肉,那架勢比現在的“形象大使”更招惹眼球,這也是個性的表現。可是在整齊劃一的格局下,它們還能表現出自己的個性嗎?加上房租貴,空間窄,很難施展,更難發展。不是比魯侯養的鳥處境還糟嗎?
開發商給優惠。區政府給補貼,當然是好,但那只能解一時之難。從根本上來說,還得能讓老字號自己飛。如果像魯侯養鳥一樣對待這些老字號,還不如給它們一點食,也就是給它們一些補貼,讓它們自己在市場中搏擊,就如鳥歸山林一樣,沒準還能活下來幾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