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賄氣”中的潛規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交易行為不斷擴展和競爭加劇,商業賄賂也日益蔓延和變幻,20多年來出現了紅包、回扣、促銷費、宣傳費、勞務費、科研費、顧問費、家用電器、房屋裝修、旅游、汽車、干股等多種形式,在交易活動中肆意滋生,成為商品經濟中頑固而強大的潛規則。
要承包我廠的工程嗎?先把“紅包”送來。
要到本行借錢嗎?先把“回扣”放下。
要讓鄙院用你的藥嗎?不好意思,你得“潤滑潤滑”。
要這兒的學生都吃你們的配餐嗎?看好,先把這沓發票拿去報了。
同樣。商家們在每項交易之前,想到的都是“送人情”“拉感情”“拿錢鋪路子”,用賄賂換來交易的機會。大項目送大錢,小項目送小錢,事事拿錢開道,處處“意思意思”。就是收廢品要進辦公樓大門,也要給門房老爺子幾包“紅塔山”。
“過去我認為這是社會風氣的問題。是商業上的潛規則,我不知道這是違法犯罪。”站在被告席上的趙冬輝在法庭上說。趙某是北京遠東德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員工。四年間他分別向北京電力醫院、航天總醫院等10家醫院、17位醫院院長,副院長、黨委書記等主要領導行賄150余萬元。換來了總價值1200余萬元的醫療器械訂單,他自己也因“業績”突出從普通業務員升任副總經理。
“開處方吃回扣是個普遍現象,況且馬某他們平均每個醫生的涉案金額很小,與太城市的任何一個醫院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河北省順平縣醫院醫生馬某等因收受回扣被判了罪后,一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醫生大喊冤屈,就是被判刑的馬某等也提出要上訴。
并不具文,卻無人不曉,不合法度,卻深入腦髓;若規若矩,左右人言行,這就是潛規則的特點,這就是商業賄賂的特點。現在,商業賄賂已經滲透到商業交易的方方面面,嚴重影響著交易的手段與過程,性質與情狀。在人們的腦海里形成了一種“習慣、正常”的概念。成為很多人基本的思維方式和辦事套路。雖然不同行當的賣家給買家的好處比例、好處類型、給付方式等不盡相同,但需要行賄卻成了無可爭辯的基本規則。
絕對的權力與相對的腐敗
2006年11月23日,中央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組長何勇提出了反商業賄賂的重點領域和重點方面,分別是:工程建設、土地出讓、產權交易、醫藥購銷、政府采購、資源開發和經銷六大領域,及銀行信貸、證券期貨、商業保險等九個方面。為什么這些領域和方面成了商業賄賂的“亮點”,下面一則案例能說明很多道理。
羅耀星,男,廣東省疾控中心免疫規劃管理科原副科長,其工作內容主要是疫苗的供應。2001年7月~2006年4月,羅利用采購疫苗的職務便利,向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北京天壇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索取賄賂共計人民幣1162萬元。據檢方的調查顯示。在“非典”期間,羅耀星也多次收受賄賂。羅在法庭上陳述,“省疾控中心是疫苗銷售的必經渠道,我負責全省的疫苗規劃,他們(指行賄者)通過我們推銷疫苗,并獲取關于疫苗規劃的最新信息,從而取得經濟利益……”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廣東辦事處一名證人作證說,2000年后國家出臺了《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規定“用于預防傳染病的菌苗、疫苗等生物制品,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防疫機構統一向生物制品生產單位訂購,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為了能讓自己的疫苗進人廣東省,廠商無法拒絕手握重權的羅耀星主動提出的收取“推廣費”的要求。
按照我國的行政級別,羅某官很小,才只是副科級,但是他受賄數額卻很大。為什么?就是因為手中有權。而且含金量高,絕對有效——“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廠家的疫苗好不好、能不能進,此君一言九鼎。在他身后,疫苗這個市場十分巨大,又屬壟斷行業,都使羅某宛如財神爺,受到追捧和供養。
在土地買賣中情況也很類似。重庚某房地產開發公司的項目開發經理王小蘇說:“2000年我們啟動一個房地產建設項目,需要把重慶市某家國有企業的一塊地買過來。在談判過程中,該企業總經理提出,等我們的商品房修好后,‘給他優惠一點’。我們當即提出可以送他一套小戶型的房子,他也沒有表示反對。隨后,我們理所當然地買下了那塊地,而且價格之低超過我們的預期。……那塊地是公家的,賣多賣少對那家企業的總經理并不重要,他關心的是我們的房子。”(引自:中國新聞網2006年7月4日《“圈內人”揭商業賄賂內幕:開發商如何疏通關系》)手中掌握國家、集體等公共的壟斷性資源,個人拍板便成法律合同,而因賄賂被廉價出賣了自身利益的主人們廣大而無名,交易無人知底且很難問責,自然引發“奇思妙想”,無數“英雄”競折腰(掏,接紅包的動作)。
六大領域,九個方面,所以成為商業賄賂的重災區,根源就在絕對的權力;它們壟斷了某一方面的獨特資源,組織內“一把手”(或一小部分官員)一手遮天,絕對霸權,想做生意就繞不過去,黑手伸出。鐵公雞也能拔下毛。
斷橋下的冤魂
商業賄賂嚴重危害我國的經濟生活,更嚴重的是損害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行賄方拿出的錢看上去是自己的,而歸根到底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還是來自受賄者、來自買家、來自買家身后普通消費者的付出和廣大群眾的稅負。
而更可怕的是,有些商業賄賂不僅僅吞噬人民的金錢,還會吞噬無辜者的生命。
1999年1月4日晚。重慶茶江彩虹橋整體垮塌,造成40人死亡,14人受傷。
2007年6月15日凌晨,一般載有千噸沙石的運沙船航行到廣東省南海市九江大橋下,行船突然偏離航道,撞上橋墩。橋墩猝然斷裂,橋面瞬間坍塌,最后8人遇難,1人下落不明。
2007年8月13日下午,湖南省鳳凰縣在建大橋鳳凰大橋整體坍塌,64人遇難,22人受傷。
為什么這些人瞬間就丟掉了性命?為什么這些百年工程都如此脆弱?九江、鳳凰塌橋事故后。項立帆等1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指出:大橋“規范標準太低、混凝土耐久性堪憂、建設隸快”等影響大橋質量,而“層層轉包,裝備落后,人海戰術,節約造價”,最后都會留下隱患。在鳳凰塌橋的現場,有記者說倒塌的橋墩里幾乎看不到鋼筋,國家安監總局局長李毅中在視察中也提問,為什么橋墩里會出現空洞?而這座標志性大橋建成了豆腐渣工程的原因就是商業賄賂。
商業賄賂的危害可謂罄竹難書:它造成經營者之間的不平等,破壞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妨礙了質量,價格、技術、服務等效能競爭手段的發揮。造成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失靈。削弱政府公共開支的應有效益,導致公共采購成本舉升。民眾所得服務下降,敗壞社會風氣,破壞了國家的政治文明和道德風尚;損害我國的國際形象,影響國際社會對我國政治經濟改革的認同,物價虛高,加重了人民群眾的負擔,假冒偽劣商品流入市場。讓消費者深受其害。貧富差距拉大,貧困人口增多。社會不滿情緒加重;合法企業家舉步維艱,經營蕭條,受賄企事業單位的主管暴富而職工下崗……商業賄賂已成21世紀中國社會的可怕毒瘤,必須形成一種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態勢。國家舉劍正當其時!
任重道遠的立體戰
為治理商業賄賂,兩年來中央動用了三種重型武器:行政監察、司法制裁和媒體監督。
2007年以來,中央組織全國各級黨政機關開展反商業賄賂的自查活動。全國49個行業主管部門及其系統制定了自查計劃。全國260多萬個企業事業單位也深入開展了自查自糾工作,收繳的不當所得由年初的5.6億元增至12億元。
加強法律懲治是治理商業賄賂的主要手段。2006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六)。將商業賄賂犯罪的主體擴大到公司、企業以外的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對收取藥品回扣、贊助費等行為開始以商業賄賂罪論處,提高了法律的震懾力。
在行政、司法加強治理商業賄賂的同時,我國傳統的政治、宣傳優勢也再一次發揮威力,2006年以來,全國各地新聞媒體大力宣傳黨和國家治理商業賄賂的方針政策,宣講相關法律法規,為專項治理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有的地方還開辦展覽、集體學習文件、讓反面教員現身說法,請“高危”地帶的領導干部,相關人員簽拒腐反賄的承諾書……種種方法各顯功效,對治理商業賄賂作出了貢獻。
2007年9月29日,中央治理商業賄賂領導小組辦公室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宣布了2005年8月~2007年8月反賄情況:中國共查結商業賄賂集件31119件。涉案總金額70.79億元。
但是,面對反賄的階段性勝利。有很多專家還是相當憂慮,認為被查處的案件僅僅是冰山一角,在某種程度上說。商業賄賂已經根深蒂固。聯系到目前居高不下的房價,令人咋舌的藥價、接連不斷的工程事故,就不能不承認,盡管這兩年國家用很大力氣治理土地出讓、醫藥購銷、工程建設等領域的商業賄賂。可是它們中的灰色成本仍然很高,商業賄賂還遠未被根絕。
治理商業賄賂任重道遠,需要標本兼治、釜底抽薪的立體戰。
第一,嚴格治權和治吏。治理商業賄賂,根本在治權,關鍵在治吏,要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權力責任,提高其自律性,推進分權建設,并不斷規范權力運行的法律制度和監督機制。
第二,加強法律建設。各種邏輯上可能發生且事實上經常發生商業賄賂行為的政府部門、主要行業,企事業單位和它們的活動,都缺少具體的規章制度。即便有些明文規定的權力框架、運行方式,究責機制等也常常難落實到位。所以,為了反賄,國家的宏觀、中現、微觀層面的法律法規等制度建設刻不容緩。比如制定統一的“反商業賄賂法”。
第三,嚴厲打擊行賄行為。堅持刑事、民事和行致多種手段的綜合運用。目前反商業賄賂中,對于受賄者追究較嚴,而對行賄者的追究較輕,公開報道的受到刑罰的行賄者還不多,前述北京遠東德爾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的趙冬輝只被判處一年半徒刑,而且是北京行賄受罰第一人。要遏制商業賄賂,必須加大刑罰力度。
此外,建立商業誠信機制,暴露行賄商號人員的名稱,讓大家不愿與他們合作,讓銀行不愿貸款給他們,讓政府和公眾警惕他們,也是一個反行賄的有效辦法。
第四,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權力尋租機會。純粹商業公司之間。尤其是私有商業之間賄賂的事情比較少見。大多商業賄賂都與政府息息相關。因此,治理商業賄賂的關鍵是縮小政府手中的權力和資源,減少黨政對大量而具體的經濟活動的影響和干預,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并完善重點工程的招投標制度、政府采購制度,國有產權交易制度、土地出讓制度,做好權限法定和程序法定。正如專家所言,“治理商業賄賂,不僅要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收買’之害,更要有剛性的制度來遏制‘收買’之惡。這,恐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兩年反賄風暴滌蕩了市場經濟的污泥濁水,構筑出一道堅固的長城。這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為獲得打擊商業賄賂犯罪的全面勝利。我們還要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并切實做好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的全面轉型。攻堅戰正在進行,那壯麗而潔凈的市場大潮正向古老的東方大地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