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市場里,一位人到中年的某國有企業機械工程師,拿出一疊學歷證書、職稱證書和歷年獲得的各種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聲淚俱下地向一家三資企業招聘人員訴說著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以及“妻子長期病休在家,兒子高中畢業剛剛考上大學,急需一筆開支”等種種家庭負擔,同時又嘮嘮叨叨地說起“自己所在的國企效益不好,收入銳減,眼看就要下崗”等黯淡前景,苦苦哀求這家聲名顯赫、效益卓著的跨國公司能給他錄用機會。他還再三表明“自己將發揮最大能量做出貢獻以回報企業”。然而,這位頭發已見花白的國企工程師一番苦苦哀求并未打動招聘人員的惻隱之心,其獲得的是一番無任何回旋余地的拒絕。盡管招聘方用的是一種委婉而又飽含同情的語調與口吻,其意思卻明確無誤:“企業不是救濟所,你不屬于招聘范圍,企業無法考慮對你的錄用。”
事實證明,應聘求職光靠“求”,是難以奏效的。殊不知,人才市場應聘求職畢竟區別于那種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的勞務市場,其服務定位旨在促進人才流動,解決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問題,這是由其市場功能所決定的。其次,在人才市場上應聘求職須注意“包裝”,即講究推銷自我的藝術。要努力把握時機,在有限的洽談接觸瞬間,向用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亮點,以此吸引對方或引發用人單位對你的興趣。一味“苦求”、“哀求”甚至“強求”,只能適得其反,只有在交談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強項特長、人格氣質與個性魅力,才能讓對方認識你的價值、發現你的長處,進而決定錄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