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生仍存在不少問題
李開復:谷歌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
李開復寫了一篇分析美國教育好與不好的文章,近日受到廣泛關注。
“美國高校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高校,它好的地方遠遠超過它不好的地方,所以我覺得美國高校是值得學習的對象。就像美國高校五六十年前也是學習德國的高校,建立所謂研究型大學。這種模式一直到今天,都還是最優秀的。我認為,美國教育是一個不完美的體系,卻是今天所有教育體系中最好的,是值得學習的。”
4年前,李開復就提到中國學生存在問題,現在,面對多數的“80后”,他仍然認為他們身上還存在問題。“我在谷歌雇的人基本都是‘80后’的人,我在微軟雇的人都是‘70后’的。我所看到的就是‘80后’更有世界觀、英文更好,通過互聯網學到很多很多東西。
這是我看到的比較正面的地方。這兩批人同時存在的問題是情商,雖然有所進步,但還可以增加更多。
李開復歸納了“70后”和“80后”存在的普遍問題:一、迷茫,很多人一進大學反而不知道該做什么了,因為以前都是照著父母的要求活著。二、不自信,我比不上別人,我自卑,我該怎么辦時常出現在這些人口中。三、價值觀有問題,多數人都想著我要發財我要出名,而沒有足夠地想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并不是只看我們擁有什么,而是看我們貢獻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第四是從眾,大家都在討論社會上流行什么,什么熱門,別人都在做什么,而不是探求我愛做什么,我的天賦在哪里,我的興趣在哪里。這些問題在10年前跟今天并沒有特別大的改變,一樣的問題依然存在。
用資本促進產業整合
田溯寧:曾任中國網通上市公司CEO,2006年5月辭職創建中國寬帶產業基金(CBC),他堅信寬帶就是中國信息時代的“蒸汽機”,將幫助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我的創業經歷中,資本尤其是股權投資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我很幸運,但很多不那么幸運的人,也許錯過了,創業的夢想也就幻滅了。2005年,我開始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今后我到底要做什么?怎樣才能把握住中國未來發展的主旋律?怎樣才能把我過去的經驗利用起來?我想,應該做一個投資基金。2006年,我從網通辭職,建立了現在的新平臺:中國寬帶產業基金。
我始終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中,股權投資、風險投資的作用甚至要遠遠大于在美國。中國面臨著一種復雜的情況,市場經濟的變革和高科技的變革同時發生。一方面不確定性很大,另一方面機會也非常多。用什么去抓住機會,把握不確定性,將它們變成偉大的商業模式?這就需要有遠見的投資者和企業家的合作。我們這一代人,用幾十年時間經歷了西方兩百年的歷程,這讓每個人的一生變化都充滿著傳奇色彩。而變化才剛剛開始,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就是行業融合。
首先來看電信行業。貝爾發明電話一百多年了,移動電話最早是貝爾實驗室發明的,發明之后二三十年沒有人使用,然而在最近的10年中,卻出現了爆炸式的發展。2000年,計劃部門在做規劃時,預計到2007年中國將有5000萬個手機號碼,而今天,這個數字是接近5億。
再來看媒體、IT和互聯網行業。從報紙成為產業,到廣播時代,電視時代以及到目前的互聯網時代。如今,電梯間掛上一個屏幕就變成一個媒體,手機也變成了媒體。未來更大的變化是媒體互動,真正做到分時、分段、分眾。在過去30年里,IT、互聯網行業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30年前我們不知道有一家公司叫微軟,10年前不知道有一家公司叫Google,如今它們都成為了全世界最偉大的企業。
如今,電信、媒體、IT和互聯網這四大行業呈現出融合的趨勢,而這種融合的基礎就是寬帶。這就是我們取名“寬帶產業基金”的原因。
在過去的行業變遷中,涌現出一大批偉大的企業,例如微軟、英特爾等等。中國的企業沒有趕上那一波浪潮。在互聯網時代,中國出現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和盛大網絡,其中不乏市值超過100億美元的企業。繼續思考下去,在未來寬帶的時代還會發生什么?
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寬帶就是這個時代的“蒸汽機”。人們對帶寬的追求就像對速度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中華民族的經濟要真正實現跳躍式發展,就需要突破性的技術,就像荷蘭人發明大肚船、英國人發明蒸汽機、美國人發明電和汽車一樣。中國在民族復興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根本的、創造性的發展,使發展速度可以大大超越傳統商業模式。中國的“瓦特”、“愛迪生”將會在什么領域出現?我認為,他們將在寬帶領域出現,在四個產業的融合中出現。
在校大學生不要盲目去創業
劉慶峰: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科大訊飛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他率團隊發明的讓電腦聽說漢語的軟件,開創了全球電腦語音和文字讀寫聽說的新記錄,被評為可能影響21世紀中國的IT青年。
劉慶峰從小才思敏捷,17歲就踏進了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26歲時就將大學生的智慧第一次轉化為巨額資產——以劉慶峰為首的中國科技大學6位大學生因為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能聽會說”的中文電腦,獲得668.85萬元的技術股權獎勵。
劉慶峰因為在此項研究中做出多項關鍵技術創新,貢獻尤為突出,獲得個人最高股權獎勵,并走馬上任新成立的安徽中科大訊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5年后的今天,他已是這家公司的總裁。
現在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科大訊飛也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回頭想想,關于大學生創業,劉慶峰深有體會。
“首先是我們遇上了一個好時代,整個時代和社會環境都在鼓勵年輕人脫穎而出。當年創業初期,我們一幫大學生有的只是技術特長和一腔創業熱情,如何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再如何將產品轉化為商品,我們毫無概念,是來自各界的支持和幫助,使我們順利完成了這兩步跨越。”
另外,劉慶峰還認為,要做一個創業者,一定要有歷經磨難的準備,一定要有堅持下去的勇氣。1999年創業時,他們充滿激情,但當時也過于樂觀,其實要把一項高新技術開發利用好,使之為社會創造應有的價值,必須要做好跌倒再爬起來的思想準備。回顧創業歷程,他始終相信,失敗九十九次之后,一定會迎來成功的那一次。堅定的意志對人的一生來說太重要了!“我們身邊有一些很好的科研成果,一直沒有使之形成產業化,關鍵是科研技術人員對產生的效益預期過高,而且在實施的過程中稍微遇到挫折就遲疑了、退縮了,最終放棄了,非常可惜!”
對于年輕人,劉慶峰給出了建議,他認為年輕人創業必須有一個遠大的理想,用這一理想去團結一批創業者,要用集體的力量實現成功。現在的產業競爭非常殘酷,在現在這種智力密集型的環境,要想創業成功,首先要有好的領軍人物,好的CEO,然后搭建一個優勢互補的團隊,以一個開放的心態去吸引一些具有戰略意義的股東加盟,其中開放的心態很重要。
有成功就會有失敗,不管是在創業之初,還是在現在,劉慶峰一直感覺挫折和壓力圍繞著他。在創業早期的那一段日子,在融到第一筆資金前,他們連廠地都要去借。最后,他們在合肥西園小區租了個10平米的小屋,買不起空調,十幾個人窩在房間里,房間熱得像蒸籠一樣。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們也天天工作到深夜三四點鐘,睡覺的時候還可以看見窗外滿天的星星。為了紀念這段艱苦難忘的時光,他們將研發的產品中一個開發單位的名稱就叫做“星星工作組”,要把這段艱辛日子的記憶留在產品標識中。
如今,大學生創業很火熱,劉慶峰作為一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典范,很鼓勵這個行為。
不過他卻不鼓勵在校大學生創業。“除非你真有不可遏止的創業沖動和絕好的機遇,否則不要為了創業而創業。人們常說,什么季節開什么花,這是有道理的。”他認為,在校大學生應當以學業為重,為以后進入社會打好專業基礎,多積累學識,不要匆匆忙忙地為了眼前一些蠅頭小利而放棄了長遠人生規劃。
劉慶峰總結了創業之前應該做好的三個方面的準備:一是要想清楚你要做什么事?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確定清楚你的產業方向,要有吸引人心的目標;第二,你怎么做?你的路線是什么?職業化的大公司,靠的是戰略來取勝。獨特的發展路線在競爭中會具有對手難以仿效的優勢;第三,什么人來做?在想清楚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之后,剩下的就是管理方面的工作了,你的管理人才、營銷人才、財務人才等各方面,都要有最適合的人去做。管理的三要素即是:建班子、定戰略、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