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老相傳,日為陽,月為陰,正月十五是月圓之日,陰節,是女人的節日。所以,從我記事的時候起,作為獨生女的母親,正月十五總是帶著我和妹妹在外婆家度過。
報曉的公雞叫過幾遍之后,童年的我和妹妹便蹦蹦跳跳,跟著母親早早來到外婆家。這一天,是我和妹妹最高興的日子,因為既有好吃的,又有好玩的,如果淘氣,外婆也不準母親責罵。
外婆準備早餐去了。我知道是我最喜歡吃的水煮湯圓拌米酒,外加白糖。這一天的飯菜,外婆都不讓母親幫忙,說女人的節日,母親也該歇歇了。我好奇地問:“你不也是女人嗎?為什么不歇?”外婆說:“因為我是外婆,不能歇。”小時候還當真以為女人節外婆是不能歇的呢,長大后才明白,外婆疼愛孫子,更疼愛她的女兒。
這一天,我們吃得最多的是湯圓。外婆做湯圓很講究。中午是蒸湯圓(帶餡),用紅糖;晚上是煎湯圓,放麥芽糖,脆而甜,不讓你有絲毫吃膩的感覺。每次做湯圓,外婆總是用手反復揉搓,盡量使每個湯圓一般大小,一樣圓,單看那形狀,就讓人覺得可愛。看著外婆神圣的樣子,我有時忍不住問:“正月十五為什么要吃湯圓?”外婆用臉擦擦我的頭,告訴我:“老人們說,正月十五吃了湯圓,一家人就會無病無災,互相掛念,團圓吉祥。”說完,看看母親,我發現母親的眼里竟含著淚花。
母親怎么會流淚,小時很不解,現在自己的孩子也逐漸長大,長期不在母親身邊,照顧母親的時候不多,方漸漸領悟了母親當時那種復雜的心情。
太陽漸漸暖和了,我和妹妹便跟著外婆去看踩高蹺,看彩蓮船。最精彩最熱鬧的荊州花鼓燈舞簡直讓我如癡如醉,只見領頭的男演員手里拿著一頂旋轉的圓傘,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一群男女演員隨之跳起熱烈的組舞,女演員手里的舞扇更是變化無窮。
暮色降臨了,外婆將所有的屋子都點上燈,然后拿出一大一小兩個紅燈籠,帶我們出去游玩。外婆走在最前面,妹妹提著大燈籠跟著,我提著小燈籠走第三,母親在最后。放眼望去,只見家家戶戶都閃著燈光,像一雙雙會說話的眼睛。我們江南水鄉,水多、橋多,有石橋、也有木橋。我最怕走的是又窄又長的木橋。每當這時,妹妹便譏笑我膽小。外婆帶著我們玩過三座橋之后,便不再前行,讓我們返回,然后叫我們自己在屋子周圍玩。外婆說,橋是水上津梁,是克服水阻的通道,正月十五過了三橋,這一年就會一路平安的。
光陰易逝,人生易老。外婆去世后,母親也做了外婆。每年的正月十五,我難得回家,但母親總會托人捎來湯圓,讓我隨意地或煮、或蒸、或煎給兒子吃。吃著圓圓的湯圓,雖然沒有和母親在一起,但我的心早已不知不覺地帶著兒子回到了已是外婆的母親的身邊。
責任編輯 梅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