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100天,期盼已久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就將來到我們身邊,屆時,全球200多個國家的體育健兒、新聞記者以及游客將齊聚北京,共享這一全人類的盛會。來自全球各地不同民族、不同膚色,操不同語言的人們,要實現無障礙溝通,翻譯工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上千場比賽、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會議,翻譯工作的無疑是一項龐雜的工程。奧運會期間究竟需要多少譯員?這些人員從何而來?奧運翻譯工作中最大的困難是什么?現在的準備工作做到何種程度?等等,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北京奧運會筆譯、口譯獨家供應商——北京元培翻譯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小林。
出奇制勝,脫穎而出
北京元培翻譯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北京大學元培翻譯中心,其中的“元培”二字取自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的名字。元培翻譯擁有中國一流的翻譯隊伍,有老專家、中央翻譯機構的專家和各國翻譯大學的回國留學生等組成的專職翻譯人員600余名,涉及英、法、西、日、俄等80多個語種,可以說是國內翻譯界的一面旗幟。2002年,蔣小林加入元培翻譯,他開始把目光瞄上了奧運翻譯這塊蛋糕。
目標雖然有了,但知己知彼才能立于不敗之地。蔣小林認真分析了元培的優勢和劣勢,認為從硬件上,元培無法和國外實力雄厚的翻譯公司相比,要想獲得奧組委的青睞和信任,必須充分發揮智力優勢,出奇制勝。
2004年初,離北京奧運會還有4年多的時間,蔣小林帶領的元培翻譯就開始為奧運做準備。他們請了30多位翻譯專家,將之前的五六屆奧運會進行了仔細分析研究,他們發現,在奧運史上,還沒有任何一次將翻譯工作完全交給一個公司去承擔,而全部是由政府牽頭,舉全國之力,組織全世界范圍內的翻譯專家來完成。這種運作方式雖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但卻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不成體系,臨時搭建的班子。于是,他們按照10個專題,開始研究一整套詳細的奧運翻譯方案。
2005年,北京奧組委向全球16家翻譯機構發出邀請,正式對奧運會翻譯機構進行招標。經奧組委審查,最后有6家企業入圍競標。這6家企業中,不乏國外早已知名的品牌翻譯公司。元培雖然在國內翻譯界數一數二,但無論是人員還是資金,都無法與這些的外國企業相提并論。
但機會總是屬于那些有準備的人。所有競標者中,只有元培向奧組委呈交了一整套周密的方案,從提供翻譯的層次、范圍、語種、志愿者人數等,都進行了詳細論證。最終,這個方案被奧組委基本采納。元培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唯一的筆譯和口譯服務供應商,將在第29屆奧運會以及第13屆殘奧會期間,為各個新聞發布會提供同聲翻譯服務,并為中國體育代表團、中國奧委會、北京奧組委、奧帆委、奧馬委以及奧運會轉播公司等提供翻譯服務,以及賽后對相關文件資料的筆譯工作。
蔣小林自豪地說:“這份方案體現了元培的實力、用心以及志在必得的信心,讓我們在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整個奧運會歷史上第一個商業翻譯供應商。”
全力以赴,備戰奧運
成為奧運翻譯供應商后,元培提出了“奧運無國界,溝通無障礙”的口號,亮出了自己對奧運翻譯的承諾。但是,奧運會翻譯工作的難度非同一般。設想一下,奧運會期間的某個上午,數十項比賽在不同場館同時進行;若干個工作會議在不同地點召開;上百名運動員、裁判員、官員、觀眾需要交流;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韓語——55種語言需要被相互翻譯,等等。
蔣小林介紹,奧運會期間,將需要上千名專業譯員。其中持奧運工作證,進入奧運大廈、新聞大廈、奧運場館等地工作的譯員約需500人,其中的筆譯和口譯人員大約各占一半。另有數百名譯員在后方工作。翻譯工作是一項智力服務,對服務者的個人素質依賴性很大。因此,招募到一批高素質的翻譯隊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關鍵。盡管元培旗下已網羅了一批一流的翻譯人才,但為奧運會提供翻譯還有很大缺口。
蔣小林說,在那些發達國家,翻譯已是一個相當成熟的行業,教育及人才資源都很豐富。但在我國,長期以來大學只設外語專業,而沒有翻譯專業,專業翻譯人才欠缺,尤其是體育專業的翻譯人才更是難得。因此,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除了在國內聘請如新華社、外交、外事部門等國家機關一些已退休的資深翻譯專家外,還邀請了國外曾在以往奧運會上擔任翻譯的專家。此外,一大批留學人員以及外國翻譯專業人士,也紛紛要求加盟。
2005年開始,他們一邊招兵買馬,一邊對已有的譯員進行業務培訓。奧運會翻譯有其特殊性,除了工作量龐大,很多體育項目、動作術語等,在各國語言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詞匯。為此,元培組織人員來專門做這項工作,通過查閱繁雜的資料,力爭建立一個權威的體育術語詞庫,為以后的奧運會提供便利。同時,為了讓每個譯員做到更專業更精準,他們采取了“定人定崗”戰術,哪個譯員負責哪個比賽項目或哪場會議,都提前確定,每個人針對自己的崗位,在奧運會之前做好充分準備,到奧運會期間,根據比賽賽事和奧組委的安排,誰應該在何時趕到何處做什么工作,將按照既定方案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好運北京”中練兵
蔣小林說,準備工作中,最難的是標準體系和應急體系的建立。首先從標準體系來說,由于招聘來的譯員水平參差不齊,元培除了采取長期培訓外,還通過“傳、幫、帶”的方法,由那些有經驗、水平高的資深譯員,帶領一批年輕譯員,以盡快達到奧運翻譯所要求的標準。而那些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鍛煉仍不能勝任者,將會被淘汰。通過這種方法,力爭使整個隊伍達到他們既定的標準。
另外,奧運會世界矚目,涉及許多敏感問題,特別是領導發言,政治性很強,很小的措詞不當都可能引發大后果,必須確保每一名譯員及每一個環節都萬無一失。
再一個就是應急體系。蔣小林說,通過“好運北京”系列測試賽,檢驗出了元培原先在應急體系上的一些漏洞。比如在一次體操比賽中,一名參賽的韓國運動員,賽前,包括韓國大使館在內,誰也沒料到他會獲獎,但最后他獲了亞軍。之后馬上就要頒獎、舉辦發布會、采訪等,但現場沒有安排韓語翻譯,再讓譯員往場館趕已經來不及了。
經過這些測試,元培制定了更為周密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比如奧組委對某項比賽的要求可能是提供10種語言的翻譯,但他們必須有20種語言的人才儲備,特別是比賽場館和會場內,必須有充足的譯員隨時待命。
服務奧運,商機無限
根據北京奧組委的規定,成為奧運會供應商還有一個硬性的經濟指標:向奧運會贊助4000萬元人民幣。蔣小林說:“這4000萬的贊助對于那些國有企業來說,無非是從一個口袋放到另一個口袋。但元培是一個民營企業,這4000萬是元培人一點一點掙來的,是我們自己腰包里的錢。但我們還是毫不猶豫地拿出了這筆錢。”據蔣小林介紹,他們從奧組委那里獲得的服務報酬,將與這筆贊助款大致相抵,也就是說,他們為奧運會提供的翻譯服務,基本上是志愿性的。
盡管如此,蔣小林以及所有元培人都為能為奧運做貢獻而自豪。然而,在商就得言商,這個道理蔣小林更懂。搭上奧運的快車,元培翻譯發展的宏途也被奧運圣火點亮。成功為北京奧運提供翻譯服務后,元培將成為全球第一家為奧運提供翻譯服務的企業,其品牌效應與以往將不可同日而語。現在,他們又談妥了與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合作,為期半年的世博會將是一塊更大的蛋糕。此外,4年后的倫敦奧運會、聯合國翻譯的全球采購等,已經成為元培新的目標,元培的身影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舞臺上。
一切就緒,整裝待發
蔣小林,這個表面上波瀾不驚的湖南人,內心卻不甘庸碌。他是湖南邵陽第一個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的,并有上百萬字的作品;他30歲出頭就是處級干部,掛職擔任過縣委書記。2001年北京奧運會申辦成功時,蔣小林還是湖南省邵陽市的一名處級干部。那時的他或許不曾想到,他會成為北京奧運會中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一名處級干部,他在當地有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有單位配的房和專車,生活優裕。
然而,長袖善舞的蔣小林并不滿足于那種四平八穩的生活,他覺得自己還需要更大的舞臺來釋放自己的能量。于是,2002年,他辭去公職,只身北上,在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當時的北京大學元培翻譯中心,實現了從官員到商人的巨大轉變。
2002年加入元培時,蔣小林還完全是一個翻譯界的外行。但擁有管理學碩士學位的他,卻有一套自己的辦法:“我不懂翻譯,但我懂管理。具體業務我不管,我只負責把最優秀的業務人員請到我們元培來。”正是這樣一位睿智的管理者,幾年來帶領元培迅速壯大。
現在,奧運在即,蔣小林卻沒有大戰前的緊張,他猶如一位早已成竹在胸的將軍,排兵布陣,指揮若定。
奧運的圣火已經點燃,奧運的腳步聲已清晰可聞。有元培翻譯歷時4年多的潛心準備,有龐大的志愿者隊伍,有熱情的北京及全體中國人,相信語言將不是北京奧運的障礙,人們會因溝通而更理解,因理解而更和諧。
編輯/李小靈 郵箱lixiaoling0430@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