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晉江市博物館;景德鎮;青花瓷器
【摘要】青花瓷作為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一,雖色彩單一,但清麗娟秀、雋永雅致,有“永不凋謝的青花”之稱。福建省晉江市博物館珍藏有大量景德鎮青花瓷器精品,本文選擇了其中的8件做簡要介紹。
青花瓷作為景德鎮的四大名瓷之一,素有“國瓷”的美譽,雖色彩單一,但清麗娟秀、雋永雅致,從而深得國人的喜愛,有“永不凋謝的青花”之稱。福建省晉江市博物館珍藏有大量景德鎮青花瓷器精品,本文僅選擇其中的8件做簡要介紹,以饗讀者。
1、明萬歷青花麒麟紋雙象耳簋
簋通高18.5厘米,口徑18.7厘米,腹徑20厘米,底徑16厘米。為直口,方唇,束頸,扁圓鼓腹,肩腹部對稱堆貼兩半環狀象首耳。圈足稍外撇,底不施釉。口沿外上下各繪弦紋二周,弦紋間分繪兩組開光折枝花卉和六角團菊紋。腹部的主題紋飾為兩只麒麟,對稱布局,形態迥異,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間飾牡丹、松樹、芭蕉、山石紋,情趣盎然。兩象首耳上形象地繪出眼、耳、鼻,有脫釉現象。足部飾纏枝牡丹紋一周(封三,1)。器底有青花隸書堂名款“鶴臺珍玩”(圖一)。

此簋仿古代青銅器,無論造型、紋飾還是青花呈色都極具明萬歷風格,應是這一時期民窯青花的代表作。雖然其青花回青特征并不十分明顯,推測應是與石子青摻合作用的緣故,但整器制作精致,青花層次分明,色澤明凈,底足修整十分規整,腹部的主體紋飾有明顯的官窯制品韻味,從其規整的花葉技法和寓意富麗祥和的紋飾格局上看,十分接近景德鎮官窯的傳統紋樣。為國家一級文物。
2、明青花文王訪賢紋花觚
器高38.8厘米,口徑14.5厘米,底徑11.3厘米。喇叭狀敞口,長頸,豐肩,下腹內收,矮圈足。施乳白釉,圈足露胎。器身紋飾分頸、腹兩部分。頸部以青花繪牡丹、折枝竹、車前草、梔子花和雙飛燕等;腹部繪“文王訪賢”圖,一主一仆一馬刻畫準確,神態生動,間飾松樹、山石、花草、流云日影等景物。口沿下與頸肩交接處各陰刻一周纏枝菊花紋,底沿陰刻一周蓮瓣紋,在白釉下隱約可見。青花設色淡雅,層次分明,器形制作規整,為民窯中之上品,國家一級文物(封三,2)。

3、明萬歷青花雙獅戲球紋缸
器高36.5厘米,口外徑48.8厘米,口內徑43厘米,腹徑44厘米,底徑30厘米。口沿稍外撇,圓唇口,斜腹,下內收為平底。唇口外沿有青花楷書“大明萬歷年制”6字款。底有窯裂。腹部主題圖案繪飾兩組雙獅戲球圖和如意火龍伴舞八寶紋,隙間襯以雜寶紋,寓意富貴吉祥與飛黃騰達。青花顏色深沉,藍中泛黑,線條流暢大方,具有明顯的明萬歷景德鎮民窯青花瓷的時代特征,為二級文物(圖二)。
4、明崇禎青花麒麟三足爐
爐高8.1厘米,口徑16.2厘米,腹徑21.5厘米。為斂口,圓腹,底微外凸,附三短足。器身白地,上繪三只麒麟,襯以彩云、火焰、花卉、樹木、水池、圍欄等紋飾。此爐構圖新穎,尤其三只麒麟畫工活潑,酣暢淋漓,充滿活力。為二級文物(封三,3)。
5、清康熙青花花鳥紋瓶
瓶高18厘米,口徑7.7厘米,腹徑10.5厘米,足徑7.5厘米。為直口,方唇,短頸,溜肩,長圓腹,圈足。口沿內施一周醬釉。頸部繪長短相間的簡意青花覆蓮紋。主題紋飾為兩組精美的花鳥圖案,其中一組為兩只喜鵲和兩只蜻蜓成雙成對在空中歡快地飛舞,上有太陽當空,下輔以山石、竹、菊;另一組為一只翹立枝頭的喜鵲,專注地望向空中獨舞的一只蜻蜓,不知是在觀賞,還是在等待時機捕食,整個畫面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此瓶紋飾布局疏朗,繪畫技法嫻熟,青花色澤純正,造型輕巧秀麗,制作精細。為二級文物(圖三)。
6、清雍正青花纏枝紋鼓形繡墩
繡墩,因其上面覆蓋一方絲繡織物而得名,因造型似鼓,故又稱鼓墩。墩與凳同義,是中國古代家具——凳具家族中常用且最富有個性的坐具。繡墩的歷史非常悠久,其造型也多種多樣。該坐墩高45.5厘米,面徑與底徑均為24.5厘米,腹徑35厘米。上下呈圓鼓形,頂部中心裝飾有鏤空的錢紋,孔周飾青花纏枝牡丹。腹部堆貼兩個對稱的獅首耳。底為玉璧形,中空露胎,腹內施白釉。通體紋飾分三部分,以雙線弦紋相隔。腹中部滿繪青花纏枝紋,腹上、下部各繪青花如意云頭紋,并飾凸起的鼓釘一周。該器紋飾布局繁密,青花呈色鮮麗,造型穩重大方。由于此類器器形較大,燒制難度比較高,也不易保存,因此傳世較少,十分珍貴。該器為二級文物(圖四)。
7、清青花山水紋喇叭口瓶
該瓶為撇口,束高頸,頸肩交接處飾凸棱一圈;圓肩鼓腹,嗽叭形圈足。口徑11 厘米,底徑9.5 厘米,通高22 厘米。該瓶器形規整,外壁施以淡白色釉,釉色明亮瑩潤。內壁僅口部施釉,有流釉現象,下部無釉。頸部凸棱處與足部飾青花雙重弦紋。頸部用青料寫意菊花、小鳥作點綴,腹部以寫意山水、草木、蕉葉、樓閣為主題,青花著色濃淡相結合,意境幽遠。圈足底未施釉,胎質較為細膩、堅硬。該器造型勻稱端莊,圖案布局圓滿,畫面古樸典雅,堪稱當時的佳品(封三,4)。
8、清仿萬歷款青花人物觚
上部為喇叭口,中間鼓腹,下部鳳尾。足底露胎,胎質堅硬細膩。口徑12.2厘米,底徑9.7厘米,通高25.6厘米。內、外施白釉,釉色白中泛藍,瑩潤光亮。器身圖案分三段式,表現道教陰陽界人物主題:上層正面青花書寫“大明萬歷制”字樣,主題為斷頭缺臉的“高仕、童孩、仕女”,女的作揖,男的雙手下垂,孩童手舞足蹈,游戲于烏云籠罩之下的荒郊野外;中層為博古圖,錯落有致地擺放鼎、瓶等;下層用折枝花葉裝點。三層紋飾之間以弦紋相隔(圖五)。

該器造型端莊秀美,圖案布局清新合理,三個部分的紋飾風格不同,兼人物、宮殿、花草、山水、團云于一身,濃淡結合,更顯完美。內容上屬道教類題材,比較罕見,尤顯珍貴。為清晚期仿明萬歷作品。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