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承德外八廟;紫金瑪;無量壽佛
【摘要】本文介紹了承德外八廟收藏的一尊清乾隆年間由宮廷造辦處制作的紫金瑪無量壽佛,并簡要介紹了“紫金瑪”合金工藝的引進及配比方法的演進。
承德外八廟內原供奉有大量的佛教造像,以銅質佛像所占比重較大。下面介紹其中的一尊紫金瑪無量壽佛(圖一)。

佛像通高83厘米。為菩薩裝,紫金瑪質地,面部至頸部泥金,背光和蓮座鎏金。頭戴五葉花冠,葫蘆形發髻,前額寬平,兩眉修長,眼瞼低垂,雙頰略鼓,鼻子呈三棱形,繒帶卷曲上升至耳部,大耳下垂,有耳飾。雙手結禪定印,上托寶瓶,瓶內插一朵盛開的吉祥花。雙腿趺坐于仰覆蓮臺座上。蓮瓣長圓,瓣尖微挑。葫蘆形背光,表面高浮雕精美的卷草紋。背光與蓮座的鎏金,均勻光亮,耀眼的金色與佛身沉穩的紫色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著整軀造像更加神圣莊嚴。蓮座底板平整,上面鏨刻規整的十字交杵,交杵的中心為陰陽魚圖案。底座下沿鏨刻:“大清乾隆乙巳年敬造”9字銘文(圖二)
這尊佛像銅質瑩潤,通體打磨光滑,黝黑色的銅質閃著紫色的瑩光。寶冠、胸前瓔珞及腳部的花形圖案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天衣綢裙線條自然流暢,體現了清代宮廷匠師的高超技藝。從風格上看,具有乾隆時期清宮造像的典型特征。
所謂“紫金瑪”,是自尼泊爾引進的一種合金工藝,“瑪”為藏文Li-ma的音譯,指幾種金屬組成的合金,《藏漢大詞典》中解釋為多種響銅鑄成的器物。在藏民族文化中認為古響銅鑄造的佛像比純金造佛像更為貴重,西藏的布達拉宮就有瑪拉康(意為響銅佛殿),專門收藏各種古響銅制品。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紫金瑪在宮中初步試制成功,其用料和比例為:每紅銅一斤加用金三錢,銀六錢,自然銅三兩,鋼二錢,錫二錢,鉛二錢,水銀二錢,五色玻璃面五錢[1]。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原配方的基礎上,用金剛鉆石對化紫金瑪,同時調整部分金屬的用量和比例,最終確定配方為:紅銅條一斤,金剛鉆石五錢,金一兩,五色玻璃面各一兩共五兩,自然銅二兩,銀六錢,錫二錢,鉛二錢,鋼二錢,水銀二錢[2]。可見紫金瑪佛像合金成分復雜,化用比例精確,價值亦很昂貴。根據清宮檔案統計,當時制作的紫金瑪佛像數量并不很多,存至目前的則更為稀少,因而外八廟收藏的這尊紫金瑪佛像彌足珍貴。
無量壽佛俗稱長壽佛,亦稱阿彌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漢譯。從字義上講,無量壽佛強調生命無限,象征幸福長壽,是藏傳佛教中供奉最多的一尊佛像,因此乾隆不惜財力制造紫金瑪無量壽佛。據文獻記載,從乾隆四十六年至六十年(1781~1795年)之間,清宮鑄造紫金瑪無量壽佛共約百余尊。無量壽佛一般很少單尊出現,大多九尊一組同堂供奉,因為“九”為陽數之最,泛指多數、多次,九尊無量壽佛即是“萬壽佛”的簡化形式。外八廟中的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興建之時分別為乾隆的60、70壽辰之年,故其殿堂內供奉著眾多的無量壽佛。
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二月,清宮造辦處奉旨造紫金瑪無量壽佛9尊,至九月造完后,又奉旨將這些佛像上原刻的“大清乾隆年敬造”款磨去,改刻“大清乾隆乙巳年敬造”款[3]。乾隆乙巳年即四十六年,恰是乾隆75歲壽辰,這批無量壽佛應是為乾隆壽誕而特制的。筆者推測,外八廟收藏的這尊紫金瑪無量壽佛很有可能就是其中的一尊。
————————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造辦處活計檔》膠片141,案卷號3630。
[2]同[1],膠片151,案卷號3665。
[3]同[1],膠片141,案卷號3627。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