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抗震救災的活動中,中國軍隊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透明、高效的新形象。”面對未來國家武裝力量走向透明、開放,是全球不可阻擋的趨勢。提高中國軍事透明度有利于軍事的建設和發展,也是對世界強權政治的一種“微笑的警告”。

5月12日四川地震發生以來,11萬大軍奔赴救災一線,引得西方媒體紛紛高舉鏡頭。在這樣一個特殊的環境下,他們過去報道中長期被猜測、甚至丑化的中國軍人形象,出現了其本來的樣子的回歸。
看廢墟中救人,也看軍事裝備
“中國政府派出數萬名軍人努力控制震后災情。中國已出動了6萬名軍人、2.5萬武警和上萬安全人員參與到抗震救災行動中。而中國的傘兵也首次有了用武之地”——德國《世界報》也許是全球第一個高調報道中國軍人的西方主流媒體。5月14日,該報以“中國軍人抗擊災難”為題將視角對準了中國軍隊。兩天后,德國《商報》集中描寫了一名軍人的事跡,“在營救行動成功之后,士兵穆(音)才喝了一口水。‘我們從這里成功救出了兩個小孩,現在也救出了他們的母親。’被汗水浸濕的黑色T恤衫和迷彩帽讓他看起來像是叢林斗士。士兵穆和他所在的部隊在挖掘倒塌的城鎮和村莊時用不上重型機械,士兵們用血肉之手挖掘廢墟。”這篇文章的題目是“人民解放軍的時刻”。除文字報道外,德國媒體大量運用了解放軍救災的圖片。有的流著汗水吃力地背老人,有的就地累倒,還有的含淚救援……柏林市民奧勒對記者說,他從沒看到世界上有這樣舍己救人、充滿人性的士兵。這讓他對中國軍人有了新的了解。
美國彭博社5月18日報道說,在這次地震災難中,中國軍隊反應迅速。在地震發生后14分鐘內,中國軍隊就派遣救援部隊前往災區。飛機、卡車、沖鋒舟開始“與時間賽跑”,爭分奪秒地向地震災區輸送了11.3萬多名士兵、115個醫療隊和7.8萬噸救援物質。中國軍隊徒步進入地勢惡劣的震中地區,被韓國《朝鮮日報》稱為“棄槍扛鍬的救援長征”。加拿大CBC電視臺5月18日的早新聞說,中國軍隊的反應速度和人員、裝備、物資投放能力均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美國《時代周刊》5月17日的文章稱,中國軍隊迅速而有效地展示了實力、并在救災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極大提升了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洛杉磯時報》5月16日的文章則特別稱贊了中國空降兵的勇氣和能力,認為他們為道路難以打通的幾個重災區的救援和補給做出了重大貢獻。

西方媒體不僅在關注救災工作,也把此次11萬大軍的集體亮相看作透視中國軍力的機會。英國《衛報》5月16日的文章一方面稱贊了中國軍隊的努力,一方面也認為,雖然中國“軍力強盛”,但缺陷也很明顯,比如缺乏保障復雜地形通過能力和野戰通信的足夠和有效裝備,給克服道路障礙增添了不少困難。美聯社5月18日報道說,此次救災,中國各軍種都參與進來了,有空軍、海軍和二炮。一些平時難得一見的軍用裝備在這次救災過程中也出現了,如中國20世紀80年代從美國購買的黑鷹直升機。
救災表現讓同行自嘆不如
通過此次搶險救災,外界不僅對中國軍人的形象有了真切認識,也對中國軍隊的職能有了更多了解。日本民眾對中國軍隊以往沒有什么直觀印象,近日,日本媒體報道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往地震災區調遣兵力的事,他們才知道中國軍隊還有救災的職能。《印度時報》5月19日報道稱,中國每逢重大自然災害,沖在最前面的總是軍人。報道分析稱,中國軍人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救援能力和奮斗精神,和中國軍隊在非戰爭時期的相應訓練分不開。同樣是發展中大國的印度也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印度軍隊2004年出臺的作戰條例把搶險救災作為重要內容。印度國防研究所國防研究專家達特博士說,現在的中國軍隊不僅裝備先進,訓練課目也很先進。中國軍隊是一支能打硬仗、大仗的隊伍。不僅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表現突出,而且在軍事作戰領域也有上佳表現。相比之下,印度軍隊無論在裝備上和能力上都稍遜一籌。
去年中俄聯合軍演后,俄羅斯士兵米莎曾表示,他對中國軍人了解不多,但電視上中國軍人參加抗洪救災的報道,讓他印象很深刻。“中國軍人很能吃苦”,他認為,俄羅斯軍人雖然也經常參與維護社會秩序和反恐戰爭,但像中國軍人一樣在一線救災的情況比較少。歐洲各國的軍隊只有在救援人力不足的時候才會參加救災,主要也僅限于運送傷員和保護安全。參加過搶險的德國國防軍人克里斯安對記者說,假如是他,肯定達不到中國軍人那樣的忍受能力,這已經超過極限,隨時有生命危險。他說,中國軍人讓他學到不少東西。
“這次救災表現出中國軍隊應對非傳統威脅的能力。”國防大學孟祥青教授說,“這次抗震救災是中國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非戰爭軍事行動,雖然出動的人數沒有1998年抗洪救災時多,但出動的兵種齊全,不僅顯示了軍隊應對傳統威脅的能力,而且也反映出應對多種非傳統威脅的能力。像從4900米的高空進行傘降,這在世界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不僅表現人民解放軍打贏和遏制戰爭的能力,也表現在新形勢下養兵千日、用兵千日的綜合戰斗力。”正如奧地利《新聞報》5月15日所寫,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應對災難的能力像中國軍隊這樣出色。“中國的軍人無疑是困境里的救星”。

“神秘之旅”負面報道居多
英國《獨立報》19日的文章說,中國軍隊贏得了贊譽。文中說,“中國軍隊在中國人民中很受歡迎,在地震現場組織實施的救援工作將把其地位提到更高的位置。”這在西方媒體的以往表述中是很罕見的,實際上,西方媒體對中國軍隊的報道一向以負面居多。近年來,中國軍隊和軍人常常與“軍備競賽”、“危害周邊安全”等聯系在一起。
8年前,德國《焦點》周刊就誣稱,“中國軍人進入蘇丹,支持暴政”。2005年,德國《柏林日報》又稱,中國每年發布的官方預算數字只占其真實國防開支的一部分,特別是研發、武器進口、核部隊、武警部隊等開銷都沒有體現在官方數字中。外界利用不同的來源和方法推測稱,中國實際軍費是官方數字的1.5倍至10倍。去年,中國解放軍又被描寫成“黑客間諜”。《明鏡》周刊“著名”的“黃色間諜”系列報道稱,來自中國蘭州、廣州和北京的黑客把木馬文件偽裝成Word或Powerpoint文檔,悄悄安裝到德國政府部門官員的電腦里,“這極有可能與中國人民解放軍有關”。之后,英國、法國、美國等也跟風炒作。今年,西藏“3·14”事件后,西方媒體對解放軍的丑化更是層出不窮。如用斷章取義的圖片造謠、誣稱中國武警扮喇嘛暴亂等。
美國和歐洲軍方、情報部門和一些智庫則往往趨于兩個極端,有時把中國軍隊描述成機構臃腫、反應遲鈍、裝備落后、缺乏戰斗力的隊伍,有時又稱其裝備了大量新武器、軍力急劇膨脹、軍費比公布的高出數倍、將很快構成威脅等等。通常當它們軍方需要增加軍費開支,或渲染“中國威脅論”時,中國軍力就會被夸大,反之則會被刻意貶低,這從美國連發多年的《中國軍力報告》中可見一斑。即便在此次的總體肯定聲中,很多媒體也不忘在報道中國軍人努力救災后,追加大段關于中國軍費問題的報道。

“子弟兵”越來越開放
此次國外媒體對中國軍隊評價較客觀、翔實,一方面和救災任務的特殊性有關,另一方面,中國軍方此次以公開、透明的全新形象面對世界,也發揮了很大作用。英國《金融時報》5月19日報道說,大規模的救災努力,以及中國政府在應對災難過程中顯現的透明度,贏得了全世界的贊賞。德國外交協會中國問題專家卑斯克對記者說,這次大地震是西方媒體第一次大規模地正面報道中國的軍隊和軍人。以前,西方一直認為中國軍隊很神秘,不過這次救災,中國軍隊隨著中國新聞報道而透明,西方媒體記者現場親歷,和中國軍方高層有了直接接觸,這在以前是沒有的。
“通過地震災害這種偶然的事件,中國軍隊展現了必然的風采。”軍事問題專家楊承軍教授說,中國軍隊平時與社會大眾接觸不多,與國際上的接觸更少。 “在這次抗震救災的活動中,中國軍隊向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展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透明、高效的新形象。”面對未來國家武裝力量走向透明、開放,是全球不可阻擋的趨勢。提高中國軍事透明度有利于軍事的建設和發展,也是對世界強權政治的一種“微笑的警告”。
還有報道稱: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軍隊,中國軍隊與民眾之間的魚水關系,在世界上其他國家是很難看到的。西方國家有的實行雇傭軍制度,當兵是要拿工資的,打仗的時候還要加工資的,與政府、民眾完全是雇傭關系。有的國家雖然也搞義務兵,但只是為國家盡義務,卻沒有相應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國軍隊一直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不斷進行為人民服務的教育,這也使得中國軍隊擁有世界其他國家軍隊沒有的“人民子弟兵”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