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是個集合體,不可能完全理性,但從中還是能看到一種客觀現實。
本刊與日本《讀賣新聞》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47%的日本被調查對象在回答“l0年后自己會變得更富有嗎”的問題時,選擇了“不太有希望”和“完全沒有希望”,只有4%的調查對象選擇了“非常有希望”。
另外在評價本國政治、經濟、社會道德、家庭與社會的關系、治安等方面今后的發展狀況時,大多數日本被調查對象選擇了會往壞的方向發展。
日本怎么了?
與日本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民眾的信心指數大漲。
“日本病了”
“日本病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問題專家金熙德聽到本刊記者關于此項調查的介紹時,一點都不覺得意外,“日本患的是發達國家病或者叫后工業化社會病。”
金熙德說,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的國家動力是趕超西方,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個目標基本實現。數據顯示,在上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大約十年間,日本的經濟規模最高曾經達到美國的70%。
日本進入后工業化時代,“趕超西方的目標既已達到,也就失去了目標。另一方面日本人也覺得不可能持續以前的高速發展了,社會凝聚的動力也沒了,于是對未來喪失方向。”而作為后工業化時代的一個典型現象,就是“價值觀產生分裂,多元化成為常態,包括對國家和民族的理性也開始下降”。
在金熙德看來,這種病癥并不奇怪。“產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在率先完成工業化后,就產生過‘英國病’,癥狀之一就是萎靡不振,覺得喪失了新鮮感。”
在北京大學留學多年、已經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日本留學生加藤佳一對這個問題也頗有看法?!暗谝皇钦芜€沒有定位好,有的日本人說應該重視日美同盟,有人說應重視亞洲外交,國家到底往哪個方向走,定位不清晰。”
在經濟上,“郵政民營化曾引起激烈的爭論,而在社會福利等問題上怎么改革,很多措施也沒有明確的方向。”加藤說,“年輕人對未來能不能獲得良好的保障很擔憂?!?/p>
在去年初,日本政府公布的一項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多達67.7%的日本人對日常生活感到擔憂,這一比例創下歷史新高。隨著日本社會收入差距的不斷拉大、加速進入老齡化社會和“嬰兒潮”時期出生人群的紛紛退休,公眾開始對日常生活和未來前景感到信心不足。54%的日本人對退休后的生活感到憂心忡忡,72.2%的受訪者呼吁政府對社會保障系統進行改革,尤其是在醫療和養老金領域。
加藤特別向本刊記者指出一點,即日本年輕人缺乏獨立思考,“比較盲目地被輿論影響,是被動的反應,而不是主動的思考,所以就會很迷惘。其實日本未來遠遠沒有這么可擔心?!?/p>
不過,有一點不容否定,在上世紀90年代后,日本經濟經歷了“失去的十年”,經濟總量下降到不足美國的40%。與此同時,失業率、犯罪率都有上升。盡管近年來日本經濟有所復蘇,但依然不足以挽回民眾對未來的信心。
當然,對于一個人均GDP達到三萬多美元的社會來說,要想“百尺竿頭,再進一步”自然是十分困難。“日本社會到了一定程度了?!奔犹僬f。
中國信心
與日本的調查數據相比,中國人的信心可用“爆棚”來形容?!澳阌X得未來10年后自己會變得更富有嗎?”36%回答“非常有希望”,49%選擇“有希望”。另外97%的人認為中國經濟未來“朝好的方向發展”或“大體朝好的方向發展”。選擇這兩個選項的,在“社會道德”方面是67%,在“治安”方面是72%。
這樣的結果讓久居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韓國籍博士生金炫錫感到不可思議,他反問本刊記者:“你們的調查對象包括農民嗎?”不過,他也承認中國是“目前發展最快的國家”。
四年前由于厭倦了日本波瀾不興的社會氣氛而來到北京的加藤佳一,在中國找到了自我,他說:“在中國一切都可能發生。”聽到這個調查結果,加藤覺得“可以理解”。
“中國整體朝著穩定發展、改革開放的方向前進,奧運會、世博會即將到來,人們更多的是對未來的期待,整個國家都這么興奮。”但是,他同時也覺得現狀和認識是兩回事,“從現狀來看,中國的社會道德、治安等都不盡如人意?!钡?,他說:“中國人有個好處——不怕死,不怕累?!?/p>
加藤無意中觸碰到了中國文化的深層秘密。曾有學者將中國文化的精神核心概括為一種“樂感文化”,“樂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樂天知命”。因為不信神,也就不相信奇跡,中國人歷來強調韌性——所謂“水滴石穿”、“鐵杵成針”、“精衛填海”、“愚公移山”,都教人持之以恒,有始有終,不做白日夢,不奢望畢其功于一役。
“發展最快”成為增進民族信心的催化劑。金熙德說,整體上中國處于上升階段,一般的預測都認為中國的高速發展期還沒有結束。從世界歷史上來看,每個處于上升期的民族信心也都會隨之上升。“現在的中國正類似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在這樣的時候民眾必然是樂觀的?!?/p>
“民意是個集合體,不可能完全理性,但從中還是能看到一種客觀現實。”金熙德說。
韓國居中的數字
在這項調查中,韓國的各項指標居中。超過50%的韓國被調查對象認為未來10年會變得更為富有,并且社會道德、家庭與社會關系、治安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唯獨在“政治”一項中,75%的韓國調查對象認為會“朝壞的方向發展”或者“大體朝壞的方向發展”,超過了日本的62%。
金炫錫向本刊記者介紹說,韓國目前的經濟情況,“指標還行,但是個人感受不好,60%的人都沒有正規的工作崗位?!?/p>
2005年韓國的名義GDP為7913億美元,排在世界第12位,下降了一個位次,而人均國民收入排世界第49位。
在政治上,金炫錫說,韓國目前已經實現了程序上的民主,但是實質性的民主還很遙遠。這導致韓國民眾政治參與熱情降低,投票率不高,“民眾對政治失去信心”。
去年6月,韓美自由貿易協定簽訂。這是韓國有史以來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同時也是美國第一次與亞洲主要經濟體簽署此類協定,引發了民眾的爭議。2006年初,韓國削減了本國電影的配額,導致電影演員集體游行和民眾抗議。
“韓國人對自己的國家到底應該開放到一個什么程度,處于迷惘的狀態?!苯鹞醯抡f,“另外,韓國一方面有發展中國家上升期的沖動,包括民族主義情緒的增長,另外一方面也有了超前消費的發達國家病?!?/p>
“這種處于夾縫中的狀態反映到民意調查中,恰好數據處于中日兩國之間?!彼f。(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