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9期《百年潮》刊了梁紅伍一篇文章,提到康生的種種投機行為。1973年7月和12月,周恩來主管的外交工作和葉劍英主持的中央軍委工作,先后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江青乘機向周總理和葉帥發難,她不僅對周總理和葉帥的工作橫加指責,還通過其操縱的寫作班子在報刊上發表大量文章,以批判孔子的“克己復禮”等儒家思想為名,含沙射影地攻擊周總理前一段時間采取的正確措施。康生積極支持、配合江青的行動,把中央黨校寫作班子的負責人和一名教授推薦給江青。不久,康生又打電話給中央黨校,讓那位教授再寫一篇《柳下跖大罵孔老二》,他不僅規定了題目,還就文章的內容和寫法作了具體說明。1974年下半年,毛澤東多次嚴厲批評江青一伙,并提議鄧小平擔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1975年1月5日,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共中央發出文件,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毛澤東對江青一伙多次批評的同時,重申由周恩來主持黨中央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看到形勢發生變化,康生對江青的態度立即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轉而靠近周恩來和鄧小平,并作出一系列的姿態:他拒絕江青的探望,氣得江青大哭大鬧;他裝模作樣詢問和關心周總理的病情;他讓人用擔架抬到周總理那里,抱病揭發江青和張春橋是叛徒;他托人帶話給毛澤東,揭發江、張的叛徒問題;他托鄧小平“在中央講講解決黨校問題”以示“尊重”……
按照常理,康生既然以前跟江青一伙攪在一起,現在江青一伙處于政治上的低潮時期,康生即使不替他們講話,至少也不會反戈一擊,然而,事實卻讓人大跌眼鏡。
只要是政治婊子,他們說話、行事就不可能真正出自公心,他們對民生的疾苦、對社會的前途不會有真正的關懷。他們是否支持某個人、某件事,不是看這個人是否正直真誠,也不會看這件事能不能給大眾帶來好處,而要考慮某人、某事可不可以給自己帶來利益。正因為政治婊子始終是以個人利益作為立身處事的出發點,所以,他們在不同的政治形勢下,對同一個人、同樣的事采取迥然不同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世界上很多偶然的事,其實都有必然的東西。長期以來,中國的政治話語系統一直與日常話語系統相悖離。換句話說就是:在政治上把口號喊得震天響、個人品質似乎非常“高尚”的人,往往并沒有健全的人格作為支撐。因此,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人,他在政治上非常走運,官越當越大,但民間聲望卻越來越低。
在法治和民主環境下,公民對官員的獎懲和職位的升降有發言權,官員不太會以某個上層人物的意志為自己的意志,因而,也就不會做出時而緊跟、時而背叛的事情來。而在人治條件下就不一樣了。既然官員的職位和榮譽來源于某個人或某幾個人,因此,無條件服從上級的意志、擇主而從也就成了他們不可避免的選擇。
(摘自《雜文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