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利比里亞,不少人都熟悉這個位于非洲西部的小國家的名字。使它在世界上揚名的不是它僅有的11萬平方公里土地和250萬人口,而是當年的17名士兵發動流血政變一舉成功的新聞:因為雖然非洲黑色大陸上政變頻仍,但10多個士兵政變成功尚屬首例。人們在驚詫之余,對登上國家元首寶座的黑色軍士塞繆爾·多伊給予了過多的關注,似乎是想看看這個30歲的上士總統能玩出什么樣的魔術。
1990年4月12日是多伊政變的10周年,他本想大慶一番,不料,迎來的不是五彩繽紛的焰火,而是硝煙彌漫的炮火。在炮火中,他受盡酷刑后,到另一個世界里追逐他那對權財的無盡欲望去了。
血腥政變上士成為總統
這場政變的主角是塞繆爾·多伊。
1980年4月12日的夜晚,又黑又壯的上士塞繆爾·多伊和他的16名親信士兵,憑著訓練有素的夜襲和格斗本領,他們順利地解決了各道崗哨,直逼托爾伯特總統的住處。托爾伯特總統萬萬沒有想到,小小軍士多伊會貿然闖進他的臥室。多伊毫不猶豫地沖向床頭,掄起手中的大刀結果了老總統的性命。
第二天,多伊逼著總統辦公室的一名官員給各部部長打電話,讓他們到總統辦公室開會。殘酷的命運等著他們,多伊把部長們拉到海邊砍頭示眾,而那一片海灘是多伊泅渡登陸的地方。他要用部長們的血來祭奠自己的政變成功。
多伊上士搖身一變成為總統。昨天的上士,今天的總統,這真是不可思議。在其他國家,既不可能,也不可想象,而對于利比里亞的多伊來說,他早就垂涎總統的寶座了,而且奇跡般地成為現實,他為之得意忘形。
當電臺里傳出“多伊出任總統”的消息時,利比里亞人民欣喜若狂,他們紛紛走上街頭,手舞足蹈地歡呼勝利,慶祝有了自己民族的總統。他們期待著多伊新政權給他們帶來好處。
政權腐敗泰勒興兵發難
多伊靠發動流血政變上臺,代表了利比里亞多數土著人的利益,取代了160多年之久的美國黑人后裔的統治,本來,這在利比里亞歷史上稱得上是一種社會進步。然而,多伊令人民失望了。他上臺10年來胡作非為,政治上極端腐敗,經濟上搞得一團糟,遭到各界人士包括廣大土著民族的反對和唾棄。
多伊追求的是對權力的滿足。他入主總統府后,考慮的不是如何振興他的國家,而是如何鎮壓自己的政敵。盡管他將自己的軍銜由上士晉升為將軍,可他的治國智慧和才能并沒有增加多少。他心狠手辣,殘酷地清洗了舊政權的官員之后,又唯恐同他一起發難的16名士兵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推翻自己的統治,于是便羅織罪名,毫不留情地把他們一個個處死,可憐這些嘍羅們沒有享受到“開國元勛”的殊榮,卻一個個慘死在他們的“頭兒”手下。
國內對多伊的黑暗統治的不滿,愈來愈烈,在他當政的10年中,他的部屬曾發動大小政變36次,把他搞得心驚肉跳。但他仍然緊握大權,我行我素,對自己的政敵一概血腥鎮壓,使利比里亞這個西非小國處于一片恐怖之中。
士兵出身的多伊不但氣度小,而且愛財如命。他在國內橫征暴斂,不擇手段地侵吞國家錢財,供自己大肆揮霍。據說10年來,他將兩億多美元的巨款中飽私囊。他還以送老婆到國外“治病”為由,把侵吞國家的錢存入外國銀行,一位移居加納的前利比里亞學生領袖說:“最保守的估計,多伊在國外的存款有6000萬美元。”多伊還以“國父”自居,強令全國13個州,輪流給自己過生日、慶壽誕,每次都要花300萬美元以上。上行下效,多伊政府官員更是肆無忌憚、變本加厲地搜刮民脂民膏,貪贓枉法,把國內搞得烏煙瘴氣、一塌糊涂。
多伊政權的腐敗,老百姓看在眼里恨在心頭。大家暗暗地詛咒他早點完蛋。多伊猶如坐在一個隨時都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上。1989年,前政府官員查爾斯·泰勒領導的反政府武裝興兵起事,很快得到許多部族的支持和響應,從此,拉開了多伊滅亡的序幕。
負隅頑抗身陷四面楚歌
由于泰勒率領的反政府軍全國愛國陣線部隊得到許多部族的響應,且有利比亞、科特迪瓦和布基納法索等國的支持,形勢發展很快。1990年6月29日,泰勒調兵遣將,兵分東西兩路,向首都蒙羅維亞夾擊。
多伊領導的政府軍被強大的攻勢所嚇倒,損兵折將,逃跑倒戈,最后只剩下城里的1000多人。多伊的國防部長巴克萊和總參謀長杜巴將軍看到大勢已去,也先后悄悄地溜到國外去了。多伊失道寡助,四面楚歌。
視權如命的多伊,寧肯毀掉城市,殃及全民,也不愿輕易交出政權。四五月間,他就把錢財轉移,并把老婆、孩子送到國外,而他自己則下定決心負隅頑抗,以保住垂危的政權。多伊曾多次引以為自豪的總統府是由美國人設計、以色列人耗巨資興建的,內部為鋼筋水泥結構,堅如磐石,固若金湯。為負隅頑抗、求得轉機,多伊在總統府早已備足糧食、彈藥,企圖引誘愛國陣線部隊上鉤,然后利用城區的有利地形拼命還擊,扭轉敗局,東山再起。
愛國陣線部隊攻打總統府達3個多月,但一直沒有取得決定性勝利,而愛國陣線內部卻發生了內訌,分裂成了兩個對立派別——泰勒派和約翰遜派,從而形成了三軍對壘的混戰局面。
可憐的小國利比里亞實在經不起戰爭的折磨。全國工業生產停頓,通訊中斷,海空交通斷絕,整個國家癱瘓了。戰火吞噬了數以千計的無辜者,40多萬人背井離鄉逃往鄰國,淪為難民。
面對日益惡化的利比里亞局勢,西非的尼日利亞、加納、幾內亞、岡比亞、塞拉利昂五國首腦和多哥、馬里的政府代表于8月6日召開緊急會議,決定聯合派遣一支2600人的維持和平部隊進駐利比里亞。會議發表的公報說,這支部隊的使命首先使這個國家實現停火,然后幫助建立一個能使利比里亞人民接受的臨時過渡政府,在一年之后舉行全國大選。在這種情況下,多伊和約翰遜簽訂了停火協定,泰勒卻堅決反對外國軍隊介入,加強了對多伊的攻勢,想盡快解決問題。但不管怎么說,停火協定又給了多伊一個茍延殘喘的機會。
一命嗚呼人言死有余辜
在內外交困中,多伊更加留戀他的總統寶座了。每當他夜里從睡夢中醒來坐在床頭,他總會想起10年前那個爭奪寶座的夜晚,想起身首異處的老總統,想起老總統濺到他身上的鮮血,他驚恐萬狀、歇斯底里:“不,我是總統,我永遠是總統。”他用刀和血換來的寶座,決不允許別人坐在上面。
多伊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愛國陣線泰勒率領的部隊加緊了向總統府的沖擊,且泰勒和約翰遜有和解的趨向,這使得多伊的最后精神防線崩潰了。他把自己鎖在地下室里,狠命地踱著步,苦苦尋覓著出逃的計策。
真是天無絕人之路,西非多國維持和平部隊進駐利比里亞后,幾內亞總統孔戴的特使從弗里敦乘船秘密訪問蒙羅維亞,向多伊轉達孔戴總統的口信:“希望到幾內亞避難。”多伊握著特使的手,高興得真想跳起來。這對他來說不啻是個大喜訊,因為他精明地盤算到:尼日利亞、多哥離利比里亞都比較遠,而幾內亞同利比里亞則是近鄰,是一個便于死灰復燃、反攻國內的理想避難地。既然泰勒能從寧巴州起兵攻打總統府,我多伊也能從寧巴州卷土重來攻打你泰勒,到頭來,還能奪回失去的江山。
由于幾內亞給了多伊一根救命的稻草,多伊又從落魄的心境中亢奮起來。1990年9月8日是星期六,多伊自鳴得意,興奮異常,一再鬧著要去見維和部隊司令,商談他出走之事。多伊在事先未正式通知維和部隊的情況下,來到了維和部隊的總部。多伊怎么也不知道,他已走進了愛國陣線部隊布下的天羅地網,他已在劫難逃了。
愛國陣線領導人約翰遜是如何得知多伊外出消息的,不得而知。有的說,多伊外出,開道車習慣于鳴警笛,大張聲勢,約翰遜是從警笛中判斷到的;也有的說,是維和部隊的人泄了密。總之,約翰遜得知多伊外出的消息,立即采取行動,迅速布置火力網,包圍了多伊車隊。多伊同維持和平部隊司令談妥了出逃事宜,很是得意。他趾高氣揚地剛從總部走出,還未來得及上車,愛國陣線部隊的戰士們就向他開了槍。在激戰中,多伊雙腿被打傷,他的警衛人員想還擊,未能成功,六七十人當場在密集的火力網中斃命,自由戰士一擁而上,活捉了多伊,并把他抬到約翰遜的司令部。
平日作威作福的多伊大難臨頭了。由于失血過多,多伊感到口渴,要求喝水,自由戰士用刺刀從他身上割下幾塊肉讓他吃,接了一杯血讓他喝。多伊不張嘴,戰士就用刺刀撬開他的嘴往里灌,往里塞。為了弄清多伊私吞公款的下落,自由戰士嚴刑拷問和折磨多伊。每問一次,多伊如拒絕回答便割去他的一個手指。不多久,多伊的十指皆被割斷。多伊斷指后,仍不回答他國外存款的地方,自由戰士又割掉了他的雙耳和生殖器等。多伊無法忍受這種酷刑,幾次昏迷,后經幾次打強心針救活。后來,多伊被抬進一家小醫院去搶救,并供人們參觀。不少好奇者都去醫院看熱鬧,欣賞這個作惡多端者的下場。
1990年9月10日,多伊在人們的咒罵和唾棄中一命嗚呼。對多伊早就不滿的蒙羅維亞居民(實為難民)聞訊后歡喜雀躍,自由戰士則紛紛向空中鳴槍以示慶賀。人們說他死有余辜。
(摘自《權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