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發布,能否幫助公眾徹底走出種種飲食誤區,并為中國國民的長期健康奠定基礎?

曾幾何時,“饑荒”一度是中國人記憶中的隱痛。而今,能否吃飽對當今大多數中國人已不困難,但在餐桌上吃什么,仍然是個問題。
1月15日,中國衛生部正式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2007) 》(下稱《指南》)。《指南》旨在幫助國民合理選擇食物、改善營養和健康狀況。《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于1989年正式問世;這次發布的版本系第二次修訂,上一次修訂則可追溯到1997年。
在過去十年中,在部分貧困農村地區,兒童仍然面臨因為營養缺乏導致的生長遲緩現象。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營養與食品安全所何宇納強調,在更大的范圍內,中國人的營養狀況正在走向另一個極端——肥胖;由此導致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正在侵蝕著許多人的健康生活。
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帶來的危害遠不止這些。2003年曾經肆虐中國多個省份的SARS(非典型性肺炎)大爆發,就被認為和食用果子貍這種野生動物的行為存在直接關聯。因此,2006年9月,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在一次食物營養高層論壇上大聲疾呼,“非一場脫胎換骨的行為和膳食革命,不足以提高國民健康水平”。
新版《指南》的發布,會提供一個“革命契機”嗎?
“食經”再修訂
2002年,衛生部、科技部和國家統計局聯合組織開展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
這次調查顯示,與1992年相比,中國居民的膳食和營養狀況都有明顯改善。以最為重要的指標之一身高來衡量,十年間,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的身高平均增加了3.3厘米。
不過,在營養改善的同時,失衡現象也在加劇。中國每個城市居民每天消耗的油脂由37克增加到44克,北京居民更是高達83克;這兩個數字,都遠遠高于中國營養學會25克的推薦值。
營養不合理導致的直接后果之一是肥胖。2002年的調查表明,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總人數,分別達到了2億人和 6000多萬人。短短十年間,中國成年人超重率上升了近四成,而肥胖率增加近一倍。
針對這種新趨勢,衛生部正式委托中國營養學會,對已經略顯過時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再次全面修訂。在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也都是由政府部門出面組織居民膳食指南的發布,并定期進行修訂。其中,美國的膳食指南由衛生與公共服務部、農業部聯合發布,每五年修訂一次。
一般說來,膳食指南不僅可以為居民提供最根本的健康膳食信息,還可以成為政府發展食物生產和規劃食物市場的依據,堪稱一個國家的“食經”。
此次發布的新版“食經”,與舊版相比變化十分明顯。新版《指南》不僅引入了飲水、零食和飲料這些與健康密切相關的膳食內容,還強調應加強身體鍛煉,在堅持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理念下注重慢性病的預防 。
專家們在修訂指南時,盡量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以便公眾更好地理解。正如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國CDC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教授葛可佑所言,如果《指南》不能為公眾所掌握,變成實際的行動,就“僅僅是一本書”。
《指南》還以“平衡膳食寶塔”圖的方式,形象地描繪了各類食物在膳食中應有的地位和比重。
居于塔底的,為谷類和薯類。當前,中國居民的飲食日趨精細化,不少居民拋棄了吃雜糧和薯類的習慣。一些年輕女性為了保持身材苗條,甚至很少吃或幾乎不吃主食。但統計表明,中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增多,主要原因并非糧食吃得多,而是其他食物,特別是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攝入太多,以及多吃少動的生活方式。
寶塔第二層,是蔬菜和水果。其中,菠菜、西紅柿、紅辣椒等深色蔬菜的營養價值,要優于淺色蔬菜。目前,國內外都出現了素食主義潮流。對此,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中國CDC營養與食品安全所教授楊曉光提醒說,蔬菜中蛋白質的含量和品質通常不及動物蛋白質,也缺少脂溶性維生素。
從這種意義上說,位于寶塔第三層的動物性食品,對于健康來說仍然不可或缺。目前,中國部分城市居民雖然食用動物性食物偏多,但主體仍然是豬肉,這些人應適當增加魚和禽等“白肉”的攝入比重。
奶類及大豆類位于寶塔第四層。此次修訂特別突出了大豆及其制品的營養價值,并認為豆漿和牛奶在營養上各有特點,最好每天都能飲用。
位于塔尖的是油和鹽。《指南》建議,中國居民應養成清淡少鹽的膳食習慣,不要吃太油膩和太咸的食物。
與以前的“平衡膳食寶塔”不同,此次塔基周圍還多出了一個跑步者,表示成年人每天應當進行累計相當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體活動。對于超重或肥胖人群,每天的活動量則建議加大到8000至1萬步以上。
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表示,考慮到集中時間鍛煉對于很多人相當困難,也可通過家務勞動加以替代。為了便于大家計算,很多日常生活都可以折合為千步當量,比如拖地板八分鐘就相當于一個千步當量。
誤區知多少
隨著從溫飽階段到小康階段的社會轉變,中國居民對于營養和健康有了更多的期待。但不幸的是,這也為眾多毫無科學根據的膳食和養生流言的泛濫,提供了難得的“溫床”。
已經在臺灣被提起訴訟、書籍也做下架處理的所謂“排毒教父”林光常,曾在中國大陸以及臺灣等地,通過圖書、電視、報紙等媒介反復宣揚“喝牛奶會致癌”等言論。
新版《指南》針對“喝牛奶致癌”“食物酸堿平衡論”等社會上流傳的一些關于膳食的錯誤說法,特地做了澄清,強調“營養宣教工作必須根據營養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別是結合本國居民膳食營養狀況的調查資料”。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教授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批評說,現在一些書在市場上很流行,說什么食物相克,有人甚至說土豆燒牛肉都會引起中毒,“太荒唐了”。
在這些人為構建的誤區背后,往往隱藏著巨大的商業利益。在中國,一些營養保健品的夸大和虛假宣傳,就是最好的例證。
在美國等國,營養保健產品被稱為膳食補充劑;在中國,則包括營養素補充劑和保健食品兩大類。根據官方的定義,營養素補充劑是指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而不以提供能量為目的產品,保健食品則是指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為目的的食品。
受中醫等傳統文化理念影響,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營養保健產品的市場空間更為可觀。尤其是在SARS之后,保健食品的申報數量急劇增加。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統計,截至2008年1月16日,中國已獲批的保健食品達到了4590種。
但在很多專家看來,這個產業的原有痼疾并無明顯改善,即很多產品聲稱的功效成分缺乏驗證,部分產品甚至存在安全隱患。幾乎每星期都可以在各地媒體上看到查處各種保健產品涉嫌虛假宣傳的報道。
歐盟大多數國家對于很多保健品都有著嚴格的監管要求,甚至規定只能以處方藥的形式銷售。即使一向對保健食品的監管相對寬松的美國,情況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2007年6月,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正式發布了膳食補充劑安全使用最新規定,要求廠家必須符合生產規范,測試并明確標明產品所有成分,并上報產品的嚴重副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對《財經》記者表示,此前,美國對膳食補充劑的管理一直實行備案制,即上市前無需經過審批和檢驗,在FDA處備案即可;上市后,FDA再進行產品抽查。2007年6月發布的最新規定,顯然嚴格了許多。
中國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 也加強了對營養保健品的監管。2007年11月,SFDA還發布了一則非常引人注目的通知,要求核酸類保健食品廠家從2008年11月起,在標簽和說明書中的不適宜人群中,增加血尿酸高者和腎功能異常者。
無論是營養素補充劑,或者是保健食品,都不應作為藥物來治療疾病,更不能代替食品本身。即使是那些確實安全有效的產品,也往往只適合特定的人群。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楊曉光表示,對于不能通過正常膳食滿足營養需要的情況,比如病人在恢復時期或者一些婦女在孕期需要補充鐵,可以在咨詢醫生后選擇合適的營養素補充劑。
但他同時強調,達到營養需求的最高境界,實際上仍然是平衡膳食。

立法待突破
新版《指南》公布之前不久,1月11日,衛生部還正式公布了《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下稱《規范》)。
《規范》稱,自今年5月1日起,食品企業如果要對預包裝食品宣傳其營養成分或者功能,就必須標明營養成分的具體含量數值。當然,企業也可以選擇不做標示,但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宣稱具有什么營養價值以及功能。
實際上,制定食品營養標簽方面的法規,也是切實保障公眾走向平衡膳食的重要一步。畢竟,如果公眾連食品具體含有什么營養成分都不知情,就無從改善飲食習慣。世界衛生組織2004年針對74個國家和地區的調查顯示,其中55個國家和地區出臺了相關法規,有10個國家和地區還將其作為強制性標準來執行。
中國目前出臺的這一規范,還沒有強制所有廠家都必須做出標示,但衛生部已公開表示,將根據該規范的實施情況和消費者的健康需要,確定強制進行營養標示的食品品種、營養成分和實施時間。
多位專家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都表示,食品營養標簽的管理規范化,將有助于消費者了解食物營養特性,并避免廠家做出過度夸張和不準確的宣傳。然而,僅僅依靠這一規范和新版《指南》,仍遠不足以保障中國國民的長期、整體健康。
很多國家早就意識到營養立法對于國民營養改善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重要性。其中,日本在“二戰”結束后的次年,就進行了全國營養調查,并分別于1947年和1952年頒布《營養師法》和《營養改善法》。2005年,日本又制定了促進膳食教育的《食育基本法》。目前,日本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營養法律法規體系。
這些法律的實施效果無疑十分顯著。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日本國民的營養狀況得到了顯著改善,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已經超過中國青少年。此外,日本國內也成功培養出數十萬名營養師,而中國的合格營養師人數至今仍少得可憐。
從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營養學家和社會人士就開始呼吁進行營養立法的相關工作。不過,經過數次座談和研討之后,國務院法制辦建議先從條例入手啟動這一工作。畢竟,法律的出臺要更為艱難和漫長一些。
2004年10月,中國營養學會正式成立了營養條例起草小組。據悉,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等強制性的法律規范不同,這部仍在孕育中的營養條例將著眼于倡導,其草案主要內容包括:形成營養改善和促進的機制、明確各個政府部門的職責、組織營養教育等。
1月15日,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孔靈芝在接受《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2007年,衛生部已經將營養條例作為立法計劃上報到國務院法制辦。至于什么時候能夠出臺,“尚不敢預期”。
營養立法在中國之所以如此步履遲緩,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中國CDC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的張兵和翟鳳英等專家在2006年第2期《中國衛生法制》雜志上撰文認為,近年來,中國的立法工作任務非常繁重,這樣的客觀因素影響著營養立法的進程。但缺乏全國性的營養工作領導協調機構,國民營養意識不強,也都使得立法工作往往面臨種種困難。
張兵教授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批評說,很多領導認為目前營養立法有點兒早,應急的事情太多,營養不會死人,不必太著急。但實際上,營養問題也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在2004年安徽阜陽爆發的奶粉事件中,營養價值低劣的奶粉,就曾經奪去了十多名嬰幼兒的生命,并導致200多名嬰幼兒營養不良。
“營養立法的影響是長遠的,中國的營養立法工作已經晚了一步;等到二三十年后問題呈現出來,危害就會很大。”他警告說。